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
定价:60.00元
售价:45.6元,便宜14.4元,折扣76
作者:石书兵,谢德庆,李生荣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6282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石书兵、谢德庆、李生荣主编的《中国四大盆 地小麦丰产栽培》以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 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对象,分析研究了小麦在中国绿 洲种植区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过程,介绍了它们 在中国绿洲不同区域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全书 共分为四章,分别对塔里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准噶 尔盆地小麦丰产栽培,柴达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四 川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等进行论述,在各章的论述中, 均介绍了盆地的自然条件和绿洲农业概述,小麦丰产 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小麦品质及评价,反映了各地 的科研成果及对该区域乃至全国小麦生产的贡献,也 反映了各地的生产成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从事小麦种植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工具书”。其内容之详尽,技术之精湛,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各个盆地小麦的“全程管理”,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土壤改良与培肥”的重视。很多时候,我们农民只关注作物本身的生长,而忽略了土壤的健康。 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肥、轮作、绿肥等方式,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而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我的种植经历中,有块地由于长期单一耕作,地力下降明显,产量不高。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书中介绍的“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几年下来,这块地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藏粮于地”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我个人最关注的,还是书中关于“绿色防控”的内容。在当前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小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们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他们不仅介绍了各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还强调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根据气象预报,科学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菌剂,并把握最佳的施药时机,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这比我过去盲目施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更加环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农民的责任不仅是种出粮食,更是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这让我倍感自豪。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种植理念。作者们强调,小麦丰产栽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书中对“精准播种”的阐述,就让我受益良多。过去,我播种小麦,往往凭经验,有时播得太密,有时播得太稀,都影响了小麦的后期生长。 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以及土壤的肥力状况,来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我曾按照书中的建议,采用“宽窄行播种”技术,并在关键时期进行“间苗”,结果我的小麦苗不仅出苗整齐,而且长势均匀,这为我今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的产量产生影响,而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小麦丰产的关键。
评分我对《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实用、深入、前瞻”来概括。作者们在深入研究中国小麦种植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具有普适性和区域针对性的丰产栽培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详细阐述。在我的种植经验中,水和肥的协调配合一直是关键,但如何做到最佳配比,却是一个难题。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 书中对河西走廊地区小麦种植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从未去过那里的农户,我一直对那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小麦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播种期、选用耐旱品种来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书中还提到了“地膜覆盖”在保墒、保温方面的作用,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不同区域的种植挑战和解决方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跨越地域的农业知识之旅。
评分《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农业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作者们不仅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四大盆地小麦种植的整体情况,更从微观上深入剖析了各种具体的技术细节。我特别赞赏书中对“麦后复种”和“绿肥种植”的介绍。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小麦收割后,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下一季作物,是农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适宜的麦后复种作物,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种植绿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绿肥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方法。我曾尝试在小麦收获后种植绿肥,结果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结构,还为下一季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让我更加相信,科学的种植模式,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农民量身定做的一份“丰收指南”。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紧密结合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技术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所在的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光照资源相对不足,降雨分布不均”,对小麦的后期灌浆和成熟构成挑战。书中针对这一情况,详细阐述了“适时化控,防贪青晚熟”的技术策略。读到这一章节时,我深有感触,因为这正是我多年来在小麦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节播种密度、选用合适的品种以及在特定生育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小麦的旺长,使其养分集中供应给籽粒,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前沿的栽培理念,比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机”的应用。虽然我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限,难以完全掌握这些高精尖的技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激发了我学习新技术的动力。例如,书中提到的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以及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这些都让我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充满了期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凭经验种地的老农民,而是迈向了科技兴农的新台 Nas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术的先进性,更在于其科学的严谨性和内容的系统性。作者们在撰写过程中,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国四大盆地小麦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抗逆性栽培”的重视。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小麦的抗旱、抗寒、抗病等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优化播种期,以及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我曾按照书中介绍的“晚播避蚜”、“深播防寒”等技术,成功地应对了去年的几次极端天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抗逆性栽培,是保障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
评分《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小麦种植的无限可能。作者们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种植方式,而是积极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智能农机”的介绍。虽然我目前使用的农机还比较传统,但书中展示的那些能够自动导航、精准作业的现代化农机,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憧憬。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如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等,来实时掌握农田的墒情和苗情,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决策。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们凭经验判断的方式,在精准度和效率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激发了我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决心。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这本《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多年耕耘在农村一线的老农,种植小麦的经验积累了不少,但总感觉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应对不同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小麦丰产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们显然对中国小麦种植有着深入的理解,特别是聚焦于黄淮海、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以及塔里木盆地这四大重要小麦产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农户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教材”。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个盆地气候特征、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的细致分析,这些都是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最根本的因素。比如,书中在谈到黄淮海平原时,详细阐述了那里特有的“夏伏旱”和“秋淋”现象对小麦播种和出苗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优化播种期、选用抗旱品种、科学灌溉等。这些建议,我都尝试着在自己的地里实践过,效果非常明显。我记得去年夏天,天气异常干旱,往年这时候小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按照书里提到的“滴灌+覆盖”技术,我的小麦苗长势依然喜人,这让我对科学种植有了更深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在和三位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石书兵、谢德庆、李生荣这三位作者,他们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已经不仅仅是作者的身份,更代表着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实践功底。书中的内容,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导。他们不仅仅告诉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讲解小麦施肥技术时,他们会详细分析不同生育期小麦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量,以及施肥方式对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我过去施肥,大多凭经验,有时看到苗黄了就多施点氮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施肥,不仅要看苗情,更要结合土壤养分检测和作物生长需求,做到“精准施肥”,这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书中对病虫害防治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以往,我们面对小麦病虫害,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发现病虫害,就匆忙打药。但这本书却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从土壤健康、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小麦的“健康屏障”。他们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识别方法,并提供了多种非化学防治和低毒高效农药的应用方案。我曾根据书中提出的“病虫害监测点”和“预警机制”,提前做好准备,结果有效地将一场潜在的蚜虫爆发扼杀在摇篮里,这不仅节省了农药成本,也保证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让我体会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