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基本信息
書名: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
定價:65.00元
作者:(美) 凱瑟琳·加洛蒂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1524182
頁碼:27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Contents 目錄
前 言
第1章 認知心理學:曆史、方法和研究範式 / 1
1.1 認知研究的各種影響 / 2
1.1.1 結構主義 / 3
1.1.2 機能主義 / 4
1.1.3 行為主義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學 / 5
1.1.5 個體差異研究 / 6
1.1.6 “認知革命”與認知科學的誕生 / 7
1.1.7 一般要點 / 9
1.2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9
1.2.1 實驗和準實驗 / 9
1.2.2 自然觀察 / 10
1.2.3 控製觀察和臨床訪談 / 10
1.2.4 內省法 / 11
1.2.5 對神經基礎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點 / 11
1.3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聯結主義的方法 / 12
1.3.3 進化論的方法 / 13
1.3.4 生態學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點 / 15
概要 / 15
復習題 / 16
第2章 大腦:結構與功能概述 / 17
2.1 大腦的結構 / 17
2.1.1 後腦與中腦 / 17
2.1.2 前腦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學和顱相學 / 19
2.2.2 失語癥研究和其他映射技術 / 20
2.3 功能偏側優勢 / 21
2.4 腦成像技術 / 22
2.4.1 CAT(CT)掃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記錄大腦活動的技術 / 24
2.5.1 腦電圖 / 24
2.5.2 事件相關電位 / 25
2.5.3 經顱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復習題 / 25
第3章 知覺:模式與物體識彆 / 26
3.1 格式塔學派對知覺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 / 30
3.2.1 模闆匹配 / 31
3.2.2 特徵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 / 36
3.3.1 知覺學習 / 37
3.3.2 字詞優勢效應 / 38
3.3.3 字詞知覺的聯結主義模型 / 39
3.4 直接知覺 / 40
3.5 知覺損傷:視覺性失認 / 42
概要 / 43
復習題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認知資源 / 45
4.1 選擇性注意 / 46
4.1.1 瓶頸理論 / 47
4.1.2 聚光燈的說法 / 50
4.1.3 圖式理論 / 52
4.1.4 非注意盲視 / 53
4.2 注意的神經基礎 / 55
4.2.1 視覺注意的網絡 / 55
4.2.2 事件相關電位和選擇性注意 / 56
4.3 自動性和練習效應 / 57
4.3.1 斯特魯普效應 / 57
4.3.2 自動化加工和注意(控製)加工 / 58
4.3.3 特徵整閤理論 / 60
4.3.4 注意捕獲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雙任務執行 / 63
4.4.2 自動化的注意假說 / 64
4.4.3 實驗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駕車時移動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復習題 / 67
第5章 工作記憶:形成和使用新的記憶痕跡 / 68
5.1 記憶研究的傳統方法 / 69
5.1.1 感覺記憶 / 70
5.1.2 短時記憶 / 72
5.2 工作記憶 / 76
5.3 執行功能 / 79
5.4 記憶過程的神經學研究 / 80
概要 / 81
復習題 / 82
第6章 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記憶 / 83
6.1 長時記憶的特徵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編碼 / 84
6.1.3 保持時間和遺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長時記憶的細分 / 89
6.2.1 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 / 90
6.2.2 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 91
6.2.3 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 93
6.3 加工水平理論 / 93
6.4 記憶的再建構特性 / 95
6.4.1 自傳體記憶 / 97
6.4.2 閃光燈記憶 / 99
6.4.3 目擊者記憶 / 100
6.4.4 被恢復的/錯誤記憶之爭 / 101
6.5 遺忘癥 / 104
6.5.1 順行性遺忘癥 / 104
6.5.2 逆行性遺忘癥 / 105
概要 / 107
復習題 / 107
第7章 知識錶徵:長時記憶中信息的儲存與組織 / 109
7.1 知識的組織 / 110
7.1.1 網絡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聯結主義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與新實例的分類 / 116
7.2.1 概念和分類的經典觀 / 117
7.2.2 概念和分類的原型觀 / 118
7.2.3 概念和分類的樣例觀 / 120
7.2.4 概念和分類的圖式/腳本觀 / 122
7.2.5 概念和分類的知識基礎觀 / 124
概要 / 126
復習題 / 127
第8章 視覺錶象和空間認知 / 128
8.1 長時記憶代碼 / 129
8.1.1 雙代碼假說 / 129
8.1.2 關係-組織假說 / 129
8.2 錶象的實證研究 / 130
8.2.1 錶象的心理鏇轉 / 131
8.2.2 錶象掃描 / 133
8.3 心理錶象的性質 / 136
8.3.1 視覺錶象的原則 / 136
8.3.2 對心理錶象研究及其理論的評論 / 138
8.4 神經心理學的發現 / 140
8.5 空間知覺 / 142
概要 / 146
復習題 / 146
第9章 語言 / 147
9.1 語言的結構 / 148
9.1.1 音位學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語義學 / 153
9.1.4 語用學 / 154
9.2 語言的理解和産生 / 155
9.2.1 言語知覺 / 155
9.2.2 語言産生中的言語錯誤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語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談原則 / 163
9.3 語言與認知 / 165
9.3.1 模塊假說 / 165
9.3.2 沃夫假說 / 166
9.3.3 神經心理學的觀點和證據 / 168
概要 / 169
復習題 / 170
第10章 思維與問題解決 / 171
10.1 經典問題和一般的解決方法 / 173
10.1.1 生成-檢驗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嚮作業 / 175
10.1.4 迴溯 / 175
10.1.5 類比推理 / 176
10.2 問題解決的障礙 / 178
10.2.1 心理定勢 / 178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確的錶徵 / 180
10.2.3 缺乏關於問題的特定知識或專長 / 180
10.3 問題空間假說 / 182
10.4 專傢係統 / 183
10.5 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 184
10.5.1 無意識加工和醞釀 / 185
10.5.2 日常機製 / 185
10.6 批判性思維 / 186
概要 / 187
復習題 / 188
第11章 推理與決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類型 / 190
11.2.1 演繹推理 / 191
11.2.2 歸納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決策 / 199
11.3.1 確立目標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構決定 / 201
11.3.4 做齣*終選擇 / 201
11.3.5 評估 / 201
11.4 決策製定中的認知錯覺 / 201
11.4.1 可獲得性 / 202
11.4.2 代錶性 / 203
11.4.3 框架效應 / 205
11.4.4 錨定 / 205
11.4.5 沉沒成本效應 / 206
11.4.6 虛假相關 / 206
11.4.7 事後諸葛式偏見 / 207
11.4.8 證實偏見 / 207
11.4.9 過分自信 / 207
11.5 決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論 / 209
11.5.2 多屬性效用理論 / 210
11.6 決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論 / 212
11.6.2 再認啓動決策 / 212
11.7 推理和決策的神經心理學證據 / 213
概要 / 214
復習題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 216
12.1 皮亞傑的理論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發展階段 / 218
12.1.3 皮亞傑理論的反響 / 222
12.2 非皮亞傑學派對認知發展的研究 / 223
12.2.1 嬰兒期的知覺發展 / 223
12.2.2 幼兒句法的獲得 / 224
12.2.3 學前兒童記憶策略的運用 / 226
12.2.4 兒童中後期推理能力的發展 / 227
12.3 “是什麼獲得瞭發展”:一些後皮亞傑主義的迴答 / 228
12.3.1 神經方麵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記憶容量與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與知覺編碼 / 230
12.3.4 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認知 / 233
概要 / 234
復習題 / 234
第13章 認知的個體差異 / 235
13.1 認知中的個體差異 / 235
13.1.1 能力差異 / 235
13.1.2 認知風格 / 238
13.1.3 學習風格 / 239
13.1.4 專傢和新手的區彆 / 241
13.1.5 衰老對認知的影響 / 241
13.2 認知中的性彆差異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彆差異 / 243
13.2.2 學習和認知風格上的性彆差異 / 248
概要 / 251
復習題 / 251
第14章 認知的跨文化研究視角 / 252
14.1 跨文化認知研究的實例 / 255
14.1.1 知覺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記憶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類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計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學校教育和讀寫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環境中的情境認知 / 269
概要 / 272
復習題 / 272
譯者後記 / 273
圖錶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內容介紹
本書涵蓋瞭瞭解人類心智的所有基本問題,例如我們如何感知他人、事件及各種事物,我們如何記憶以及我們究竟記住瞭些什麼,我們如何在頭腦中組織信息,我們如何調集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資源以形成重要的決策。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這本心理學著作的排版和插圖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我得說,現在很多學術書為瞭追求內容的深度,往往犧牲瞭閱讀的愉悅感,但這本情況完全不同。從封麵到內頁,每一步都透著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那些復雜的理論概念,通過精心設計的圖錶和案例插圖來呈現,瞬間就變得立體、易懂瞭。特彆是那些流程圖,邏輯清晰得像是數學公式一樣,讓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脈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總會配上一張能激發好奇心的圖片,讓你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種對視覺體驗的重視,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高深理論的門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壓垮。閱讀體驗的提升,直接轉化成瞭學習效率的提高,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知識展覽館,每翻一頁都有新的驚喜在等著你。
評分坦率地說,我過去讀過不少認知科學的入門讀物,但大多要麼過於側重實驗細節,讀起來像實驗報告;要麼過於哲學化,讓人抓不住重點。這本書成功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既能讓你領略到嚴謹的科學方法論,比如如何設計一個控製實驗來驗證假設,同時又不會讓你迷失在那些晦澀的統計術語中。它非常注重“可遷移性”——書中的理論如何解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認知怪現象,比如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住人的名字,或者為什麼我們更容易相信符閤我們既有觀念的信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讓學習過程充滿瞭即時的滿足感。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能立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這讓學習內容真正“活”瞭起來,成為瞭我觀察世界的新工具。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但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它不像那種輕飄飄的“雞湯式”讀物,它要求你真正調動腦力去理解和消化。那些關於信息加工模型、工作記憶負荷的描述,初讀時可能需要反復揣摩。然而,一旦那些復雜的結構在你的腦海中搭建起來,你會發現它提供瞭一個多麼強大的分析工具。它教會我的不是“是什麼”,而是“如何思考”。我特彆欣賞它在最後部分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那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和科學的謙遜態度,非常鼓舞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跑完之後,你感覺自己的認知肌肉得到瞭極大的鍛煉和強化。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心智如何工作”這個終極問題抱有好奇心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說教,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對話。作者仿佛站在你的身邊,用一種既權威又不失親和力的語氣,引導你一步步探索認知的奧秘。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對“爭議”的探討。它從不迴避認知科學領域內存在的不同學派和尚未解決的難題,而是將它們並列展示,鼓勵讀者自己去權衡和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極大地培養瞭我的獨立思考能力。每當麵對一個重大的認知現象時,作者會先拋齣經典理論,緊接著引入現代挑戰,最後可能還會提齣一些尚未被證實的假說。這種循序漸進、充滿辯證色彩的講解,讓我覺得自己在參與一場持續進行的科學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答案。
評分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人類心智運作機製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且宏大的知識框架。它的內容覆蓋麵廣得驚人,從最基礎的感覺和知覺,到高階的記憶、問題解決和語言理解,幾乎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地圖。更難得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巧妙地將這些領域串聯起來,讓你看到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支撐起我們日常思維活動的。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的那些經典實驗和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作者總能把那些晦澀的科研成果,用最生動、最貼近生活的語言重新闡述一遍。讀完之後,我對自己是如何做決定的、為什麼會産生某種記憶偏差,都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學知識,更像是在重塑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非常具有顛覆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