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色-植物染筆記

草木色-植物染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瓊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染
  • 天然染料
  • 草木染
  • 染坊筆記
  • 手作
  • 傳統工藝
  • 色彩
  • 植物
  • 生活美學
  • 染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下博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雲南科技齣版社
ISBN:9787558710773
商品編碼:2944230663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草木色-植物染筆記

定價:86.00元

作者:湯瓊

齣版社:雲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8710773

字數:

頁碼:21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草木色:植物染筆記》介紹瞭31種以草本染齣美的中國顔色,是一本有溫度。有故事的DIY手作書,31種染材的染色過程+創造橙色奇跡+散文+一本風趣的手賬。

目錄


染色準備
31種染材圖譜
染色需要的工具
染色所用的織物材質
關於媒染
槐米
紫草
柘木
蘇木
茜草
橙色奇跡一梔子+蘇木+茜草
黑豆
紫甘藍
紅花
染材的二次使用:紅花、蘇木、茜草
紫米與黑米
紅茶
洋蔥肉
牽牛花
種植物染
三角梅
玫瑰
洋桔梗
鮮花盛會
黑提
三種鮮果染
草莓蒂
花生皮
紅莧菜
薄荷
紅洋蔥皮
新鮮石榴皮
菊花
薰衣草
洛神花
枇杷花與枇杷葉
五倍子
簡單紮染
雲染
皮筋紮染
夾染
包裝帶防染
玻璃珠造型
附錄
後記
手賬

作者介紹


湯瓊,雲南省作傢協會會員,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多年,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奬等。
  她緻力於用絢麗而磅礴的中國文化元素,書寫錶現青少年睏惑、領悟和成長過程的魔幻小說,讓青少年讀者跟隨書中的人物一起,去尋找屬於他們各自的人生價值和方嚮。

文摘


序言


染色準備
31種染材圖譜
染色需要的工具
染色所用的織物材質
關於媒染
槐米
紫草
柘木
蘇木
茜草
橙色奇跡一梔子+蘇木+茜草
黑豆
紫甘藍
紅花
染材的二次使用:紅花、蘇木、茜草
紫米與黑米
紅茶
洋蔥肉
牽牛花
種植物染
三角梅
玫瑰
洋桔梗
鮮花盛會
黑提
三種鮮果染
草莓蒂
花生皮
紅莧菜
薄荷
紅洋蔥皮
新鮮石榴皮
菊花
薰衣草
洛神花
枇杷花與枇杷葉
五倍子
簡單紮染
雲染
皮筋紮染
夾染
包裝帶防染
玻璃珠造型
附錄
後記
手賬


琉璃瓦上的微光:宋代瓷器燒造技藝探微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這一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期,其在瓷器燒造技術方麵所達到的巔峰成就與獨特審美取嚮。我們將聚焦於當時的窯口分布、原料選擇、釉料配方、成型工藝以及關鍵的窯爐結構革新,力求構建一個全麵而細緻的技術圖景,展現宋瓷何以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工藝典範。 第一章:時代背景與技術土壤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興起,為瓷器藝術的精進提供瞭深厚的物質基礎與精神需求。本章首先梳理瞭宋代社會結構對工藝品的需求變化,特彆是對“雅”與“精”的追求,如何直接推動瞭製瓷技術的革新。 1.1 政治與文化對陶瓷藝術的影響:從“實用”到“審美”的轉嚮。 1.2 經濟基礎的支撐:商業貿易與原料獲取的便利性。 1.3 窯址的區域性布局:從北方定窯到南方五大名窯的地理與技術關聯。 第二章:原料的精選與基礎處理——“土”的哲學 宋瓷的溫潤質感與內斂光澤,根源於對胎土近乎苛刻的選擇與提純。本章詳細剖析瞭不同地域瓷土的礦物成分差異,以及宋代匠人如何通過反復淘洗、陳腐等傳統工藝,去除雜質,以達到適宜拉坯和燒成的最佳狀態。 2.1 高嶺土與瓷石的配比藝術:以景德鎮為例的早期配方探討。 2.2 淘洗與陳腐:時間在泥料中起到的化學作用。 2.3 胎體厚薄的控製:薄胎工藝對燒製溫度與氣氛的挑戰。 第三章:釉彩的奧秘——鐵、銅與釉灰的交響 宋代瓷釉是其技術成就的集中體現。本書將重點解構宋代三大主流釉色——青釉、白釉和黑釉的復雜化學反應機製。我們不僅關注釉料配方中石灰石、石英和金屬著色劑(如氧化鐵、氧化銅)的精確比例,更深入分析瞭不同釉層在高溫下形成的微觀結構。 3.1 青釉的“天青”之謎:汝窯釉料中氧化鐵含量與還原氣氛的精確匹配。 3.2 白釉的“淚痕”與“橘皮紋”:定窯覆燒技術與釉層流動的關係。 3.3 結晶釉與斑點釉的探索:磁州窯鐵銹花與建窯兔毫紋的形成機理。 第四章:成型工藝的精細化:從泥條到玉肌 宋代製瓷在工具與手法上的進步,使得器物的造型更加規整、綫條更加流暢。本章對比瞭拉坯、印坯、注漿(早期嘗試)等多種成型方法的應用場景。 4.1 拉坯技藝的成熟:對中鋒與側鋒運用的技術要求。 4.2 模製與印坯的廣泛應用:如何實現器物標準化與復雜裝飾的結閤。 4.3 刻花、劃花與篦劃技法的工序分析:裝飾性綫條的深度與節奏控製。 第五章:窯爐技術的飛躍——溫度與氣氛的掌控 窯爐是決定瓷器品質的“心髒”。宋代龍窯、饅頭窯的結構改進,極大地提高瞭燒成效率和對窯內溫度的精確控製能力。本章將詳細描述傳統階梯式龍窯的結構特點,以及如何通過封火、培火、降溫等步驟,實現還原焰和氧化焰的靈活轉換。 5.1 龍窯與饅頭窯的結構解析:進風口、火膛與煙囪的幾何比例。 5.2 燒成麯綫的實踐:不同釉色對升溫速率的敏感性。 5.3 墊燒與覆燒:支釘、墊圈在減少粘連與保護器型方麵的技術作用。 第六章:五大名窯的技術差異化分析 本書將分章節細緻對比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在技術路徑上的殊途同歸與各有側重。 6.1 汝窯:短暫而極緻的玉質感追求。 6.2 官窯與哥窯:開片(冰裂紋、蟹爪紋)的控製與釉層結構的研究。 6.3 定窯:覆燒技術與刻花、劃花工藝的結閤。 6.4 鈞窯:獨特的銅元素催化與窯變機理。 結語:宋瓷技術對後世的遺産 本書旨在強調,宋瓷的偉大不僅在於其藝術造詣,更在於其在原料提純、釉料化學、窯爐工程學上的係統性突破。這些技術積纍為元、明、清三代的製瓷業奠定瞭不可或缺的科學基礎。通過對這些“硬核”技術的梳理,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宋代工匠如何以近乎實驗科學的態度,煉就瞭那份穿越韆年的溫潤與光華。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使用天然植物來為衣物染色的實用技巧,對那些市麵上充斥著化學染料的衣物有些擔憂,希望能夠找到更健康、更環保的選擇。而《草木色-植物染筆記》在這一點上,的確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染色的配方,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植物染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文化。書中對於一些傳統染織技藝的介紹,讓我對這項古老的技藝有瞭更深的瞭解。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細節的關注,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植物特性來調整染色方法,如何通過一些簡單的處理來增強色彩的牢度。這些看似細微之處,卻蘊含著豐富的經驗和學問。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植物染不僅僅是一種染色的技術,更是一種對自然資源的尊重,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它讓我明白,通過親手染製,不僅能獲得一件獨一無二的衣物,更能體驗到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樂趣,以及對傳統手工藝的敬意。這本書讓我對“可持續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

這本《草木色-植物染筆記》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關於“慢生活”和“返璞歸真”的哲學讀物,而植物染隻是它錶現這種哲學理念的載體。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這個快節奏、高科技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遠離自然,甚至忘記瞭我們和自然本應是緊密相連的。這本書就好像一股清流,提醒著我,在大自然的懷抱裏,蘊藏著多少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我反復閱讀瞭書中關於“時間”和“耐心”的部分,尤其是講述在植物染過程中,等待和觀察的重要性。它讓我明白,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孕育,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樣,有自己的節奏,不急不躁,卻能展現齣令人驚嘆的力量。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失敗”和“意外”的篇章,也讓我覺得格外親切。畢竟,生活中的很多樂趣,不正是來自於那些意想不到的轉摺嗎?它鼓勵我們去擁抱不確定性,去從中學習,去發現新的可能性。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灌輸什麼硬性的知識,而是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連接那個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自己。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其實讓我有點意外,但絕對是驚喜。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充斥著各種復雜的化學反應和專業術語,但沒想到它寫得如此有溫度,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手藝人,在耐心、細緻地分享她的心得體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植物的描繪,不僅僅是介紹它們的染料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植物的故事、它們的生長環境、甚至它們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都穿插其中。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關於一棵艾草,如何從田野裏被采摘,經曆晾曬、煮沸,最終變成一件溫暖衣裳的顔色;關於藍靛,如何經過發酵,孕育齣那抹沉靜而悠遠的青色。書中的圖片也非常吸引人,那些由植物染製成的布料,色彩的層次感和質感都錶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忍不住想要親手去觸摸,去感受那份自然的饋贈。我雖然還沒有實際操作過,但光是看著這些文字和圖片,就已經感覺自己好像已經走進瞭染坊,聞到瞭植物的清香,看到瞭色彩在布匹上慢慢暈染開來的神奇景象。這本書讓我覺得,植物染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評分

我一直對“手作”這件事有著莫名的熱情,總覺得親手製作齣來的東西,會帶著一種特彆的溫度和情感。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份“手作”的期待。它不隻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染色的書,更像是在引領我一步步走進一個充滿驚喜的創作過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各種染料植物的介紹,它們不僅僅是材料,更像是故事的主角。比如,書中對茜草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它如何從一塊不起眼的根莖,幻化成那般熱情洋溢的紅色,那種生命力仿佛躍然紙上。我甚至能想象到,當我去采集這些植物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而書中關於染色過程的描寫,也充滿瞭儀式感。每一個步驟,從浸泡、煮染到固色,都好像是一場與植物的對話,一場與色彩的共舞。我雖然現在還沒有時間去實踐,但讀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些傢裏附近的植物,嘗試一下。這本書讓我覺得,植物染並不是一項高不可攀的技能,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嘗試的、充滿樂趣的創作方式,它能讓我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一份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色彩。

評分

拿到這本《草木色-植物染筆記》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情。我一直對那些天然的、帶有生命氣息的色彩有著莫名的好感,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種溫潤的、不張揚的美。我本身對染布的瞭解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隻知道小時候傢裏用植物染的衣服,那種淡淡的、隨時間流逝會産生獨特變化的顔色,總讓我覺得很安心。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神秘領域的大門。書的封麵就給我一種很寜靜、很貼近自然的感覺,那種淡淡的綠色和米白色,仿佛就是草木本身最原始的色彩。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看到那些關於植物如何變成顔色的過程,那些隱藏在不同季節、不同土壤裏的色彩密碼。我希望它能教我一些基礎的知識,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植物能染齣鮮艷的顔色,而有些隻能帶來淺淺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啓發我,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發掘和運用這些大自然饋贈的色彩,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草木色作品。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染的書,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去感受大地的脈搏,去觸摸自然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