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杨晓光

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杨晓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晓光 著
图书标签:
  • 作物干旱
  • 作物低温
  • 北方作物
  • 灾害防控
  • 农业技术
  • 杨晓光
  • 农业灾害
  • 作物生理
  • 旱地农业
  • 低温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4246
商品编码:294485462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定价:60.00元

作者:杨晓光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16242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晓光、李茂松编*的《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共分6章,**章绪论重点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北方地区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分布特征以及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形态和生理指标,第4章和第5章介绍了主要作物防旱减灾技术和抗低温减灾技术,第6章介绍了主要作物抗旱抗低温综合技术模式。

目录


章 绪论 1.1 北方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 北方地区干旱和低温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1.3 外研究现状 1.4 小结第2章 北方地区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分布特征 2.1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方地区降水和温度分布特征 2.2 北方地区干旱时空特征 2.3 北方地区低温灾害时空特征 2.4 小结第3章 北方地区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指标研究 3.1 夏玉米干旱指标 3.2 冬小麦干旱指标 3.3 冬小麦低温灾害指标 3.4 小结第4章 北方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2 西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 华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 小结第5章 北方地区主要作物抗低温减灾技术研究 5.1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低温减灾技术研究 5.2 西北内蒙古后山地区玉米抗低温技术研究 5.3 华北地区冬小麦冻害防御技术研究 5.4 小结第6章 北方地区主要作物抗旱抗低温技术模式 6.1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抗低温技术模式 6.2 西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抗低温技术模式 6.3 华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抗低温技术模式 6.4 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是一部深入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两大主要自然灾害——干旱和低温——及其防控技术的专著。本书由杨晓光先生主编,汇集了多位在农业气象、作物遗传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旨在为北方广大农业生产者、科技推广人员、相关科研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灾害防控解决方案。 干旱灾害防控: 本书对北方地区干旱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影响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对当地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构成严重威胁。 干旱的成因与类型: 书中首先分析了造成北方干旱的主要因素,包括季风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影响、土壤水分循环以及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灌溉和土地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干旱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将北方干旱细分为气象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等不同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各类干旱在不同生育阶段对作物生长的具体影响。例如,苗期干旱可能导致出苗不齐、生长缓慢;抽穗期干旱会严重影响授粉结实,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会影响籽粒饱满度和品质。 作物抗旱生理与遗传改良: 本书着重介绍了作物的抗旱生理机制,包括其渗透调节、抗氧化、气孔关闭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品种的策略和方法。书中列举了北方地区已经选育成功的耐旱新品种及其特性,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适宜的抗旱品种。 农艺措施抗旱: 在农艺技术层面,本书提供了丰富且实用的抗旱措施。 耕作栽培技术: 如深耕细作,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覆盖保墒技术,利用秸秆、地膜等覆盖物抑制土壤水分散失。 播种与密度调控: 科学确定播种期和播种量,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以减轻干旱胁迫对单株作物的影响。 肥水管理: 强调精准施肥,配合抗旱品种的需肥规律,避免在干旱关键期因施肥不当加剧肥害。科学灌溉是抗旱的重中之重,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喷灌等高效灌溉模式,以及如何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和天气预报进行灌溉时机和灌溉量的精确调控,最大程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还介绍了利用雨水集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等措施。 病虫害综合防治: 干旱胁迫会降低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因此,书中也包含针对干旱条件下易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在抗旱的同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二次损失。 生态工程与区域性抗旱: 除了田间管理,本书还探讨了区域性的抗旱策略,如建设集雨设施、人工增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退耕还林还草以涵养水源、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削减风蚀和蒸发等。 低温灾害防控: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春季返青期和初夏也可能遭遇晚霜冻害,秋季早霜对成熟作物造成威胁。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低温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对北方主要作物造成的危害。 低温灾害的类型与影响: 书中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低温灾害,包括冬季冻害(如大棚蔬菜越冬受冻、越冬作物冻死)、晚霜冻害(影响作物萌发、出苗、幼苗生长、开花坐果)、以及秋季早霜(影响成熟度和品质)。详细阐述了低温胁迫如何影响作物的细胞结构、酶活性、激素平衡,导致生长停滞、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例如,种子萌发期遇低温会影响发芽率和幼苗生长;苗期低温会导致弱苗、畸形苗;生殖生长期低温会影响花粉活力、受精过程,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作物抗寒生理与选育: 与抗旱部分类似,本书深入探讨了作物的抗寒生理机制,如细胞内溶质浓度升高、细胞膜脂组成改变、抗冻蛋白的合成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培育和筛选抗寒(耐寒)品种的育种策略,包括利用优良的抗寒种质资源、通过远缘杂交、诱变育种等方法,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先进技术,来加速抗寒品种的选育进程。书中也列举了北方地区适宜种植的耐寒品种。 农艺措施抗寒: 播种期与栽培方式: 合理安排播种期,避免在容易发生晚霜的时期播种。对于某些敏感作物,可以采用延迟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式。 保温保暖技术: 对于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保温技术,包括加厚墙体、使用节能覆盖材料、安装加热设备、铺设地膜等。对于露地作物,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培土等措施,提高地温,减少冻害。 灌溉调温: 在霜冻来临前进行适量灌溉,利用水的比热容,可以有效降低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减轻冻害。 化肥农药的应用: 在低温胁迫下,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寒剂(如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来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书中有关于这些物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伤口处理与恢复: 对于已经受到冻害的作物,本书提供了伤口处理和恢复生长的建议,包括及时修剪受损枝叶、喷施营养液等,帮助作物尽快恢复。 设施农业的防寒: 针对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本书提供了详尽的防寒指南,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通风管理、加热设备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应对极端低温天气的应急预案。 综合防控与决策支持: 本书不仅分别介绍了干旱和低温的防控技术,更强调了两种灾害的复合性以及综合防控的重要性。 灾害预警与信息服务: 本书强调了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重要性。书中介绍了各类监测设备(如气象站、土壤水分仪、作物生长传感器)的使用,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气象预报信息,为农事活动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特别强调了对干旱和低温灾害的短期、中期、长期预警系统。 适应性管理策略: 针对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本书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管理策略。这包括根据区域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耐寒的优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系统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可持续发展视角: 本书将干旱和低温灾害的防控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例如,在抗旱保水方面,提倡保护性耕作、有机肥施用;在抗寒方面,提倡节能型设施农业。 《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解决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顽疾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提升北方地区农业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成为北方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参考,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农业科研领域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我非常关注如何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高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我猜测这本书会从土壤、水分、品种、栽培管理等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干旱和低温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控技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关于智慧农业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应用,或者新型抗旱、抗寒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如果书中还能对不同作物的抗灾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前沿性的防控理论,那将极大地拓展我的研究思路。此外,我个人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灾害风险评估和经济损失预测的内容也很感兴趣,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农业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评分

从书名《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内容非常扎实的专业著作。我个人的背景是从事农资产品研发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开发能够帮助农民应对各种自然挑战的优质产品。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作物生理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反应机理的深入讲解。了解这些机理,对于我们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肥料、农药或土壤改良剂至关重要。例如,在干旱条件下,作物的水分胁迫会导致哪些生理变化?在低温环境下,哪些关键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通过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手段,来培育具有更高抗逆性的作物品种的研究进展?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目前国内外在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和装备。比如,有哪些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或者有哪些能够有效监测和预测低温冻害的设备?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手段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同时又能有效应对灾害,那就更符合我们当前追求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向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朴实和专业的气息,淡蓝色的背景搭配着白色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严峻现实。虽然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光是书名“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就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在北方地区耕耘多年的农民,我深切体会到干旱和低温对我们收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毁灭性的,让我们多年的辛勤付出付诸东流。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应对这些自然灾害,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运气。书名中的“技术”二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不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束手无策。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作物的特性,以及针对不同灾害类型,有哪些具体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干旱年份,如何科学浇灌,如何选择耐旱品种;在冬季低温时,如何防寒保暖,如何减少冻害损失。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看到实际应用的效果,从而更有信心地去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中国农村发展的记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实反映基层农业困境和希望的深度报道素材。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时,我immediately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书名中的“北方主要作物”和“干旱低温灾害”直接点明了它所关注的地域和问题,而“防控技术”则预示着它不仅仅是在描述问题,更是在提供解决方案。我非常有兴趣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农民和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翔实的案例,来佐证这些技术的有效性。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某个地区,通过实施特定的干旱防控措施,成功度过了一次严重的旱灾,从而保障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同样,对于低温灾害,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方式或采用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作物冻害的比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挖掘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展现中国农民在与自然抗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以及国家在科技兴农方面所做的努力。

评分

我对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关注能够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当我看到《北方主要作物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时,我 immediately感受到了它强大的实用价值。书名清晰地指出了其核心内容——如何针对北方地区常见的两种严重自然灾害,即干旱和低温,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的农业技术,让那些不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农民也能够理解和掌握。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插图,来直观地展示各种技术的操作步骤?例如,在讲解某种抗旱栽培技术时,是否有详细的图示说明如何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具体情况,提供差异化的技术指导。因为北方地区地域广阔,气候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适合A地玉米的抗旱技术,不一定完全适用于B地的水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和调整的原则和方法,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