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定价:29.00元
作者:黄葆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113778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编著者张伟明、沈忠良等。本书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弱化数学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可作为电子与通信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以及非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等层次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编著者张伟明、沈忠良等。《通信原理简明教程(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以现代通信系统组成为主线,以预备知识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通信原理的核心内容。全书共8章。内容分别是绪论、预备知识、模拟调制、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编码和同步原理。本书内容精炼。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例题丰富,并附有电子教案和较为详细的习题参考答案,便于自学和组织教学,可从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网(.cmpedu.eom)下载。本书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弱化数学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可作为电子与通信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以及非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等层次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第l章 绪论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 通信系统的模型及各部分的作用 1.1.2 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1.2 信息及其度量 1.2.1信息量的定义 1.2.2 信源熵的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3.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4 通信发展简史1.5 思考题与习题第2章 预备知识第3章 模拟调制第4章 数字基带传输第5章 数字调制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第7章 信道编码第8章 同步原理附录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参考书,但《解密信息传输》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它像是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高速的“穿越之旅”,从早期的电报技术瞬间跃迁到现代的光纤通信。它的强项在于对各种现代通信技术的并列比较和快速扫描。比如,在讲解信道编码时,它清晰地对比了前向纠错(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RQ)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的优劣势,并且明确指出了在不同延迟和错误率要求下的适用场景。书中对“多径效应”的描述尤其精彩,作者将其比作一个物体在镜子迷宫中寻找出路,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信号会产生延迟和衰落。此外,这本书还穿插了大量对未来通信趋势的展望,比如对太赫兹通信和量子通信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感受到通信领域永无止境的创新活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高效的知识导览,目标明确,干货满满,非常适合希望快速建立起对现代通信系统整体框架认知的读者。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电子书库时,翻到了《电流的秘密之旅》。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几乎是采用了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讲述电磁波的“一生”。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可能是由一个振荡的电子产生的火花——到它穿越真空、穿透介质,直至被天线捕获的全过程,都被描述得充满戏剧张力。作者的文笔老辣而细腻,他没有回避物理学的严谨性,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轶事,比如早年间那些科学家们为争论光和电磁波的本质而进行的激烈辩论。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信道容量”的探讨。它没有直接给出香农公式,而是通过一个想象中的“信息水管”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带宽和信噪比如何共同决定了我们能传输多少数据。读完它,我不仅对通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甚至对一些古老的通信技术,比如摩尔斯电码的工作机制,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极为考究,那些历史照片和示意图的质量非常高,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精美的历史画册而非枯燥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数字洪流的构建者》给我带来了一种哲学层面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做”通信,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设计通信系统。作者的笔触显得更加老成和深刻,他着重探讨了数字通信相对于模拟通信的本质优势——即抵抗失真的能力。他通过对量化误差和采样定理的深入浅出地阐述,揭示了信息数字化带来的巨大飞跃。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关于“信息论基石”的那一部分,虽然提到了香农,但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强调了信息熵在衡量不确定性上的普适性,远超出了通信范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条理,它先建立起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编码和纠错的精妙设计。尤其是纠错码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和更高级的卷积码,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增加冗余信息反而能提高传输的可靠性,这种悖论式的讲解方式极具吸引力。读完这本书,我对任何形式的数据存储和传输,都多了一层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看不见的信号》简直是本人的知识黑洞的救星!我一直对无线电、手机信号这些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感到好奇,但那些教科书上的公式和复杂的数学推导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普通读者的心理,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傅里叶变换或者拉普拉斯变换,而是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信息是如何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描绘得像是一场精彩的侦探故事。比如,书中将编码比作给信件盖上特殊的邮戳,确保只有正确的接收方才能理解;将调制描述成给信息穿上不同“外衣”以便在拥挤的街道上不迷路。我尤其喜欢它对“噪声”的解释,作者没有把它简单地定义为干扰,而是把它塑造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捣蛋鬼”,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信号的清晰度总是受到限制。读完前几章,我竟然能开始理解身边同事谈论的5G技术升级背后的基本原理了,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一本技术书籍都没能带给我的。它成功地在科普的广度和对底层原理的尊重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通信世界的精妙结构。
评分说实话,很多关于通信原理的书籍都像是在给我上高数课,充满了让我头疼的积分符号和复杂的矩阵运算。但《频谱的交响乐》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巧妙,它将整个通信过程看作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演出。不同的频率就像是乐团里不同的声部,它们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和谐共存,不能互相干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多址技术”,比如CDMA和OFDM,他用乐团中“轮奏”和“分段演奏”的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现代蜂窝网络能够同时支持上百万的用户。这本书的逻辑推导非常清晰,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它对“星座图”的介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通过精美的图形,将数字调制的复杂性简化成了平面坐标上的点阵,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相位和幅度的意义。我带着这本书去咖啡馆工作,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思考一下我现在正在使用的Wi-Fi信号是如何在我和隔壁桌的咖啡机之间“跳舞”的,这让我的日常工作充满了乐趣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