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机械工业出版社

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尹圣君,张鸿涛 著
图书标签:
  • LTE
  • LTE-Advanced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协议分析
  • 4G
  • 通信工程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国际信息工程
  • 无线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4288
商品编码:294782817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定价:99.00元

作者:(韩)尹圣君,张鸿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11484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TE及LTE-Advanced标准*进展情况,并阐述了LTE层2/3的无线协议、LTE-Advanced的新技术特征;系统阐述了设计原则及3GPP标准定义的LTE无线协议的功能,也提供了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互操作的基本知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协议(Idle模式过程、RRC、PDCP、PLC、MAC等)和LTE-Advanced新技术特征(VoLTE、HeNB、PWS、MBMS、CA、Relay、MDT、eICIC、MTC)等。本书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作者介绍
章 简介 1
1.1 3GPP 1
1.2 3GPP系统的演变过程 4
1.2.1 GSM 5
1.2.2 GPRS/EDGE 6
1.2.3 UMTS 7
1.2.4 HSPA 8
1.2.5 LTE 9
1.3 市场趋势 9
1.4 LTE的要求 10
1.5 LTE架构的概述 13
1.5.1 网络架构 14
1.5.2 QoS架构 17
1.5.3 LTE无线协议架构 19
1.6 UE功能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空闲模式过程 24
2.1 空闲模式功能 24
2.2 服务和小区分类 26
2.3 UE状态及状态转换 27
2.4 PLMN选择 28
2.4.1 PLMN选择的触发 29
2.4.2 可用PLMN的搜索 29
2.4.3 PLMN选择 29
2.5 位置注册 30
2.6 小区选择 31
2.6.1 小区选择标准 31
2.6.2 基于RRC连接释放的小区选择 32
2.7 小区重选 32
2.7.1 测量规则 33
2.7.2 相邻小区的重选 35
2.7.3 移动状态依赖比例缩放 37
2.8 访问验证 38
2.8.1 小区禁止状态和小区保留状态 38
2.9 寻呼接收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无线资源控制 42
3.1 RRC功能和结构 43
3.2 系统信息 46
3.2.1 配置系统信息 46
3.2.2 系统信息更新 48
3.3 寻呼 49
3.4 连接建立 50
3.4.1 步骤1:应用访问类限制 50
3.4.2 步骤2: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 52
3.4.3 步骤3:接收RRCConnectionSetup消息 53
3.4.4 步骤4:发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消息 53
3.5 安全 53
3.6 RRC连接重配置 56
3.6.1 SRB2的建立 57
3.6.2 DRB的建立 57
3.6.3 与安全激活平行的过程 57
3.7 UE能力信息传输 58
3.8 EUTRA内切换 59
3.8.1 切换准备 60
3.8.2 切换执行 62
3.8.3 切换完成 63
3.9 测量控制 65
3.9.1 测量配置 65
3.9.2 测量报告触发 66
3.9.3 测量报告 67
3.10 RRC连接重建 67
3.11 RAT间移动性 70
3.11.1 进入或移除3GPP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0
3.11.2 进入/移出CDMA2000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4
3.12 RRC连接释放 76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77
4.1 PDCP功能和结构 77
4.2 报头压缩 78
4.3 安全 80
4.3.1 完整性保护 81
4.3.2 加密 82
4.4 数据传输 83
4.5 SDU丢弃 84
4.6 切换 84
4.6.1 S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4
4.6.2 U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5
4.6.3 A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6
4.7 PDCP PDU格式 88
4.7.1 PDCP Data PDU格式 88
4.7.2 PDCP Control PDU格式 88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无线链路控制层 90
5.1 RLC层的功能和架构 90
5.1.1 透明模式RLC 90
5.1.2 非确认模式RLC 91
5.1.3 确认模式RLC 92
5.2 成帧 93
5.3 重排序 95
5.4 ARQ操作 97
5.4.1 轮询 97
5.4.2 状态报告 98
5.4.3 重传 98
5.4.4 重分段 99
5.5 窗口操作 101
5.5.1 非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5.2 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6 SDU丢弃过程 102
5.7 RLC重建过程 102
5.8 RLC PDU的格式 102
5.8.1 PDU格式 103
5.8.2 UMD PDU格式 103
5.8.3 AMD PDU格式 104
5.8.4 AMD PDU分段格式 104
5.8.5 状态 PDU格式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6章 媒体接入控制层 107
6.1 MAC层的功能和服务 107
6.2 MAC层架构 108
6.3 MAC信道及信道映射 109
6.3.1 传输信道 109
6.3.2 逻辑信道 110
6.3.3 信道映射 110
6.4 调度 111
6.4.1 动态调度 111
6.4.2 半持续调度 112
6.5 调度信息的传输 114
6.5.1 缓存状态报告 114
6.5.2 调度请求 116
6.5.3 功率余量报告 117
6.6 逻辑信道优先级 117
6.7 非连续接收 120
6.8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124
6.8.1 上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2 下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3 TTI Bundling 126
6.8.4 测量窗口 128
6.9 接入过程 129
6.10 时间校准 130
6.11 MAC PDU格式 131
6.11.1 MAC控制单元 133
6.11.2 接入响应MAC PDU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7章 LTE及LTE- Advanced新特征综述 136
7.1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36
7.2 家庭增强型基站 137
7.3 公共警报系统 138
7.4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38
7.5 载波聚合 139
7.6 中继技术 140
7.7 小化路测 141
7.8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141
7.9 机器模式通信 142
第8章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43
8.1 LTE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1 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2 临时语音解决方案 144
8.2 IMS VoIP 145
8.2.1 IMS配置 145
8.2.2 双模单待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147
8.3 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150
8.3.1 CSFB到UTRAN或GRAN 152
8.3.2 CSFB到CDMA2000 1xRTT 156
8.4 服务域选择 162
8.4.1 UE在IMS VoIP和CSFB之间的决定 163
8.5 IMS VoIP和CSFB的比较 163
8.6 针对VoIP的RAN优化 164
8.6.1 鲁棒性报头压缩 164
8.6.2 TTI捆绑 164
8.6.3 HARQ的半持续调度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9章 家庭增强型基站 166
9.1 架构框架 167
9.1.1 接入方式 167
9.1.2 应用案例 167
9.1.3 高层需求 169
9.1.4 网络体系结构 169
9.2 闭合用户组配置 170
9.2.1 CSG订阅数据 170
9.2.2 CSG成员状态 171
9.3 与CSG相关的系统信息 171
9.3.1 CSG识别信息 171
9.3.2 CSG小区部署信息 172
9.4 CSG的识别 173
9.4.1 自动CSG搜索 173
9.4.2 手动CSG选择 173
9.5 CSG小区的移动性 174
9.5.1 RRC_ IDLE的移动性 174
9.5.2 RRC_ CONNECTED的移动性 176
9.6 对混合小区的支持 180
9.6.1 动机 180
9.6.2 特点 180
参考文献 182
0章 公共警报系统 183
10.1 警报系统架构 183
10.2 警报信息 185
10.3 警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 186
10.3.1 警报信息传递程序 186
10.3.2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8
10.4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9
10.4.1 在系统信息中的PWS通知 190
10.4.2 PWS通知在寻呼过程的指示性 191
10.4.3 警报信息的分割 191
参考文献 192
1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93
11.1 MBMS 193
11.2 MBMS的结构和功能 194
11.3 MBMS单频网传输 196 ⅩⅦ
11.4 MBMS的无线协议 198
11.4.1 MBMS的层和第二层 198
11.4.2 MBMS的第三层 200
11.5 MBMS过程 201
11.5.1 MBMS会话开始 201
11.5.2 MCCH信息获取和MRB配置 203
11.5.3 MBMS会话更新 204
11.5.4 MBMS会话终止 205
11.5.5 MRB释放 205
11.6 MBMS在R10版本和R11版本中的增强 206
11.6.1 MBMS计数 206
11.6.2 MBMS持续性 208
参考文献 209
2章 载波聚合 210
12.1 频谱和部署场景 212
12.1.1 频谱场景 212
12.1.2 部署场景 214
12.2 小区管理 215
12.2.1 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 215
12.2.2 配置信息信令 216
12.2.3 连接和参考 217
12.2.4 跨载波调度 218
12.2.5 扩展测量 219
12.2.6 SCell(辅服务小区)管理 222
12.2.7 载波聚合的移动性 222
12.3 MAC扩展功能 223
12.3.1 辅服务小区的激活和失活 223
12.3.2 功率余量报告 224
12.3.3 逻辑信道优先级 227
12.3.4 缓冲区状态报告 228
12.3.5 非连续接收 229
12.3.6 半持久调度 229
参考文献 230
3章 中继技术 231
13.1 场景部署 231
13.2 中继节点的网络架构 232
13.3 中继节点类型 234
13.3.1 中继技术的分层执行 234
13.3.2 Uu和Un链路的频率分离 236
13.4 特定中继节点的操作 236
13.4.1 承载映射 237
13.4.2 Un DRB的完整性保护 238
13.4.3 RN子帧配置 239
13.4.4 系统信息的更新 240
13.4.5 RN重新配置过程 241
13.5 中继节点的启动过程 241
13.6 R10版本中继节点的简化操作 243
参考文献 244
4章 小化路测 245
14.1 结构框架 245
14.1.1 用户案例 247
14.1.2 结合UE选择的MDT任务初始化 247
14.1.3 MDT测量结果的收集 248
14.2 Logged MDT 248
14.2.1 配置阶段 249
14.2.2 记录阶段 251
14.2.3 报告阶段 253
14.3 Immediate MDT 255
14.3.1 配置阶段 256
14.3.2 测量与评价阶段 256
14.3.3 报告阶段 256
14.3.4 MDT上下文环境转发 257
参考文献 257
5章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258
15.1 异构网络部署 259
15.1.1 异构网络中的干扰 260
15.1.2 频域ICIC限制 260
15.2 基于CA的ICIC 262
15.3 时域ICIC 263
15.3.1 限制测量 264
15.3.2 Macro- Pico小区场景 265
15.3.3 Macro- Femto小区场景 266
15.3.4 网络配置 267
参考文献 268
6章 机器模式通信 269
16.1 MTC的超载控制 269
16.1.1 R8版本的超载控制 269
16.1.2 R10版本中的核心网超载控制 271
16.1.3 R11版本中的RAN超载控制 274
16.2 在3GPP中的MTC特性 274
参考文献 275
缩略语 27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漫游在信息高速公路的信号秘境:探索无线通信的演进之路 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长河中,信息交流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远古的烽火狼烟,到电报的滴答声响,再到电话的跨越山海,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沟通的边界。而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这一切的基石,便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如同一条条信息的高速公路,承载着我们日益增长的沟通需求,并将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场波澜壮阔的无线通信革命的核心——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及LTE-Advanced(LTE-Advanced,长期演进-高级)技术。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它是一次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灵魂的深入剖析,一次对构建高效、可靠、高速信息传输网络的精妙解读。我们将拨开信号的层层迷雾,揭示隐藏在每一次流畅视频通话、每一次秒级下载背后的复杂而优雅的协议设计。 想象一下,当你轻触手机屏幕,一条指令便如闪电般跨越时空,将信息传递到千里之外;当你沉浸于精彩的在线游戏,画面流畅,响应迅速,毫无卡顿之感;当你通过视频会议与远方的亲友“面对面”交流,声音清晰,影像生动,仿佛近在咫尺。这一切,都离不开LTE和LTE-Advanced技术所构建的强大无线通信网络。这本书正是为你打开这扇通往精彩数字生活大门的钥匙。 剖析LTE:奠定现代无线通信的坚实基石 LTE,作为3G向4G演进的关键一步,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升级,更是对整个无线通信架构的重塑。它引入了全新的网络架构,如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网),实现了全IP化,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我们将在书中详细阐述LTE的核心技术,包括: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与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这两种技术是LTE在空中接口上的核心,它们通过将宽带频谱划分为大量独立的子载波,实现了更高效的频谱利用,有效抵御多径衰落,并支持大规模用户接入,为高速数据传输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的原理、优势以及在LTE系统中的具体实现。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MIMO技术能够利用空间维度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链路的可靠性。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MIMO配置(如2x2、4x4)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它在LTE网络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LTE网络架构:我们将逐一解析LTE网络中的关键网元,如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基站)、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等,理解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如何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可扩展的移动通信网络。 核心网演进:EPC的引入是LTE的一大亮点。我们将深入探讨EPC的各个网元功能,理解其如何支持用户数据流的处理、用户会话的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无缝、高速的数据服务。 信令流程:从用户终端接入网络,到数据传输的建立与释放,LTE系统中充满了复杂的信令交互。本书将清晰地梳理核心信令流程,如附着(Attach)过程、小区重选(Cell Reselection)过程、切换(Handover)过程等,帮助读者理解网络是如何感知和管理用户移动性的。 飞跃LTE-Advanced:迈向更高速度与智能化的新纪元 如果说LTE是为信息高速公路铺设了坚实的道路,那么LTE-Advanced则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加速,并增添更多智能化的“车道”。LTE-Advanced是LTE的增强版本,旨在进一步提升数据速率、降低延迟,并支持更多创新应用。本书将重点解析LTE-Advanced带来的关键技术突破: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这是LTE-Advanced最核心的技术之一。通过将多个LTE载波聚合起来, LTE-Advanced可以实现远超单一载波的峰值速率,大幅提升用户的下载和上传体验。我们将深入探讨载波聚合的原理、不同聚合模式(同频、异频、同带、异带)的应用,以及其在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MIMO的进一步发展:LTE-Advanced在MIMO技术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例如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协同多点传输/接收)等高级MIMO技术,通过多个基站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减少干扰。 增强型干扰协调和管理:随着网络容量的增加和用户密度的提升,干扰管理变得尤为重要。LTE-Advanced引入了更精细的干扰协调机制,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更稳定、更高质量的连接。 Relay(中继)技术:中继节点的使用可以扩展网络的覆盖范围,改善信号质量,尤其是在信号盲区或弱覆盖区域,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网络接入。 更先进的调制编码方案:LTE-Advanced采用了更复杂的调制编码方案,例如256-QAM,能够在信号质量良好时,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 协议的精妙之处:支撑这一切的智慧结晶 任何一项技术的实现,都离不开严谨而精妙的协议设计。LTE和LTE-Advanced的成功,更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的协议之上。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介绍,更会深入到协议层面,揭示支撑这些技术运行的智慧结晶: MAC层:探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如何在共享的无线信道上高效地为多个用户分配资源,如何实现调度、混合自动重传(HARQ)等关键功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RLC层:解析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在数据传输中的作用,包括透明传输模式(TM)、无确认模式(UM)和确认模式(AM),以及它们如何处理分段、重组和错误恢复。 PDCP层:深入理解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在执行头部压缩、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等任务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功能对于优化IP数据传输、增强安全性至关重要。 RRC层:详细阐述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在建立、配置和维护无线连接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小区选择、测量、切换、重配置等过程的信令交互。 NAS层:剖析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协议在用户身份验证、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等方面与核心网的交互,确保用户能够安全、可靠地接入并使用移动数据服务。 展望未来:通往更智能、更互联世界的蓝图 LTE和LTE-Advanced并非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点,而是通往更广阔未来的重要里程碑。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演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5G、6G等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通信愿景的探索。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感兴趣的人士,包括: 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深入学习LTE及LTE-Advanced理论知识的坚实基础。 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行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细节,优化系统设计,提升产品性能。 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希望了解支撑我们数字生活的底层技术,理解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您将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无线网络使用者,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信号如何穿梭,数据如何流动,以及是什么样的智慧和技术,让这个信息时代如此精彩。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探索之旅,漫游在信息高速公路的信号秘境,感受无线通信的无限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顺序安排得非常合理,为我们系统学习LTE及LTE-Advanced的知识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从基础的空中接口和关键技术,到终端和基站的协同工作,再到网络架构的演进,每一个部分都衔接得恰到好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LTE-Advanced引入的许多创新性技术,如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增强、协同多点传输(CoMP)等,都有深入的剖析。这些技术是当前移动通信网络性能提升的关键,掌握了它们,对于理解5G以及未来的通信发展趋势也大有裨益。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难度,而是通过详细的分析和图示,帮助读者一步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系统性的结构。虽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通信原理的入门知识,但对于LTE和LTE-Advanced这样复杂的协议栈,一直感觉无从下手。这本书从基础的通信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LTE的各个层面,包括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层等等,再到LTE-Advanced的新特性和演进方向。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每一章节的引入都非常自然,承上启下,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不会显得突兀。而且,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协议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协议的设计思想和背后的逻辑,这对于理解协议的精髓至关重要,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复杂信息时的功力。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专业且扎实的感觉。封面色彩的搭配也很沉稳,与“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这样的主题十分契合,一眼就能看出是技术类的专业书籍。内页的排版布局合理,文字清晰,代码示例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其中的技术细节,但从整体的制作工艺来看,出版社在内容呈现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这对于一本技术译丛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很多技术书籍在内容之外,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往往会被忽视,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无疑为我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对内容的吸收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

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深入理解LTE和LTE-Advanced核心协议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前瞻性分析。例如,在介绍LTE-Advanced的演进方向时,不仅阐述了技术本身,还探讨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对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将具体的技术细节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理解。而且,书中的一些讨论和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概念解释上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作为一本引进翻译的专业书籍,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原著理解的程度。这本书的翻译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的,许多专业术语都得到了恰当的解释和统一,没有出现一些劣质翻译中常见的生硬、晦涩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即使是涉及到一些非常底层的技术细节,作者的阐述也清晰明了,辅以图表和公式,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力求将最前沿、最核心的技术理念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非常有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查阅的参考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