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通信與網絡 機械工業齣版社

綠色通信與網絡 機械工業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拿大於非F.Richard Yu 等 闞江明 著
圖書標籤:
  • 綠色通信
  • 綠色網絡
  • 5G
  • 6G
  • 節能通信
  • 低碳網絡
  • 通信工程
  • 網絡工程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9522
商品編碼:2948164038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綠色通信與網絡

定價:89.00元

作者:(加拿大)於非(F.Richard Yu) 等 闞江明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15195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介紹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能夠顯著減小能量消耗方麵的新方案,當然也包括電力等其他行業減小能量消耗的方案。本書還介紹瞭該領域專傢的貢獻,主要是麵嚮下一代有綫網絡、下一代無綫網絡和智能電網的綠色通信與網絡領域的當前研究進展。
本書還嚮讀者展示瞭通信網絡領域提高能量效率的前沿的算法、協議和網絡結構,闡述瞭綠色通信與網絡的建模、分析、設計、管理和開發,以及綠色通信與網絡算法、協議和體係結構方麵的優化。本書從能量有效的硬件平颱、物理層、組網和應用給齣瞭詳細的實例。書中每一章除瞭列齣瞭有用的參考文獻外,還包括如下內容:
提齣一種不降低服務質量的無綫網絡能量消耗小的機製;
綜述實用通信網絡的開發進展,包括基礎設施的測量和數據采集監控係統;
研究長距離無綫網狀網能量有效的速率適配問題;
考慮能量有效的有綫互聯網節點體係結構設計;
闡述在尖峰時間IP網絡中減小連接數量的圖論解決方案;
總結變長框架係統平均時間優的方法;
詳細闡述綠色通信中麵嚮需求的資源交易模型。
本書介紹瞭基於光縴連接的功率高效大容量分布式天綫無綫寬帶接入係統的新解決方案、變長框架係統平均時間優方法、智能電網中的需求響應方法、下一代無綫蜂窩網絡發展中的智能電網的動態。

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綠色無綫通信與網絡、綠色有綫通信與網絡和智能電網通信與網絡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從通信與網絡的建模、分析、設計、管理、開發、算法優化、協議和結構來分析通信與網絡係統的能源效率、中繼技術和跨層設計與優化,進而提高節能技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電能效率。同時本書既介紹瞭綠色通信與網絡前沿理論研究進展,又介紹瞭一些實際應用案例。
本書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電氣工程、通信工程和計算機網絡工程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企事業單位從事電氣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網絡工程和智能電網相關工作的工程師的參考書,還可以作為能源研究者、政策製定者等從事綠色通信與網絡相關工作科技人員的輔導材料。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關於作者
作者名單
部分綠色無綫通信與網絡
章應用光縴連接的大規模分布式天綫(BWAFMDA)係統的低功耗後一英裏接入
1.1蜂窩網絡的發展及低功耗考量
1.1.1功耗
1.1.2流量密度
1.1.3設備成本
1.1.4本章的目的與結構
1.2BWAFMDA架構
1.2.1RoF解決方案的背景簡介
1.2.2AE
1.2.3光通信媒質
1.2.4中央處理實體
1.3功耗和仿真模型
1.3.1功耗模型
1.3.2信令開銷
1.3.3仿真模型
1.4數值結果
1.4.1頻譜效率[(bit/s)/Hz]
1.4.2能量效率(bit/J)
1.4.3能源效率和頻譜效率之間的權衡
1.5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第2章具有QoS性能保證的綠色通信無綫網絡資源交易
2.1需求型通信模型
2.2無綫網絡的資源交易
2.2.1無綫資源交易
2.2.2能源與帶寬/延時之間的權衡
2.2.3能量和天綫數量的權衡
2.2.4能量和編碼方案之間的權衡
2.3在蜂窩網絡中使用資源交易的樣本案例研究
2.4在傢庭基站網絡中使用資源交易的樣本案例研究
2.4.1係統模型
2.4.2下行鏈路信道中的能耗模型
2.4.3綠色無綫電的頻譜配置
2.4.4仿真結果和性能分析
2.5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蜂窩係統中的綠色中繼技術
3.1簡介
3.2中繼輔助係統的頻譜和能量效率分析
3.2.1係統模型
3.2.2頻譜效率分析
3.2.3能量效率分析
3.2.4觀點與討論
3.3HARQ和H2ARQ的中繼
3.3.1H2ARQ的中繼策略
3.3.2性能分析
3.3.3觀點與討論
3.4蜂窩網絡中的節能中繼節點
3.4.1蜂窩係統與功耗模型
3.4.2中繼節點的配置優化
3.4.3室外到室內的中繼
3.5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綠色無綫通信與網絡的跨層設計和優化
4.1不同層的節能設計
4.1.1節能硬件平颱
4.1.2節能OS
4.1.3節能MAC
4.1.4節能網絡
4.1.5節能應用
4.2能量靜態網絡的跨層優化
4.2.1網絡模型
4.2.2網絡協議
4.3能量動態網絡的跨層設計
4.3.1硬件和通信
4.3.2傳感
參考文獻
第5章遠距離無綫網狀網絡的節能速率自適應
5.1簡介
5.2研究背景:遠距離無綫多跳網絡
5.2.1互連乾擾模型
5.2.22P MAC協議
5.3概述:無綫網絡的速率自適應
5.4ERAA:節能速率自適應算法
5.4.1網絡模型與操作
5.4.2設計概述
5.4.3探測階段
5.4.4自適應階段
5.4.5性能評價
5.5小結
緻謝
附錄
參考文獻
第2部分綠色有綫通信與網絡
第6章用於IP網絡節能的圖論算法
6.1應用於GES的圖論基礎
6.1.1短路徑樹
6.1.2邊介數
6.1.3代數連接性
6.2ESACON算法
6.3ESTOP算法
6.4EAR算法
6.5GES應用實例
6.6GES算法的行為性能
6.6.1路徑長度增加
6.6.2鏈接切斷的百分率
6.6.3節能
6.6.4對通信量利用的影響
6.7GES算法的應用實踐
6.8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高性能路由器體係結構設計
7.1機遇與挑戰
7.2體係結構
7.3綠色通信工程中的能量感知路由器
7.3.1一般問題的形成
7.3.2實際探索法
7.4路由器中的速率自適應處理
7.4.1動態電壓和頻率測量
7.4.2自適應鏈路速率接口
7.4.3多頻尺度原型
7.5路由器功能的高效體係結構
7.5.1路由查找
7.5.2包分類器
7.5.3數據包隊列
7.5.4流量管理器
7.6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可再生能源在聚閤光縴網絡和雲端基礎設施的CO2排放的影響
8.1簡介
8.2物理基礎設施的能源消耗模型
8.2.1光網絡元素
8.2.2計算資源的能量消耗模型
8.3能量感知虛擬基礎設施計劃
8.3.1虛擬基礎設施問題的公式
8.4數值結果
8.5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第9章計算係統的低功率動態調度
9.1帶有處理速度限製的任務調度
9.1.1節能感知處理的例子
9.1.2作為窗口平均比率的時間平均
9.1.3關於窗口平均期望
9.1.4一個任務類型的例子
9.1.5任務調度的綫性分式規劃
9.1.6虛擬隊列
9.1.7漂移加罰比率
9.1.8任務調度算法的性能
9.1.9仿真
9.2通用特徵的優化
9.2.1映射到任務調度的問題
9.2.2常用算法
9.2.3的任務到達和流控製
9.2.4任務調度的仿真與適應性
9.2.5任務調度:擴展與延伸閱讀
9.2.69.2節的練習
9.3對觀察事件做齣反應
9.3.1無綫智能裝置的高效計算和傳輸
9.3.29.3節的練習
9.4小結
附錄有限時間收斂定理
參考文獻
第3部分智能電網通信與網絡
0章智能電網通信網絡及其應用
10.1簡介
10.2AMI及其應用
10.2.1背景
10.2.2AMI基礎設施
10.2.3AMI基礎設施的標準化
10.2.4先進的DMS應用
10.3SCADA係統——電力公司監測和控製網絡及其應用
10.3.1背景
10.3.2SCADA係統組件
10.3.3SCADA係統中的通信協議
10.3.4配電自動化
10.4小結
參考文獻
1章智能電網需求響應
11.1需求響應概述
11.1.1需求響應重要性
11.1.2傳統電網的需求響應
11.1.3智能電網新需求
11.2智能電網代錶性的需求響應算法
11.2.1分類
11.2.2用戶利潤優化算法
11.2.3降低電力公司運營成本
11.2.4社會福利大化
11.3需求響應分析方法總結與未來趨勢
11.4小結
參考文獻
2章智能電網環境中的綠色無綫蜂窩網絡
12.1簡介
12.2背景
12.2.1綠色無綫蜂窩網絡
12.2.2智能電網
12.3係統模型
12.3.1協同多點傳輸通信
12.3.2蜂窩網絡中的服務阻塞概率模型
12.3.3基站電力消耗模型
12.4問題描述
12.4.1蜂窩網絡水平對策
12.4.2智能電網水平對策
12.5對於提齣的二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1蜂窩網絡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2智能電網水平對策的分析
12.5.3二水平對策的斯坦科爾伯格均衡的存在性
12.5.4二水平對策的斯坦科爾伯格均衡的性
12.6仿真結果和討論
12.7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F.Richard Yu是加拿大渥太華市卡爾頓大學信息技術學院係統和計算機工程係的一名副教授。2003年,他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2002~2004年,他參與瞭瑞典隆德愛立信公司的第三代蜂窩網絡的研究和開發工作。2005~2006年,他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創業公司研發無綫通信技術和該領域更為先進的技術。2007年,他加入瞭加拿大渥太華市卡爾頓大學信息技術學院係統和計算機工程係。他的研究方嚮包括跨層設計、安全性以及無綫網絡中服務質量的部署。
他分彆獲得瞭2012年的卡爾頓研究成就奬,2011年安大略省的早期研究者奬,2010年的IEEE/IFIP TrustCom貢獻奬,2009年的加拿大創新基金會頒發的領導機會基金奬,2009年IEEE/IFIP TrustCom以及2005年網絡研究國際大會的論文奬。
Yu博士是IEEE的高級成員,他同時擔任多個期刊的編委,包括IEEE車輛技術、IEEE通信調查和教程、ACM/Springer無綫網絡、EURASIP無綫通信網絡、點對點模式及傳感器無綫網絡、Wiley安全和通信網絡期刊,以及無綫通信和網絡國際期刊。他還擔任IEEE係統雜誌的智能電網通信係統研究方嚮特刊的客座編輯。他曾擔任眾多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委員,如3屆IEEE CC、2012年INFOCCSES、2012年ICCG、2012年VTC、1屆Globe、2011年INFOG、2010年INFOCW、2009年IEEE IWCMC、2008年VTC和2007年WINITS等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共同主席,以及2010年ICST Qshine的齣版主席和2009年ICUMTCW會議的聯閤主席。
Xi Zhang本科和碩士畢業於中國西安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恒利哈伊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並獲得安娜堡密歇根州立大學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係統)博士學位。
他目前是德剋薩斯農工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係網絡與信息係統實驗室的副教授和主任。1984~1989年,他任北京信息技術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係計算機係統工程部門助理教授和主任。通過中國教育委員會奬學金的資助,他分彆在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電氣工程學院和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剋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係進行瞭深造。他參與瞭新澤西美利山AT&T;貝爾實驗室網絡和分布式係統研究部門和新澤西弗洛厄姆公園AT&T;實驗室的研究。他發錶瞭200多篇無綫網絡和通信係統、移動計算、網絡協議的設計和建模、統計通信、*信號處理、信息論、控製論和係統領域的論文。
Zhang博士主要研究移動無綫多播網絡和係統領域,曾獲得2004年美國國傢科學基金奬。他是IEEE通信協會特聘講師。他曾獲得2007年IEEE GLOBE、2009年IEEE GLOBE和2010年IEEE WC論文奬。他在2006年因其研究方麵的優異錶現從德剋薩斯農工大學的工程學院站獲得瞭TEES優 秀青年教師奬。他目前擔任或曾擔任IEEE通信的編輯、IEEE無綫通信的編輯、IEEE車輛技術的副主編、IEEE通信期刊特刊高速車輛的寬帶無綫通信的客座編輯、IEEE通信期刊特刊無綫視頻傳輸的客座編輯、IEEE通信的副主編、IEEE通信雜誌特刊閤作無綫網絡的發展客座編輯、IEEE通信雜誌特刊下一代CDMA與4G無綫應用的OFDMA的客座編輯、
John Wiley雜誌的無綫通信和移動計算方嚮的編輯、計算機係統網絡和通信期刊的編輯、John Wiley雜誌安全和通信網絡的副編輯、計算機通信領域Elsevier期刊編輯,Elsevier旗下的計算機通信研究方嚮的編輯、John Wiley期刊無綫通信和移動計算的特刊下一代無綫通信和移動計算的客座編輯。
他經常在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的研究提案審查小組工作。他是現任且曾擔任2011年IEEE GLOBE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TPC)主席,2012年IEEE INFO的技術方案委員會的區域主席,2012年INFO可持續能源係統的綠色網絡和智能電網工作組的聯閤主席,2012年IEEE ICC綠色通信與網絡工作組的TPC聯閤主席,2011年IEEE INFO綠色通信與網絡工作組的聯閤主席,2011年IEEE ICDCS數據中心的性能工作組的TPC總聯閤主席,2011年ACM MobiCom會議的分組會/展示組/海報組主席,2010年IEEE INFO的TPC副主席,2010年ACM Qshine的總主席,2009年IEEE INFO小型會議的TPC聯席主席,2008年IEEE GLOBE會議的無綫通信研討會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8年IEEE GLOBE會議的信息與網絡安全研討會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國際跨層優化無綫網絡研討會的研討會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 IWCMC會議的TCP主席,2008年IEEE INFO的展示組/海報組主席,2007年IEEE INFO的學生旅行資助聯閤主席,2010年ACM Qshine主席,2007年IEEE ICC的聯閤主席,2007年IEEE/ACM MSWiM和2006年IEEE Qshine海報組主席、Qshine執行委員會聯閤主席,2007年IEEE/ACM Qshine和2005年WirelessCom的宣傳主席,2007年IEEE ICC跨層優化的無綫網絡和多媒體通信和2004年IEEE Qshine WiFi熱點/無綫局域網和服務質量部分的小組成員。他曾擔任超過100個 IEEE/ACM會議的TPC會員,包括IEEE INFO、IEEE GLOBE、IEEE ICC、IEEE WC、IEEE VTC、IEEE/ACM Qshine、IEEE WoWMoM、IEEE ECC等。
Victor C.M.Leung 1977年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子工程學位和應用科學學士(榮譽稱號),並作為應用科學學院畢業班領頭人物被授予APEBC金奬。他得到瞭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理事會研究生奬學金,並進入瞭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於1981年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81~1987年,Leung博士是MPR Teltech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主要研究衛星通信係統的規劃、設計和分析。1988年,他在中國香港大學

作為一名電子係講師開始瞭他的學術生涯。1989年,他作為一名教員迴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目前已經是電氣和計算機工程係教授和高級電信工程的TELUS流動研究主席。他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計算信息和認知係統研究所的成員,還是吉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的/客座指導教師。Leung博士曾閤作撰寫瞭500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錶,並且有些論文被選為好論文。他的研究方嚮是架構和協議設計、計算機和電信網絡管理算法及性能分析、無綫網絡和移動係統的當前焦點。
Leung博士是一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注冊專業工程師。他是一名IEEE會士、加拿大工程師協會會員和加拿大工程院研究員。他是一個傑齣的IEEE通信學會講師。他是IEEE電腦期刊、IEEE無綫通信、計算機通信、通信和網絡,以及其他一些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此前,他曾擔任IEEE無綫通信係列、無綫通信和車輛技術的編委。他曾受邀成為多個期刊特刊的客座編輯和多個國際會議的技術方案委員會成員。他擔任2012年INFO中國客戶服務組、2012年ICC會議G工作組、2012年CIT會議、2012年FutureTech、2011年CSA的總聯閤主席。他是2012年IEEE WC的MAC和跨層設計跟蹤的TPC聯閤主席。他主持瞭2008年IEEE VTC鞦季無綫網絡和認知無綫電跟蹤的TPC委員會。他是2010年AdhocNets、2010年WC、2007年Qshine的主席和2006~2008年IWCMC下一代移動網絡的研討會主席。他是2011年中國客戶服務組、2011年IEEE INFO移動世界和G組、2010年BodyNets、2010年INFO會議CW組、2010年IEEE GLOBE會議ASIT組、2010年IEEE CC會議移動世界、2009年IEEE EUC和2006年ACM MAWIM的聯閤主席和2005年IEEE WC的TPC副主席。他是溫哥華分會百年紀念奬獲得者。

文摘


序言



《數字洪流中的綠色脈搏:探索通信與網絡的未來邊界》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數字洪流所裹挾。從社交媒體的即時分享,到物聯網設備的萬物互聯,再到雲計算的強大支撐,通信與網絡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社會。然而,在這股高速發展的浪潮之下,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正日益凸顯——信息技術的能耗與環境影響。每一颱服務器的運行,每一次數據傳輸的背後,都牽涉著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何在享受數字便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地球環境的負擔,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 本書,《數字洪流中的綠色脈搏:探索通信與網絡的未來邊界》,正是試圖在這個關鍵節點上,為我們點亮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場關於通信與網絡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科技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前瞻性探索。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層層迷霧,去理解並擁抱一個正在悄然興起的全新範式——綠色通信與網絡。 第一篇:綠色浪潮下的數字生態重塑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瞭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效率,但也引發瞭對環境的深切憂慮。通信與網絡作為數字世界的核心驅動力,其能源消耗和環境足跡是衡量其可持續性的重要標尺。本篇將深入剖析當前數字通信與網絡在能源消耗、碳排放、電子垃圾等方麵的嚴峻挑戰,揭示傳統通信模式可能帶來的環境隱患。 我們將從宏觀視角審視全球信息技術産業的能源消耗現狀,分析數據中心、基站、終端設備等不同環節的能耗構成及影響因素。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案例,讀者將直觀地感受到數字洪流對地球資源的潛在壓力。同時,本書將關注電子垃圾的産生與處理難題,探討當前電子産品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 然而,挑戰與機遇並存。在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本篇將重點介紹“綠色通信與網絡”這一全新理念的誕生與發展。它不再僅僅追求更高的傳輸速率和更廣的覆蓋範圍,而是將可持續性、低能耗、環保性融入到技術設計、部署和運營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將探討綠色通信的定義、核心原則及其重要意義,闡述為何擁抱綠色理念是信息技術産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更重要的是,本篇將引導讀者思考,綠色通信與網絡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嚮。它將勾勒齣數字生態係統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戰略調整,走嚮一個更加環保、更加可持續的未來。從能源供給的清潔化,到網絡架構的優化,再到終端設備的綠色化設計,本書將全麵展現綠色通信與網絡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更具生命力的數字世界。 第二篇:綠色通信技術:創新驅動的節能引擎 本篇將聚焦於支撐綠色通信與網絡發展的核心技術創新。我們將深入剖析一係列前沿技術,探討它們在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麵的潛力與實踐。 首先,我們將目光投嚮低功耗通信技術。從5G及未來通信技術(如6G)在能耗管理上的突破,到物聯網設備中低功耗通信協議的應用,我們將深入理解這些技術如何在保證通信效率的同時,顯著降低能源消耗。例如,研究蜂窩網絡在空閑狀態下的節能模式,探討更精細化的功率控製策略,以及低功耗廣域網(LPWAN)在物聯網場景下的應用價值。 接著,我們將探討網絡架構的綠色化升級。傳統的網絡架構往往存在冗餘和低效的問題。本篇將介紹如何通過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技術,實現網絡資源的動態分配與優化,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邊緣計算的部署,將計算和存儲能力下沉到離用戶更近的地方,減少數據傳輸的能耗,並提高響應速度。 此外,綠色數據中心將是本篇的重點關注對象。數據中心是通信與網絡領域的能耗大戶。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綠色數據中心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包括采用高效的製冷技術(如液冷、蒸發冷卻)、優化服務器硬件設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電、以及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係統。讀者將瞭解到,通過一係列的優化措施,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可以得到顯著提升。 最後,本篇還將關注新型能源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從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基站和數據中心的部署,到能量采集技術在低功耗設備上的應用,我們將展望一個更加清潔、自給自足的通信網絡未來。 第三篇:綠色網絡實踐:從理念到現實的落地 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通信與網絡的基礎,而成功的實踐則是檢驗其價值的關鍵。本篇將聚焦於綠色通信與網絡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案例和發展趨勢,展示企業、政府和研究機構是如何將綠色理念轉化為切實行動的。 我們將審視運營商在綠色網絡建設中的角色和策略。分析領先的電信運營商如何通過優化網絡部署、升級設備、采用綠色能源等方式,積極踐行綠色通信的理念。例如,他們如何逐步淘汰老舊的低效設備,推廣節能型基站,以及通過智能化的網絡管理係統來降低整體能耗。 企業在綠色IT方麵的努力也將是本篇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探討企業如何通過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優化IT基礎設施、采用虛擬化技術、以及推行遠程辦公和在綫協作等方式,降低其IT運營的能耗和碳排放。通過實際的企業案例,讀者將瞭解到綠色IT不僅有助於環境保護,更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此外,政策法規與行業標準在推動綠色通信與網絡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本篇將分析各國政府在鼓勵綠色通信技術研發、製定能效標準、推動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麵的政策措施。同時,我們將探討行業組織和標準化機構如何製定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評估體係,引導和規範綠色通信與網絡産業的健康發展。 最後,本篇還將展望綠色通信與網絡的未來發展趨勢。在人工智能、5G/6G、物聯網等技術的驅動下,綠色通信將如何與這些新興技術深度融閤,創造齣更多創新的應用場景。例如,如何利用AI優化能源分配,如何設計更加節能的智能終端,以及如何構建更加環保的智慧城市。 第四篇:綠色通信與網絡:一個可持續數字未來的願景 在對綠色通信與網絡的技術、實踐和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之後,本篇將升華主題,勾勒齣一個更加宏觀、更加長遠的願景。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技術細節,而是從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層麵,審視綠色通信與網絡對於構建可持續數字未來的深遠意義。 我們將探討綠色通信與網絡如何賦能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例如,通過更廣泛的數字連接,促進教育公平和醫療資源的普惠;通過智能農業和智慧能源管理,助力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社會福祉。讀者將理解,綠色通信與網絡並非孤立的技術發展,而是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本書還將分析綠色通信與網絡如何重塑産業格局。那些積極擁抱綠色理念的企業,將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將催生齣新的綠色技術和服務市場,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將探討,綠色通信與網絡將如何引領下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産業升級。 更重要的是,本篇將強調個人在綠色通信與網絡發展中的責任與作用。作為數字世界的參與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選擇更節能的設備、減少不必要的網絡流量、支持綠色IT産品和服務等方式,為構建可持續數字未來貢獻力量。本書希望激發讀者對於自身行為與環境影響的深刻反思,鼓勵大傢積極參與到綠色通信與網絡的實踐中來。 最後,本書將以一種積極而充滿希望的基調結束,重申綠色通信與網絡的重要性,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攜手構建一個更加綠色、更加智能、更加可持續的數字未來。這不僅僅是對技術的展望,更是對人類共同未來的美好期許。 《數字洪流中的綠色脈搏:探索通信與網絡的未來邊界》是一本麵嚮未來的讀物,它希望能夠激發每一個關心科技發展、關注環境保護的讀者,去思考、去行動,共同迎接一個更加綠色的數字時代。它所倡導的,是一種負責任的科技進步觀,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一種麵嚮未來的智慧選擇。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人機交互設計:情感化與用戶體驗》的這本書,簡直是重新激活瞭我對産品設計領域的熱情。我原以為UI/UX設計無非是色彩搭配和布局優化,但這本書徹底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開始關注設計背後更深層次的人類心理學動機。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討論“心流理論”在界麵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微小的動態反饋和聽覺提示來增強用戶的沉浸感和愉悅度。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實驗數據來佐證觀點,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戶對“負麵反饋”的接受程度差異,這對於設計全球化産品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設計倫理”的探討,即設計者有責任避免利用認知偏差來誘導用戶進行非理性操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充滿瞭啓發性的思考題和案例分析,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製作”一個好看的界麵,更是如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和情感波動。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量子計算基礎與算法實現》這本著作,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計算範式的認知。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引人入勝,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量子比特概念齣發,逐步攀登到復雜的量子糾錯碼和量子傅裏葉變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講解,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數學符號堆砌,而是巧妙地結閤瞭物理直覺和簡潔的數學推導,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量子力學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核心思想。書中大量的圖示和類比,成功地將抽象的量子態疊加和糾纏現象具體化瞭。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未來量子計算機商業化潛力的那一部分,它並沒有過度渲染“量子霸權”,而是非常審慎地指齣瞭當前在退相乾時間、可擴展性等方麵存在的巨大工程挑戰。這本教材的價值在於,它既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又不失對前沿工程實踐的關注,使得理論學習和未來應用方嚮的把握能夠同步進行。

評分

這本關於《網絡架構與協議優化》的書籍,簡直是為我這種常年在網絡底層摸爬滾打的技術人員量身定做的。我原以為我對TCP/IP棧的理解已經足夠深入瞭,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的第三章——“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與現代應用”。作者沒有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老掉牙的模型上,而是深入剖析瞭BBR、CUBIC等主流算法在真實互聯網環境中的性能差異和調優策略。書中詳盡地列舉瞭大量實戰案例,比如如何根據特定業務場景(高丟包率的移動網絡還是低延遲的光縴骨乾網)選擇最閤適的擁塞窗口管理機製。特彆是關於“公平性”與“效率”之間權衡的討論,讓我對網絡資源的有限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集閤,而是充滿瞭可以直接在生産環境中落地實施的乾貨。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很多看似尋常的協議細節,都被拆解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讀完這一部分,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既穩定又高效的大型數據中心網絡,心裏都有瞭新的藍圖。

評分

我對《古代中國哲學流派探源》的閱讀體驗是震撼而寜靜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的“儒傢、道傢、法傢”的僵硬劃分來敘述,而是以“思想在特定曆史環境中的碰撞與融閤”為主綫,勾勒齣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動態圖景。作者對文本的解讀極為細緻,比如對《孟子》中“性善論”的論述,不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對荀子“性惡論”的迴應,而是放在當時社會結構變遷的宏大背景下進行闡釋。書中對“名傢”思想的梳理尤其精彩,很多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通過作者精妙的邏輯梳理變得豁然開朗。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思想自由奔放的時代,聆聽智者們的辯論。這本書的文字古樸典雅,行文之間透露齣一種深厚的學術功底,但又處處充滿對思想本質的追問,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的同時,也能反思當下的自我定位與價值選擇。

評分

不得不提一下這本關於《金融風險建模與量化分析》的書籍。如果說其他金融書籍多半停留在宏觀經濟學或投資組閤理論的層麵,那麼這本書則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插金融世界的“微觀病竈”。作者在處理時間序列數據和波動性建模方麵展現瞭大師級的功底。特彆是關於極值理論(Extreme Value Theory, EVT)的章節,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lock Maxima和Peaks Over Threshold方法來更準確地估計“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概率,這對於銀行的壓力測試和閤規性要求至關重要。書中的R語言代碼示例清晰、注釋詳盡,我可以直接將它們導入到我的工作中進行驗證和修改,效率提升瞭不止一個檔次。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作者在選擇參數估計方法上的深層考量,比如在處理非正態分布的收益率序列時,如何平衡最大似然估計的效率與穩健性。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紮實,每翻過一頁,都感覺對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掌握得更深瞭一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