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
定價:289.00元
作者:郭書春,李兆華,盧嘉锡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0533
字數:
頁碼:85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80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數學是中國古代*為發達的基礎科學學科之一,約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4世紀初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傳統數學是當時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中國傳統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既可用於現今的中小學數學教學,也對當前的數學研究有某些啓迪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捲》根據對原始文獻的深刻研究,以重新劃分的中國數學發展各階段為序,試圖係統論述遠古至清末中國數學的主要成就、思想、理論貢獻以及重要的數學典籍、傑齣的數學傢,並探討其産生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是對截止到21世紀初中國數學史研究成果的新全麵總結。
《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捲》既是數學史專業工作者的參考讀物,也適閤從事數學、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和愛好者閱讀。
目錄
總序
前言
編 中國數學從興起到形成一門學科——原始社會到西周時期的數學
章 中國數學的興起——原始社會的數學
節 圖形觀念的形成
一 圖形觀念的産生
二 從方位觀念看圖形觀念
三 原始的作圖工具——規矩準繩
第二節 數概念的形成與原始的記數方法
一 數概念的産生
二 原始的記數方法
第三節 傳說中的數學人物
一 伏羲
二 黃帝和隸首
三 堯、舜、禹和倭
第四節 從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結構看當時數學的發展
第二章 數學形成一門學科——夏、商、西周三代的數學
節 十進位值製記數法的形成
一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數字
二 十進位值製記數法
第二節 數學成為一門學科
一 社會管理和工作的需要與數學的發展
二 數學進入教學科目
三 商高及其所掌握的數學知識
第二編 中國傳統數學框架的確立——春鞦至東漢中期的數學
第三章 春鞦至漢代數學概論
節 春鞦戰國秦漢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一 春鞦戰國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二 秦漢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第二節 算法式數學在春鞦戰國時期達到高峰
一 整數四則運算在春鞦時期的普及
二 分數、比和比例的廣泛使用
三 從先秦文獻看春鞦戰國時代的算法化數學——“九數”
四 先秦時期的其他數學知識
第三節 理論思辨傾嚮——春鞦戰國數學的新動嚮
一 墨傢與數學
二 名傢的數學思想
三 先秦道傢等學派的無限思想
四 春鞦戰國時期的理性思辨與數學
第四節 秦簡《數》與漢簡《算數書》
一 秦簡《數》
二 《算數書》的體例、錶達方式及特點
三 《算數書》的編纂
四 《算數書》的內容及其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節 《周髀算經》和陳子
一 《周髀算經》
二 陳子
第六節 《九章算術》和張蒼、耿壽昌
一 《九章算術》的內容
二 《九章算術》的體例和編纂
三 《算數書》與《九章算術》
四 《九章算術》的特點與弱點及其在世界數學史上的地位
五 《九章算術》的版本
六 張蒼和耿壽昌
第七節 其他數學傢和數學著作
一 許商和《許商算術》、《杜忠算術》
二 尹鹹和劉歆
三 張衡和馬續
第四章 分數、率與盈不足
節 分數及其四則運算法則
一 分數及其錶示
二 分數四則運算法則
第二節 今有術與衰分術、均輸術
一 今有術
二 衰分術
三 均輸術
第三節 盈不足術
一 盈不足諸術
二 盈不足術在一般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第五章 麵積、體積、勾股與測望
節 麵積
一 直綫形麵積
……
第三編 中國傳統數學理論體係的完成——東漢末至唐中葉的數學
第四編 中國傳統數學的高潮——唐中葉至元中葉的數學
第五編 傳統數學主流的轉變與珠算的發展——元中葉至明末數學
第六編 西方數學的傳入與中西數學的會通——明末至清末的數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總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總序
前言
編 中國數學從興起到形成一門學科——原始社會到西周時期的數學
章 中國數學的興起——原始社會的數學
節 圖形觀念的形成
一 圖形觀念的産生
二 從方位觀念看圖形觀念
三 原始的作圖工具——規矩準繩
第二節 數概念的形成與原始的記數方法
一 數概念的産生
二 原始的記數方法
第三節 傳說中的數學人物
一 伏羲
二 黃帝和隸首
三 堯、舜、禹和倭
第四節 從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結構看當時數學的發展
第二章 數學形成一門學科——夏、商、西周三代的數學
節 十進位值製記數法的形成
一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數字
二 十進位值製記數法
第二節 數學成為一門學科
一 社會管理和工作的需要與數學的發展
二 數學進入教學科目
三 商高及其所掌握的數學知識
第二編 中國傳統數學框架的確立——春鞦至東漢中期的數學
第三章 春鞦至漢代數學概論
節 春鞦戰國秦漢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一 春鞦戰國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二 秦漢數學與社會及文化背景
第二節 算法式數學在春鞦戰國時期達到高峰
一 整數四則運算在春鞦時期的普及
二 分數、比和比例的廣泛使用
三 從先秦文獻看春鞦戰國時代的算法化數學——“九數”
四 先秦時期的其他數學知識
第三節 理論思辨傾嚮——春鞦戰國數學的新動嚮
一 墨傢與數學
二 名傢的數學思想
三 先秦道傢等學派的無限思想
四 春鞦戰國時期的理性思辨與數學
第四節 秦簡《數》與漢簡《算數書》
一 秦簡《數》
二 《算數書》的體例、錶達方式及特點
三 《算數書》的編纂
四 《算數書》的內容及其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節 《周髀算經》和陳子
一 《周髀算經》
二 陳子
第六節 《九章算術》和張蒼、耿壽昌
一 《九章算術》的內容
二 《九章算術》的體例和編纂
三 《算數書》與《九章算術》
四 《九章算術》的特點與弱點及其在世界數學史上的地位
五 《九章算術》的版本
六 張蒼和耿壽昌
第七節 其他數學傢和數學著作
一 許商和《許商算術》、《杜忠算術》
二 尹鹹和劉歆
三 張衡和馬續
第四章 分數、率與盈不足
節 分數及其四則運算法則
一 分數及其錶示
二 分數四則運算法則
第二節 今有術與衰分術、均輸術
一 今有術
二 衰分術
三 均輸術
第三節 盈不足術
一 盈不足諸術
二 盈不足術在一般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第五章 麵積、體積、勾股與測望
節 麵積
一 直綫形麵積
……
第三編 中國傳統數學理論體係的完成——東漢末至唐中葉的數學
第四編 中國傳統數學的高潮——唐中葉至元中葉的數學
第五編 傳統數學主流的轉變與珠算的發展——元中葉至明末數學
第六編 西方數學的傳入與中西數學的會通——明末至清末的數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總跋
當我看到“【XH】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首先,“數學捲”的限定,就意味著它會深入到數學的核心,而“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背景,則讓這種深入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非常感興趣,但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這些成就的瞭解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上,比如祖衝之的圓周率計算,劉徽的割圓術等等。我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闡釋中國古代數學是如何支撐起那些輝煌的科技成就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方麵來展開論述?它是否會探討古代數學在天文學、曆法學、建築學、軍事學等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它是否會介紹古代數學傢的生平事跡和他們的研究方法?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來展現中國古代數學的獨特魅力,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數學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閃現齣古代的智慧光芒。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頗為自豪,但總覺得對它們背後的數學邏輯缺乏深入的瞭解。“數學捲”這個限定,恰恰是我一直以來渴望探索的方嚮。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闡釋數學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否會重點介紹古代數學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創新思路和方法?例如,他們是如何利用數學來設計和建造那些宏偉的建築?如何利用數學來製定精準的曆法?如何利用數學來發展農業和軍事技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實,更能讓我感受到古代數學傢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我期待它能夠讓我看到,數學並非是孤立的學科,而是滲透在中國古代科技的方方麵麵,是中國古代文明繁榮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望。【XH】這個標誌,帶著一種神秘感,而“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標題,則精準地擊中瞭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代數學與科技結閤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談論中國古代科技,更多的是關注那些具體的“成品”,比如都江堰、大地構造儀、造紙術等等,但對於支撐這些“成品”背後的“原理”,尤其是數學原理,瞭解得並不深入。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這些“原理”?它是否會講述古代數學傢們是如何運用數學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比如,他們是如何利用幾何學來設計建築的?如何利用代數學來解決工程問題?如何利用算學來推動天文學和曆法學的發展?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科技應用相結閤,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數學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古代的計術和度量衡體係非常感興趣。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瞭統一的國際標準單位,但迴溯曆史,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計術和度量衡。這本書的題目,【XH】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讓我不禁猜測,它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內容?我特彆好奇,古代的數學傢們是如何製定和完善這些計術和度量衡體係的?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生産和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例如,古代的測量土地的“畝”,是如何根據地理條件和作物種類來定義的?古代的重量單位,比如“斤”、“兩”,它們在不同朝代的具體數值又有多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對當時的經濟貿易和科技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列舉一些數據和名稱,更能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現古代先賢在製定和應用這些計術和度量衡時的智慧和考量。我希望它能夠讓我對中國古代計量體係有一個更加清晰、更加全麵的認識,並從中體會到古代數學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非常“中國風”。那種淡淡的泛黃的紙張質感,再加上“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幾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古籍和曆史文物。而“數學捲”的後綴,則讓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抽象的學科,與那些具體的、充滿曆史感的科技成就聯係起來。我一直覺得,數學是支撐起很多科技發展的底層邏輯,但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科技史,更多的是關注那些直觀的發明和應用,比如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等。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挖掘,在這些耳熟能詳的科技成就背後,數學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例如,古代的建築工程,如長城、都江堰,其精密的結構和穩固性,必然離不開數學的計算和設計。古代的農學,如精耕細作、水利灌溉,也需要數學知識來指導。這本書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證明數學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原來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並非是簡單的經驗纍積,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數學智慧。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有分量。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精神上的。 “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幾個字,本身就承載著中華民族幾韆年的智慧和創造力。“數學捲”的後綴,則讓我意識到,原來數學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卻常常被忽視的方麵。我一直對古代的測量技術和計算方法非常著迷,比如古代的度量衡體係,古代的記數方法,以及古代的幾何學知識。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內容?它是否會介紹古代數學傢是如何進行精確測量的?他們是如何處理大量的計算數據的?他們的幾何學知識是如何應用於工程建設和天文觀測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公式和定理,更能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來展現古代數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原來在中國古代,數學並非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實實在在地推動著科技進步,改善著人們的生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當我的目光落在“【XH】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時,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輝煌的古代。我一直對中國的古代科技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來依舊令人驚嘆的發明和創造。然而,我總覺得,我們在討論這些科技成就時,往往忽略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數學。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數學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它是否會從天文學、建築學、農學、軍事學等多個角度,來展現數學的廣泛應用?它是否會介紹古代數學傢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復雜計算和精確測量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並非是偶然的靈光乍閃,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數學理論和嚴謹的計算基礎之上的。我希望它能讓我對中國古代數學傢的智慧和貢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采用瞭古色古香的紙張質感,搭配上簡潔卻充滿力量的【XH】標誌,再輔以“數學捲-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感和知識的深度。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並不是數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從小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技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我們古代的先賢在沒有現代科技的輔助下,能夠創造齣如此精妙的數學理論和技術,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本書的題目就精準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數學教材,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科技史,而是將這兩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科技應用相結閤,例如,古人是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測量土地、設計建築,甚至製定曆法的?古代的數學傢們,比如劉徽、祖衝之,他們的智慧是如何體現在當時的科技發展中的?這本書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曆史和數學知識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中國古代數學的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引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智慧的思考,對我們民族科技發展曆程的自豪感。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中國科學技術史”這個宏大的主題所吸引。作為一個對曆史略有涉獵的人,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燦爛的科技成就心馳神往,但總覺得在很多方麵,我們對這些成就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而“數學捲”這個限定,則讓我意識到,原來數學在中國科技發展中扮演著如此核心的角色。我一直以為,科技的進步更多是依靠一些具體的發明創造,比如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等等,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開始反思,這些發明背後,是否有著更深層次的數學邏輯支撐?例如,指南針的精確定位,是否需要精確的球麵幾何學知識?造紙術的改良,是否與測量紙張的密度、厚度有關?古代的建築,比如宏偉的宮殿、精密的農具,其設計和製造的背後,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測量、計算和幾何學原理。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剝開這些科技成就的外衣,深入到其數學的骨髓,嚮我展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科學的中國古代科技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對中國古代數學在科技應用方麵的認知空白,讓我明白,原來數學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學問,而是支撐起古代輝煌文明的重要基石。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刻,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代數學傢的形象,那些在簡陋條件下,憑藉著智慧和毅力,探索宇宙奧秘的先驅們。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他們的生活場景,他們的研究環境,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將數學理論推嚮新的高度的?例如,阿基米德式的發現,在中國古代是否有類似的“ Eureka!”時刻?這本書會不會通過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來展現這些數學傢的個性和他們的創新精神?我尤其好奇,中國古代的數學教育是如何進行的?在缺乏現代教科書和課堂的情況下,知識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古代數學的教學方法、學習心得,甚至是他們對數學本身的哲學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鑰匙。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古代的數學傢們産生深深的敬意,並從中汲取一些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