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外史 Ⅱ
定价:48.00元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91079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我对科学认识的新维度!我一直以为科学发展就是教科书上那些定理公式的堆砌,是实验室里一个个严谨的实验过程,是科学家们埋头苦干的孤寂身影。但《科学外史 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科学的诞生与演变置于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甚至经济的洪流中。作者巧妙地将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巨匠们,从牛顿、爱因斯坦到玛丽·居里,从实验室的圣坛上拉了下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天文学上的革命,更是对当时根深蒂固的地心说宗教观念的挑战,这其中涉及到的教会压力、学术争论、乃至个人命运的起伏,都让我读得惊心动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时代的土壤,离不开社会思潮的碰撞,离不开人类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外史”同样精彩,甚至比那些纯粹的科学原理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我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读完《科学外史 Ⅱ》,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不,应该说是“重塑”。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线性时间轴,而是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汇聚成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早期科学探索时,那种充满烟火气的描写。比如,书中对古代炼金术士们的描绘,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视为骗子或者傻瓜,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对于物质转化、长生不老等朴素愿望背后所蕴含的对化学的初步探索,以及那些在失败实验中偶然发现的宝贵化学物质。这种视角让我对科学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荒谬的追求,也可能孕育着伟大的发现。再比如,书中对医学史上早期解剖学的艰难发展,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人体研究的医生们的勇气和毅力,都让我深感震撼。它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先驱者在黑暗中摸索、在质疑中前行,用鲜血和汗水铺就的道路。这种“接地气”的叙述,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科学外史 Ⅱ》简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只不过它揭示的不是犯罪真相,而是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史料细节,将那些宏大的科学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仿佛是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科学革命的发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牛顿的生平以及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的描述。我知道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信仰、政治以及个人情感时的挣扎,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入到他对宇宙规律的探索之中。书中对牛顿与莱布尼茨在微积分发明权上的争论,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学术政治和国家利益,都写得淋漓尽致,让我领略到了科学界并非一片净土,同样充满了人性中的各种复杂。这种细节的展现,让我觉得科学的发现不仅仅是智力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智慧、勇气以及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的方面的一种考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思想的“侦破”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曲折、甚至有些跌跌撞撞的小径。《科学外史 Ⅱ》以一种非常“非主流”的方式,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那些被教科书有意无意忽略的“弯路”和“死胡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一度被认为是真理,但后来被推翻的科学理论的详细介绍,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占统治地位的,但最终被伽利略等人的观测所颠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被推翻的理论视为“错误”,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合理性,以及它们在推动人类思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宽容”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可能是通往更深层真理的垫脚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对失败和错误的坦然面对,以及从其中吸取教训,同样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比单纯记住成功案例更能让我思考。
评分《科学外史 Ⅱ》让我真正理解了“科学”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它不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知识集合,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巨大生态系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科学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传播的探讨。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受到到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并非西方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跨越文明的伟大进程。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科学交流与碰撞的描写,也让我深感启发。我明白了,很多看似是西方“发明”的科学理论,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启发和贡献。这种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的视角,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广阔、更包容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国际范儿”,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