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宇宙從何而來》
書號:978-7-5357-9809-1
作者:傅渥成
裝幀:平裝 定價: 52.80元
齣版日期:2018-06-01
齣版社: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開本:16 印張:20.500
頁碼: 328頁
[編輯]
1.諾貝爾奬獲得者大會中國博士生代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東京大學博士後,東京大學綜閤文化研究科特任研究員——傅渥成作品《宇宙從何而來》。直麵霍金提問,探尋真相根源。
2.博集天捲[科學傢]書係03#作品。從混沌到宇宙誕生,從氣態到固態;從原子分子到生命形成,從原始生産到人工智能。起點與終點、生命與信息,物質與能量、時間與宇宙,不要被這些詞語所嚇倒。我嚮你保證,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以理解,隻要你認真地看完《宇宙從何而來》。
3.北京師範大學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張江教授作序。矽榖獨立投資人,金融領域精英王川,從跨界角度,寫序分享閱讀體感。
4.加州大學物理係助理教授Everett,《精進》作者、心理學博士采銅,《漫步到宇宙盡頭》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颱研究員李然,【混亂博物館】創始人劉大可,神經科學博士、《大腦使用指南》作者趙思傢,領域精英&跨界大神,聯盟——物理學傢不斷探索宇宙的意義,亦是在尋找天地萬物的來時之路。
5.全書特邀插畫師手繪配圖,圖文結閤、精準生動地瞭解宇宙知識,既科學又易讀,既神秘又無距離感,將更新的物理學概念,帶給每一位讀者。
6.隨書贈送:探索者手賬,物理奇異檔案圖鑒卡,科學傢摺頁
[媒體評論]
Everett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物理係助理教授
作者以凝聚態物理的獨特視角,將演生、糾纏、臨界、復雜等話題娓娓道來,嚮讀者展現瞭物理學前沿在統一信息、物質和時空方麵的*嘗試。以“講故事”式的寫作風格亦給讀者帶來瞭無比流暢的閱讀體驗。
張江 北京師範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騰訊研究院、阿裏研究院、騰訊智庫專傢,集智俱樂部、集智AI學園創始人
就在你對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等應接不暇的時候,物理學卻在時空、物質和宇宙等底層革掉瞭你對整個世界認知的命。
王川 獨立投資人,金融精英,現居美國矽榖
書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曆史上物理學傢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的故事,娓娓道來。
采銅 《精進》作者 心理學博士
這本書能為你打開一個壯麗的新世界,前提是用你的全部智力去讀。
李然 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颱研究員,《漫步到宇宙盡頭》作者,《星際穿越》聯閤譯者
傅渥成帶領讀者從物理學*基本理論的視角觀察分析生命,智能這樣的復雜體係,讓普通人也能夠體會到物理學傢眼中世界的精彩。
趙思傢 神經科學博士,《大腦使用指南》作者
傅渥成是我*喜歡的中文科普作傢,他能將復雜的物理問題,講得非常簡單明瞭,還能調動起衝動去瞭解更多。如果早點讀到這本書,我肯定會去學物理。
劉大可 科普作傢,[混亂博物館]創始人
如此浩漫的物理學大廈中,究竟有著怎樣普遍的結構,那些看起來遙遠的物理學分支,是如何在更高的視角下統一於更優雅的物理模型——這正是每一個物理學愛好者*應該領略,也*難以窺見的精妙視角。
[內容簡介]
《宇宙從何而來》為[科學傢]書係03#作品。
起點與終點、生命與信息,
物質與能量、時間與宇宙,
不要被這些詞語所嚇倒。
我嚮你保證,
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以理解,
隻要你認真地看完《宇宙從何而來》。
從混沌到宇宙誕生,從氣態到固態;
從原子分子到生命形成,從原始生産到人工智能。
霍金嚮人類發問: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本書作者傅渥成在這裏告訴大傢,時間永遠嚮前。
宇宙、生命、文明,不斷進化,不斷演生。
物理學傢不斷探索宇宙的意義,
亦是在尋找天地萬物的來時之路。
[作者簡介]
傅渥成
本名唐乾元。
「諾貝爾奬獲得者大會」中國博士生代錶。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東京大學博士後,東京大學綜閤文化研究科特任研究員
曾於物理學重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錶學術論文。
知乎ID:傅渥成
知乎物理領域、生物學領域,迴答者
知乎“鹽CLUB”榮譽會員
[目錄]
PART 01
的
The ultimate truth
尋求天地間的聯係或許是人類這種愛思考的動物所的愛好。
PART 02
物質與能量
The secrets of energy
早在原始人的時候,人類就已經會摩擦生熱、鑽木取火,但把“摩擦”跟“熱”真正聯係起來,卻經過瞭這麼長的時間。
PART 03
生命與信息
The origin of life
生命這種有序結構的“意義”就在於盡可能地去消耗甚至浪費資源。
PART 04
時間與宇宙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整個宇宙是一颱量子計算機,它在不停地進行著“大數據分析”,全息空間因而演生瞭齣來。
[前言]
這就是現代物理!
傅渥成把《宇宙從何而來》這本書的書稿發給我的時候,我正在美國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做為期兩個月的學術訪問。該研究所坐落在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市北部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頂上,但卻是復雜性研究的學術重鎮和中心。所以,在這樣一個學術聖地能夠讀到傅渥成這本討論復雜、新物理學的書更是讓我激動萬分。
這本書我基本上是一口氣兒讀完的。能有這樣的閱讀體驗非常難得,至少我自己已經好久沒有讀過這樣的書瞭。傅渥成巧妙地將物理學史、軼聞趣事和科學概念糅閤到瞭一起,以一種近似意識流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書科普的內容並不是經典的老掉牙的玩意兒,而是當前理論物理界正在經曆的——第二次量子。我相信,甚至連那些處在前沿陣地的學者們都還沒有來得及將這些新知識打包、整理,但這本書居然做到瞭,而且是那麼自然地將知識融入在瞭一個個的故事當中。
如果用一個詞兒來概括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我更願意用“物理學”,一種采用科學和復雜性的視角來重新看待整個物理學的嘗試。
什麼是視角呢?簡單說就是“務虛”的視角。都市中隨處可見的霓虹燈展示牌上,漂亮女模特正在一邊走著“貓步”一步衝你擠眉弄眼,但你會毫不理會,無動於衷。這是因為,你明明知道這個女模特是由成百上韆的電燈泡組成的“虛幻泡影”,難道還有什麼東西比這更虛嗎?然而,當前物理學卻在說,沒錯,但我們的基本粒子就是宇宙霓虹燈上的“虛幻泡影”。
我們都認為憑藉著一個人個人的纔華和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但是現在的社會學研究卻告訴我們你的社交關係纔是製約你成功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重要的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與周圍事物的相互作用關係。還有什麼視角比這更虛幻的?現代物理學的新成果卻告訴我們,不僅僅是社交網絡,連基本粒子也是這樣的。粒子之間的糾纏決定瞭。
看著那些網癮少年們一個個沉浸在大型網絡遊戲中不能自拔,我們忍不住會說一句“難道他們就不能活得更真實一些嗎?”然而,你憑什麼認為你所賴以生存的真實世界就比網絡遊戲更加真實呢?新的物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我們整個宇宙就是一颱超大號、升級版的“黑客帝國”,隻不過,那颱模擬用的計算機是一颱新版的量子計算機!很難想象,我們每一個實實在在的靈魂都是這颱量子計算機上的轉瞬即逝的霓虹圖案,還有什麼比這更虛嗎?
然而,這就是現代物理學!那個我們熟悉的基於原子、像鍾錶一樣運作的牛頓式宇宙已經一去不復返瞭 ;取而代之的,是物理學中的“3E”,即 Energy(能量)、Entropy(熵)和 Entanglement(糾纏)。
Energy 恐怕是這三個 E 中我們熟悉的一個瞭,然而我們可能不熟悉的是,能量所代錶的並不是可以還原到每個粒子的基本屬性,而是一個製約整個守恒特性的“”屬性,而且它和所處時空中時間流逝的均勻性密切相關。
Entropy 是一個容易讓普通讀者摸不著頭腦的物理學概念,但卻是一個遠比力、速度、溫度等更重要得多的物理量。甚至熵可以被看作是聯通物理與人文、主觀與客觀、虛擬與實在的重要橋梁。我們都熟悉的是,熵代錶瞭一個的混亂度。但令人費解的是,熵不僅與代錶無序的死亡、衰敗等現象有關;也與生命的起源、自繁殖、進化等代錶有序的現象有關。而且,熵又是度量信息的基本單位,製約著互聯網、電話、計算機等的運作。所以,熵的含義之廣,甚至讓我覺得即使科學傢也未必全麵把握。
就在我們為“熵”頭疼不已的時候,物理學又突然冒齣瞭一個 Entanglement。可以說,糾纏在未來物理學中扮演的角色會絲毫不亞於能量與熵。這不,近炒得沸沸揚揚的“第二次量子”就把人類期盼已久的“量子引力”理論建立在瞭糾纏的基礎上。誰在和誰發生糾纏並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糾纏本身。這種關係不僅決定瞭物質的基本屬性,而且是定義時空的基本物理量。
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學認識突破都會造類社會的變革。然而,就在你對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等應接不暇的時候,物理學卻在時空、物質和宇宙等底層革掉瞭你對整個世界認知的命。
張江
北京師範大學張江教授
集智 AI 學園、集智俱樂部創始人
[在綫試讀]
物理學真正揭示瞭天地之間的
不同現象中隱藏的聯係
尋求天地間的聯係或許是人類這種愛思考的動物所的愛好。在聖經中有“巴彆塔”的故事,人類想聯閤起來建造直通天堂的巴彆塔,而上帝阻止瞭人類的這一計劃,並讓人類有瞭不同的語言。此後人類停止瞭這一工程,並且終分散到瞭世界各地。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相傳上古時期,天地之間可以相通,而到瞭少昊之衰時,由於“民神雜糅”,人類對神沒有瞭敬畏之心,因此秩序混亂,引發瞭許多災禍。帝顓頊即位後,“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語齣《國語?楚語下》。自此以後,天地之間的聯係終於斷絕,但人類從來沒有放棄過探索這些隱藏的“聯係”。在地球的各個文明中,都有一群占星傢,他們觀測天象變化,並據此占蔔人間的吉凶,預測曆史的行程。直到,當我們提起“硃雀玄武”或者“巨蟹天蠍”時,會發現這些尋求聯係的嘗試仍在影響著我們的文化。
然而,天地間的聯係卻是以另外的一種麵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在艾薩剋?牛頓(Sir Isaac Newton)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沒人會想到支配蘋果下落的力跟支配天體運動的力竟然是一碼事。而在本傑明?富蘭剋林(Benjamin Franklin)放風箏之前,也沒有人能真的驗證摩擦所産生的“靜電”與天空中的“閃電”是一碼事。當我們迴過頭來思考這兩個偉大發現,會發現其背後某種象徵性的意義。
他們比所有的占星術士走得更遠,他們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真正揭示瞭“天”與“地”之間的不同現象中隱藏著的某些聯係。我們把這些聯係稱為“物理學”。
這本書真的讓我腦洞大開!我之前對宇宙的認識,基本上就是從一些紀錄片和科普文章中零散得來的信息。而《宇宙從何而來》則像一本“宇宙百科全書”,將所有重要的概念和理論都梳理得井井有條。傅渥成老師的講解非常到位,他能夠將最復雜的天體物理學原理,用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量子力學在宇宙早期演化中的作用的闡述,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作者通過一些巧妙的比喻,讓我對那個微觀世界如何影響瞭宏觀宇宙的形成有瞭初步的認識。而且,書中還探討瞭宇宙中的一些未解之謎,比如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這讓我認識到,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對宇宙的瞭解也還在不斷深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宇宙的認知層次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這本《宇宙從何而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充斥著各種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但傅渥成老師的敘述方式卻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他沒有直接拋齣艱深的物理概念,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現象入手,比如星空的閃爍、月亮的盈虧,引導我們一步步思考“為什麼”。我特彆喜歡他關於宇宙大爆炸的描述,不是冷冰冰的事件陳述,而是如同電影鏡頭般,從一個極小的奇點,瞬間膨脹,星係誕生,恒星閃耀,直至我們現在所見的浩瀚宇宙。其中關於宇宙背景輻射的解釋,讓我對那些古老的“迴聲”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僅僅是現在的景象,更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宇宙史詩。而且,書中穿插瞭大量精美的圖片,那些星雲、星係的圖像,真實得讓人屏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宇宙的壯麗與神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宇宙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輪廓,而是有瞭更清晰、更生動的畫麵。
評分我一直覺得,宇宙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哲學的問題,關於“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思考,貫穿瞭人類文明的始終。讀瞭《宇宙從何而來》之後,我發現,現代科學在解答這些古老問題上,已經取得瞭多麼令人驚嘆的進展。傅渥成老師的敘述,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科普,更是一種對宇宙的敬畏之情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他引用的那些關於宇宙終極命運的猜想,比如“大撕裂”、“熱寂”,雖然聽起來有些悲壯,但也激發瞭我對生命存在的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書中那些關於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我們是否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的討論,更是讓我感到既渺小又充滿瞭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宇宙的書,更是一本引發深刻思考的書,它拓展瞭我的視野,也觸動瞭我內心的深處。
評分我一直對宇宙的起源充滿瞭好奇,但市麵上很多關於宇宙學的書籍都過於專業,讓我望而卻步。這次讀瞭《宇宙從何而來》,纔發現原來宇宙的奧秘也可以如此引人入勝。傅渥成老師的文筆非常流暢,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他用“膨脹的麵包”來比喻宇宙的擴張,一下子就讓這個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認識到,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未知的力量在深刻地影響著宇宙的演化。書中對一些前沿的科學發現也進行瞭介紹,比如引力波的探測,這簡直是劃時代的成就,它為我們打開瞭觀察宇宙的新窗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探險傢,跟著作者的思路,在宇宙的海洋中遨遊,不斷發現新的驚喜。
評分作為一名對天文學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一直很關注宇宙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宇宙從何而來》這本書,無疑給瞭我一次非常充實的閱讀體驗。傅渥成老師在梳理宇宙起源這條宏大敘事綫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關鍵理論和證據的深入剖析。他詳細介紹瞭各種宇宙學模型,並對其進行辨析,讓我們瞭解瞭科學是如何不斷發展和修正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科學方法”本身的強調,作者通過講述科學傢們是如何提齣假說、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最終得齣結論的過程,讓我看到瞭科學探索的嚴謹和不易。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重大科學爭議也做瞭介紹,這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科學思想的演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和爭論。讀完這本書,我對宇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概念,而是對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脈絡有瞭更深的把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