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史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之中。从那些泛黄的旧照片和斑驳的文字中,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那些早期的探索与挣扎,那些在困境中坚守的信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一些关于早期体育教学思想萌芽和发展的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让人不禁思考,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如何通过体育来塑造民族精神和强健国民体魄。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足迹的教育家们进行心灵的交流。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体育教育的热忱,至今仍能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者,我对于这类深入剖析特定高校学科发展历程的著作,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在梳理史实方面展现了令人赞叹的严谨性,那些详实的数据、清晰的时间线索,以及对关键人物贡献的精准定位,都体现出作者团队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对史料的精挑细选。它不仅仅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罗列,更在于对“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背景分析。比如,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对校内体育发展路径的影响机制分析,就显得尤为深刻,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宏观社会变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演进脉络,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和分析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令人眼前一亮,体现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质。虽然内容是回顾历史,但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舒适。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历史的物证,为文字叙述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逻辑衔接紧密,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学科是如何从最初的零散探索,一步步走向体系化、科学化的现代学科建制的。这无疑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学术精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深沉的敬意,是对那些默默耕耘、薪火相传的教育者的敬意。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具体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变迁、乃至运动会组织细节的描摹,构建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学科形象。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几代体育教师群体“教书育人”理念传承的描述。那些鲜活的侧面描写,展现了教育者如何将体育不仅仅视为技能传授,更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使得整部历史著作摆脱了枯燥的档案汇编感,变得充满人文情怀。它让我认识到,一个百年学科的生命力,最终还是凝结在每一位坚守教育初心的老师身上。
评分老实说,当我拿到这本著作时,曾担心它会是一部过于学院派、门槛极高的专业读物。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学术研究者与普通体育爱好者之间的桥梁。作者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非常注重叙事的生动性,使得那些看似陈旧的资料和繁复的论证过程,读起来也津津有味。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校内体育界所做出的反应与选择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教会我们,体育教育的发展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象牙塔活动,而是一直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的塑造紧密相连。这本书,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体育教育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