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16.00元
作者:段若溪、姜会飞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502932794
字数:350000
页码:2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所开设《农业气象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全书分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和风、天气及灾害性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农业气象应用等八章。本书内容着重阐述基本原理,介绍基本知识,同时能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此外,本书采纳了同类书籍的精华、并吸收了21世纪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在重视联系中国农业科研、生产实际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本书除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用外,还可供农业气象、地理、水文及其它有关专业人员使用。
目录
专用名词及符号
绪论
章 大气
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第二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与农业
第二章 辐射
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三节 地面和大气辐射
第四节 辐射与农业
第三章 温度
节 大气温度
第二节 土壤温度
第三节 温度与农业
第四章 水分
节 大气湿度
第二节 蒸发与蒸腾
第三节 水汽凝结与大气隆水
第四节 水分与农业
第五章 气压和风
节 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 空气的水平运动
第三节 大气环流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节 气团和锋
第二节 气旋的反气旋
第三节 常见的高空天气系统
第四节 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与服务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节 气候形成因素
第二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
第三节 气候变迁
第四节 中国气候
第五节 农业气候
第六节 农业小气候
第八章 农业气象应用
节 农业气象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二节 作物气象
第三节 蔬菜气象
第四节 林业气象
第五节 果树气象
第六节 畜牧气象
第七节 渔业气象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纬度的日照时数表
附录2 太阳赤纬
附录3 中纬度地区每月15日的日出没时刻
附录4 实际水汽压ea查取温度td
附录5 中国各地平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
专用名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于农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我对《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评价,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肯定。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区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突发性的气象灾害,比如冰雹、霜冻、洪涝等,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突发性。而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地形地貌、作物敏感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地区如何通过构建多层级的预警系统,有效降低了台风对水稻生产的损失,让我看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此外,书中关于“作物气候适应性评价”的内容,也为我们选育和推广适宜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某个地区气候条件变化,原有的作物品种表现不佳,而本书提供的评价体系,让我能够更系统地分析原因,并为未来的品种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导向性,让我感觉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的“工具书”,而非空泛的理论著作。
评分这本书《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学科边界的拓展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我被书中对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探讨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关注了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传粉昆虫、土壤微生物以及野生近缘种群。书中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改变生境、影响物种的繁殖和迁移,从而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农业气象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联”的章节。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农业气象学如何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消除饥饿、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书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性思路,例如利用气象数据优化水资源配置,以应对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以及发展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农业保险产品,来分散和转移农业生产的风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思考之深刻,让我看到了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这本《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叙述风格所吸引。虽然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概念讲解清晰易懂,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比如,它在解释“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时,并没有堆砌枯燥的数据和模型,而是用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一年不同寻常的春季低温如何导致苹果歉收,又如何通过引入耐寒品种来规避风险,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更让我惊艳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讲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总结经验来指导农耕,这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看到了农业气象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干旱预警与应对策略”的章节,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因素在应对干旱中的作用,比如社区的互助合作、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让我意识到农业气象学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学科,绝非冷冰冰的科学计算。这本书让我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的兴趣,我相信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翻开《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气和农业的简单罗列,它更像是在探讨一个星球的生命脉搏。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描述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再间接影响作物生长,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这一部分的讨论。作者没有回避挑战,而是直面问题,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比如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危机。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书中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引用了不少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学科发展趋势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学生,而《农业气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彻底点燃了我对农业气象学的热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解释了那些看似复杂的气象原理。例如,在讲解“大气环流与季风气候”时,作者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大气环流比作地球的“呼吸系统”,将季风描述成“自然的调节器”,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气预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章节。它不仅仅介绍了如何解读天气预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根据不同的天气信息,制定出最适合的农事操作。比如,在预报有降雨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灌溉计划;在预报有霜冻风险时,如何采取防寒措施。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互动性的思考题,鼓励我们主动去观察、去分析,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互动式学习的体验,让我更加投入,也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