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 李明远

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 李明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远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诊断
  • 农业技术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防治
  • 园艺
  • 农业科普
  • 实用农业
  • 植物医学
  • 李明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3438
商品编码:295739695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

定价:99.00元

售价:75.2元,便宜23.8元,折扣75

作者:李明远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038934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是有关设施蔬菜和花卉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方面的文章。涉及葡萄水罐子病、小麦腥黑穗病、黄瓜枯萎病、甜椒白粉病、韭菜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脐腐病、生菜干烧心病、甘蓝枯萎病、在北京发生的蔬菜菌核病、北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发现等一系列设施蔬菜、花卉作物达70余种。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内容丰富,包含知识点全面、科学。

目录



前言
1.诊断葡萄水罐子病
2.颐和园里的白粉菌新种
3.小麦腥黑穗病
4.疑似黄瓜霜霉病菌卵孢子的观察
5.鉴定黄瓜枯萎病
6.诊断甜椒、辣椒白粉病
7.诊断独脚金
8.韭菜疫病的诊断
9.番茄晚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10.在北京发生的蔬菜菌核病
11.北京的蔬菜根结线虫病
12.在北京发现的番茄溃疡病
13.早年在北京见到的“西瓜果斑病”
14.八十年代北京郊区发生的蔬菜灰霉病
15.番茄和辣椒的脐腐病
16.北京发现韭菜及小葱灰霉病
17.北京发现黄瓜黑星病纪实
18.未定种名的茴香霜霉病
19.认知茄子绒菌斑病
20.链霉素和新植霉素对大白菜的药害
21.北京冬瓜枯萎病的发现
22.初识甘蓝枯萎病
23.生菜干烧心病
24.北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发现
25.新定植的黄瓜苗遭遇低温障害
26.韭葱病害的诊断
27.黄瓜的小斑与大斑
28.是玉米丝黑穗还是瘤黑粉
29.北京的十字花科根肿病
30.北京市万寿菊黑斑病考察纪实
31.菊花白色锈病的诊断纪实
32.嫁接苗为何不长?
33.菜豆叶上出现白线是怎么回事儿?
34.茭白和黑粉菌是什么关系
35.真有“红花黄瓜”吗?
36.难防的二斑叶螨
37.原来是番茄斑枯病
38.“难分离”的万寿菊黑斑病菌
39.雨季菜园断病
40.原来是西花蓟马
41.西瓜茶黄螨的诊断
42.哪里有合格的防虫纱网?
43.生菜褐腐病的现场鉴定
44.这都是冷害造成的
45.西瓜沤根现场培训记
46.大温室里的番茄枯萎病
47.西瓜心叶变黄是什么病?
48.菊花叶片上长瘤子是什么病?
49.病害鉴定也需要智能装备
50.原来是地膜出气口引起的茄子死秧
51.万寿菊遭遇茶黄螨危害
52.蕈蚊也会危害小油菜
53.诊断萝卜苗病
54.我的羊角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55.要搞准病原再进行防治
56.万寿菊黑斑病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57.误诊番茄灰叶斑
58.紫甘蓝上的烟蓟马
59.蚜虫春来早
60.鉴定黄瓜黑星病牵出了黄瓜红粉病
61.鉴定茄子死秧
62.是线虫病还是根肿病
63.诊断万寿菊白绢病
64.原来是豇豆炭疽病
65.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66.北京发现番茄棒孢叶斑病
67.不是大白菜软腐病,而是干烧心病
68.连阴天断病
69.菊花上的三种蚜虫
70.芹菜黑心病和软腐病的鉴别与防治
71.鉴定月季、玫瑰黑斑病
72.菊花立枯病的诊断
73.浅谈芹菜叶斑病
74.鉴定菊花猝倒病
75.原来这里发生的都是菊花白色锈病
76.辨认瓜类蔓枯病
77.鉴定菊花菌核病
78.鉴定菊花霜霉病
79.菊花两种类病毒的鉴定
80.鉴定玫瑰多孢锈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花间秘语:李明远植物诊断札记》 序言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总有一些个体,他们以旁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将生命的热情倾注于那些沉默却生机勃勃的存在——植物。李明远,便是这样一位。他并非在华丽的实验室里,也不是在宏大的生态研究基地,而是将足迹遍布寻常巷陌、乡野田间,用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去捕捉那些植物传达出的细微讯息。他的双手,沾染过泥土的芬芳,也触碰过叶片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们曾无数次地,小心翼翼地,拨开病痛的迷雾,为生命寻回健康的色彩。 《花间秘语》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本饱含温情与智慧的日记,记录了李明远在植物世界中一次又一次的“望闻问切”。这些札记,如同他与植物之间无声的对话,充满了探索、发现、以及最终的治愈。他深入浅出地剖析植物的“病症”,却不拘泥于冰冷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生理变化、病原体的侵袭、以及环境的胁迫,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您将跟随李明远的脚步,走进一个由绿叶、花朵、果实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在这里,每一株植物都可能是一个等待被解读的生命体,它们的叶片或许泛黄,它们的茎干或许萎靡,它们的根系或许腐朽,但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精妙的生命信号。李明远,就是那位耐心倾听者,他用经验和智慧,尝试破译这些信号,找出潜藏的病因,并为它们量身定制最适宜的“药方”。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专业的诊断知识,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李明远深知,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是一种遗憾,而每一次的挽救,都是一次奇迹。他笔下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病症的剖析,更是对生命顽强意志的赞颂,以及对自然和谐平衡的追求。他相信,理解植物的“语言”,就是理解生命本身的一种独特方式。 内容梗概 《花间秘语:李明远植物诊断札记》以李明远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植物疑难杂症为线索,通过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勾勒出植物世界中鲜为人知的“病史”与“医案”。本书并非按照科属或病种的逻辑顺序编排,而是以更为贴近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李明远作为一名“植物医生”的独特视角与诊断历程。 第一部分:初见端倪——寻常植物的非常“病态” 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例如居家的盆栽、社区的行道树,甚至是自家菜园里的蔬菜。李明远将以这些最亲近的植物为切入点,揭示它们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可能隐藏的各种“不适”。 叶片低语: 细致地描绘不同颜色的叶片变化——从淡黄、焦边到斑驳、褐变,以及这些颜色变化背后可能指向的营养失衡(如缺铁、缺镁)、光照不足或过强、水分管理不当(积水或干旱)、甚至是早期病菌侵袭的蛛丝马迹。他会生动地描述,一片看似普通的黄叶,可能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开端,例如,当月季叶片边缘出现褐色焦枯,是浇水过多导致根系缺氧,还是长期缺乏钾肥?当多肉叶片出现“化水”现象,是盆土过湿,还是温差变化过大? 茎干倾诉: 关注植物的茎干形态变化,包括徒长、矮化、腐烂、开裂、甚至出现异常的肿块或溃疡。李明远会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徒长可能源于光照不足和过度施肥,而茎干基部腐烂则往往是土壤病原菌作祟,或是排水不畅造成的长期湿热环境。他还会分享如何通过观察茎干的韧性、颜色深浅,来判断植物的生长活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生理障碍。 根系无声的呐喊: 尽管根系深埋地下,不为人们所见,但李明远深知它们是植物生命的根基。他将通过描述植物的整体表现——如生长停滞、叶片萎黄、植株矮小瘦弱——来推断根系可能出现的毛病,如根腐病、根结线虫侵扰、或是根系因盆土板结而无法正常呼吸。他会分享一些简易的“触诊”方法,例如轻轻晃动植物,观察是否容易松动,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小心翼翼地取出植物,探查根系的颜色、质地和是否有异味。 第二部分:隐匿的敌人——病原体与环境的“双重打击” 在这一部分,李明远将深入剖析导致植物生病的“内外因”,特别是那些肉眼不易察觉的病原体以及严酷的环境因素。 微观世界的战役: 描绘各种真菌、细菌、病毒对植物发起的攻击。例如,如何从叶片上的白粉、黑星、霉斑,判断出是白粉病、黑星病还是灰霉病。他会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如何识别不同的病斑形态、生长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在植物体内扩散蔓延。即便不涉及具体的显微镜下的形态,他也会通过对病症爆发速度、特定季节高发性等特征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病原体入侵的紧迫性。 环境胁迫的无形之手: 探讨极端温度(寒潮、高温)、干旱、洪涝、以及不适宜的土壤酸碱度(pH值)、盐碱化等环境因素对植物造成的生理伤害。他会分享,例如,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寒潮后,一些植物叶片出现发黑、卷曲,这并非简单的冻伤,而是细胞膜破裂、生理机能紊乱的直接表现。又或者,长期使用不当的农药或化肥,如何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失衡,从而间接削弱植物的抗病能力。 “对话”与“误解”: 李明远还会触及人与植物之间的“沟通误区”。例如,过度的关爱——频繁浇水、过度施肥——反而可能成为植物生病的导火索。他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适度”与“自然”在植物养护中的重要性,以及很多时候,问题并非源于“缺乏”,而是源于“过量”。 第三部分:妙手回春——诊断后的“对症下药”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李明远“植物医生”身份最集中的体现。他将详细讲述如何根据不同的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望”色知“病”: 强调初诊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望诊”——观察植物的整体形态、叶片颜色、茎干状况、生长势等——来初步判断问题所在。他会分享一些基础的判断逻辑,例如,当植物整体生长缓慢,叶片发黄,可能与根系问题或土壤板结有关;当叶片出现特定斑点,则需要进一步辨别是病害还是虫害。 “闻”香辨“症”: 并非指真正的嗅觉,而是指通过植物散发出的特殊气味,或是土壤的气味,来辅助诊断。例如,根部腐烂可能伴随异味,而一些病虫害的发生也可能导致植物产生异常气味。 “问”诊明“因”: 强调与养护者沟通的重要性。李明远会分享如何通过询问植物的养护历史——浇水频率、施肥种类与用量、光照条件、近期是否有换盆或修剪等——来获取关键信息,排除或锁定潜在的病因。他会强调,很多时候,养护者无意间的一个细节,可能就是解开病症之谜的钥匙。 “切”脉探“秘”: 指的是通过一些物理性的“触诊”方法,如轻轻触摸叶片、茎干的质地,感受其温度,或者在必要时,小心地进行浅层土壤的翻动,以探查根系或土壤中的异常。 “处方”的艺术: 详细介绍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与应用。这部分内容将非常丰富,但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 环境优化: 如何调整光照、通风、湿度,改善土壤透气性与排水性,从而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健康环境。 生理调理: 如何通过科学的施肥(有机肥、缓释肥、微量元素补充),及时进行修剪、摘心,促进植物自身生理机能的恢复与增强。 生物防治: 介绍利用益虫(如瓢虫、草蛉)来控制害虫,或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来抑制病原菌。 化学防治(必要时): 在植物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考虑使用农药。但李明远会强调“精准施药”、“低毒高效”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农药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和植物的伤害。他会分享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期,选择最恰当的药物,以及如何正确配比和喷洒。 “中医”智慧的运用: 穿插一些中国传统植保经验,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大蒜、辣椒水)作为天然驱虫剂,或是利用草木灰改善土壤等。 第四部分:生命的韧性——从濒危到重生的故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一些更为棘手的案例,展现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李明远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起死回生”的挑战: 描述一些濒临死亡的植物,在李明远的悉心照料下,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这些故事将充满戏剧性,展现了对症下药的精确性,以及对植物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例如,一株遭受严重根腐病的兰花,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清创、消毒、以及根部促生处理,最终重获新生。 长期“慢病”的管理: 探讨一些植物的慢性病,如何通过长期的、精细化的管理来控制和缓解,而非一蹴而就的治愈。这部分内容将传递一种耐心与坚持的理念。 生命的循环与传承: 在治愈的基础上,李明远也会引导读者思考植物生命的循环,如何从病变的植株中汲取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新的培育和养护中,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自然。 结语 《花间秘语:李明远植物诊断札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病害的书,它更是一份对生命的礼赞,一份对自然的敬畏。通过李明远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植物世界的脆弱与坚韧,得以学习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关爱这些沉默的生命。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与自然的亲近,一次对生命智慧的启迪。它将让您重新审视身边的一草一木,发现它们细微之处的奇迹,并学会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呵护生命的绿意。这本书,将成为您手中一份宝贵的“指南”,让您在与植物的相处中,收获更多的理解、喜悦,以及对生命最真挚的尊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带着温度的书。书名“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命、疾病与治愈的深刻探索。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园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植物特有的清香。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讲述着那些在绿色世界中默默发生的,却又关乎生死的“病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都饱含着作者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次触摸叶片时的轻柔,每一次凝视根系时的专注,仿佛在与一个脆弱而顽强的生命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病理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教会我,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生命,也值得我们用心地去呵护,去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悄然存在的生灵,而这本书,则像一剂温和的良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知,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感到平静而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老中医”的私下交流。作者李明远先生的语言风格,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质朴和真诚。他像一位和蔼的长辈,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他与植物打交道的点点滴滴。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株植物都怀揣着一份深厚的感情,无论是珍稀的品种,还是路边常见的野草,在他眼中,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他分享的每一个“断病”案例,都像是他用心记录下来的日记,里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悔,更有对生命顽强不息的深深赞叹。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带有哲理的思考,例如,当植物无法治愈时,作者会如何面对?他会如何理解生命的终结?这些问题,虽然是关于植物,但却触及了生命的本质,引发了我许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专业,往往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和对事物深刻的理解之上。它不是那种炫耀知识的书,而是分享经验、传递智慧的书。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在宁静的绿意中,收获一份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评分

“一个植物医生的断病手迹”——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枯燥论证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李明远先生,并非用冷冰冰的医学名词堆砌,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叙事方式,将植物的“病情”化解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笔下的植物,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生命体。他描述的“断病”过程,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地揭示植物生命力背后所遭遇的困境。有时候,是病菌的侵袭,有时候,是环境的恶劣,有时候,甚至是我们人类不经意的疏忽。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捕捉都极为精准,从叶片上细微的斑点,到根系颜色的变化,都成了他诊断的依据。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诊断技巧,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耐心、细致和尊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而植物,作为这个系统中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耐心和智慧的哲学读物。作者李明远先生,以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感悟,将“断病”这个过程,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我被他描述的每一个案例所吸引,不仅仅是那些植物所患的“病”,更是作者在面对这些“病”时所展现出的态度和思考。他不会轻易放弃,会用尽一切可能去尝试,去理解,去治愈。而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他也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去从中汲取教训。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无疑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启示。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智慧的光芒。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植物医生”事业的热爱,以及他对生命万物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生命,去理解生命中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在自然界的“无名英雄”们,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评分

初读此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专业科普读物,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李明远先生的笔触,带着一种老医者般的沉稳与智慧,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植物病理知识,化作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病例”。他并没有简单罗列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将每一次“断病”的过程,描绘得如同一场侦探小说般的推理。从微小的病斑,到叶片的枯黄,再到根系的腐烂,每一个细微的迹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重要的线索。他会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观察、联想、实验,一步步接近病因真相的。其中不乏一些曲折和反复,甚至是一些令人沮丧的失败,但这反而让整个过程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疑难杂症时,不仅仅关注植物本身,还会追溯到环境、土壤、气候等外部因素,展现出一种 holistic(整体性)的医学观。这让我联想到,其实我们人类的健康,也同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身边的植物,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故事”,也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的书,但它会在你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