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伟画牡丹赏析 刘德伟 绘 9787539334813

刘德伟画牡丹赏析 刘德伟 绘 97875393348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德伟 著
图书标签:
  • 牡丹
  • 绘画
  • 刘德伟
  • 艺术
  • 花卉
  • 国画
  • 赏析
  • 绘画技法
  • 艺术欣赏
  • 绘画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334813
商品编码:295749318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德伟画牡丹赏析

定价:35.00元

作者:刘德伟 绘

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39334813

字数:

页码: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德伟画牡丹赏析》为新推出的技法图书,本次收集张贤明、柳财顺、方政和、刘德伟等多位画家近期创作作品进行解析。内容上从作品的白描开始的步骤图,用笔用墨用色解析,让读者能深入浅出的进行临习,并合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是一本很好的习画案头好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德伟,1969年生于汀苏常州。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其画秉承了宋代院体画风,又自辟蹊径,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俊逸,淡雅纯朴,率意疏宕的艺术风格。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围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罔收藏》《东方美术》《美术家》,以及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等媒体均专题报道其艺术成就;出版有《刘德伟赵山亭书画作品集》《刘德伟工笔花鸟》《蔬果画法》《菊花白描画稿》《工笔菊花画法》《蔬果写生技法》《工笔荷花设色技法》。其淡然专注的心境、清雅俊逸的画风受到了收藏界的青睐。近年参加瀚海、东方等拍卖,均成功拍出;在北京、上海、西安、扬州、、越南河内等地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各界收藏,多幅作品被全国各种大型画集收录。

文摘


序言



翰墨丹青,意境深远:中国传统绘画的时代回响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探讨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派、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技法革新及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哲学。 中国绘画,作为东方美学的核心载体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数千年的精神财富与审美情趣。它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手相应”的哲学实践,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国画从早期壁画、卷轴画,到宋元院体、明清文人画的演变脉络。 第一部:气韵生动——中国画的哲学根基与审美范式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气韵生动”,这一审美标准超越了对形体逼真的简单模仿,强调的是生命力、精神内涵和宇宙意识的融入。本书首先解析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法自然”与儒家“中庸平和”思想,如何渗透到绘画的创作过程中。 一、线条的生命律动: 书法与绘画的同源性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我们详细分析了“十八描”等传统线描技法,探讨了如何通过不同力度的笔触,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体积感和内在的精气神。从工笔的细腻入微,到写意的挥洒自如,线条不再是轮廓的工具,而是情感的载体。 二、意境的营造: 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空间透视法,中国画更注重“散点透视”和“可游可居”的意境构建。本书通过对大量山水画的剖析,阐释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体验是如何通过留白、咫尺千里等手法实现的。留白不仅是空白,更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 三、笔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墨分五色,是中国画独特的色彩语言。从焦、浓、重、淡、清的层次变化,到宿墨、破墨等技法的运用,本书深入剖析了水与墨、纸与笔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通过物质材料的有限性,达到无限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部:画派争鸣——中古至近代的流变与创新 中国绘画史是不断吸收、融合与反叛的历史。本书将重点梳理几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画派,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主张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冲突。 一、院体画的规范与极致: 以北宋院画为代表,如范宽的雄浑、郭熙的“三远”法,展示了官方艺术机构如何将自然观察推向精确与宏伟的巅峰。他们对物象的精准把握和气势的营造,为后来的文人画提供了技法上的基石。 二、文人画的崛起与精神自洽: 元代“四王”及其之前的文人画思潮,强调“以书入画”和“胸中丘壑”。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董其昌对“南北宗”的划分,不仅是技法的区分,更是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独立性与人格完善追求的体现。他们将绘画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反对流于匠气的描摹。 三、明清之际的变革浪潮: 晚明时期,以徐渭、陈淳为代表的写意画风,以其奔放不羁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为僵化的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则在承袭古意的同时,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世俗的批判性眼光,预示了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可能性。 第三部:花鸟鱼虫——物象的象征与生命的赞歌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门。它不仅描摹自然界的形态,更寄托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道德寓意。 一、写意花鸟的“不似之似”: 以写意花鸟为核心,本书深入探讨了“墨分五色”在表现花瓣的娇嫩、叶片的遒劲时的精妙运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几笔浓淡不一的墨迹,捕捉瞬间的生命动态。 二、象征体系的构建: 牡丹象征富贵,兰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气节。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传统意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例如,对“折枝花卉”的偏爱,体现了从宏大叙事转向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审美关照。 三、写实功底与写意精神的结合: 探讨了清代花鸟画,如恽寿平的“没骨法”和吴昌硕的金石入画,如何将传统写意精神与对物象的细致观察相结合,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领域,使其既有法度,又不失生趣。 第四部:当代视野——传统在当下的回响 进入近现代,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画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与重塑。本书关注了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艺术大师们如何寻求创新。 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画家们在保持笔墨本体性的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光影、结构等观念,来丰富传统画种的表现力。如何将笔墨语言移植到巨幅创作中,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节奏。 结语: 中国画是一门活态的艺术,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帮助读者不仅欣赏作品的表层美感,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通过对这些杰出创作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艺术家们在不同时代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稍有了解的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作品。这本《刘德伟画牡丹赏析》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刘德伟先生的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仿佛能看到画家在创作时,对牡丹的细致观察,对美的独特感悟。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思考。特别是画面中对光影的处理,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明暗对比,使得牡丹的立体感和生命力跃然纸上。

评分

我曾看过不少牡丹画作,但刘德伟先生的风格独树一帜。他的牡丹,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那种灵动,那种生机,是其他很多作品所不具备的。从作品中,我能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那些盛开的牡丹,不仅仅是花朵,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美好愿景的寄托。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刘德伟画牡丹赏析》,就被那封面上的工笔牡丹深深吸引。刘德伟先生笔下的牡丹,并非寻常的浓墨重彩,而是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从那花瓣的层次感,到叶脉的清晰可见,再到那疏影横斜的枝干,无不透露出画家深厚的功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花朵盛开得淋漓尽致,却又不会显得过于张扬,那种含蓄内敛的美,恰似大家闺秀,端庄大气。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牡丹,更是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吉祥。刘德伟先生的画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的牡丹,色彩运用大胆而不失雅致,例如那幅以淡紫色为主调的作品,紫色的深浅变化,层次分明,仿佛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神秘而动人。而那几幅用色浓郁的,又不会显得俗气,反而衬托出牡丹雍容华贵的姿态。

评分

读这本画册,与其说是在“赏析”,不如说是在与刘德伟先生进行一场关于美的对话。他的画作,有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气质,让人在观赏的同时,也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本画册不仅展现了刘德伟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传递了他对牡丹艺术的深刻理解。我从中受益匪浅,也对牡丹这种花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