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君意(上下册)

询君意(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歆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宋诗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801739292
商品编码:295811359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询君意(上下册)

定价:49.80元

作者:李歆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8017392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叙一段传奇,寻索历史烟云中,那段华丽悲沧的爱恋。不问贫贱,无关富贵。只为这一曲故剑情深的千年离歌。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与其他古代言情小说截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讲述了汉朝昭宣中兴年间的恩怨情仇,帝王争斗,以及历*值得称赞的皇帝刘病已与平民女子许平君的旷世绝恋。李歆以精炼如金的文笔还原了那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历史烟云,那一场场震撼古今的生死离歌。
  一个是落魄无依的王公贵族,一个是清新可人的小吏淑媛,偶然的相遇铭刻一生,逍遥的缠绵眷恋一世。偷鸡的竖子或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眼中只有那迎风招展的白茅,他心中只有那故剑情深的誓言,爱情跨过了贫富贵贱,跨过了时间,跨过了生死。
  叙一段传奇,寻索历史烟云中那段华丽悲沧的爱恋。
  不问贫贱,无关富贵,只为这一曲故剑情深的千年离歌。

href='#' target=_blank>

目录


询君意:上册
 引子
 章 无愁无怨笑天真
  01 托孤
  02 入籍
  03 掖庭
  04 偷食
  05 奇遇
  06 求学
  07 初见
 第二章 雨意云情不遂谋
  01 少帝
  02 配偶
  03 蓼莪
  04 偷鸡
  05 上官
  06 歌赋
 第三章 时不利兮骓不逝
  01 刘据
  02 安世
  03 许亲
  04 陵墓
  05 参劾
  06 构陷
 第四章 骓不逝兮可奈何
  01 野游
  02 埋云陵
  03 汤饼
  04 食肆
  05 兄妹
  06 探狱
  07 建章
 第五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
  01 成全
  02 鬼薪
  03 初潮
  O4 赦令
  04 丞相
  06 走马
  07 宗亲
 第六章 心悦君兮君不知
  01 群议
  02 变化
  03 卫霍
  04 
  05 穷祷
  06 莲勺
  07 通灵
  08 心意
 第七章 得成比目何辞死
  01 初吻
  02 回绝
  03 退婚
  04 人偶
  05 命格
  06 婚配
询君意:下册

作者介绍


李歆,江苏常州人。一个痴迷于武侠小说的懒惰小女子,有一点点执著,又有一点点天真。2002年底开始在网络上编织自己的武侠梦想。2003年起陆续有小说发表于《今古武侠版》《武侠小说》《武侠故事》等杂志。  著有《独步天下》、《秀丽江山》、《凤栖梧》,获网“作家

文摘


序言



沧海遗珠: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史诗 引言:尘封的记忆,时代的烙印 在浩瀚的史册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被时间冲刷的鹅卵石,静静躺在岁月的河床上,不被喧哗的叙事所注意。然而,一旦有人驻足俯身,便能从中窥见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脉络与最深沉的叹息。《沧海遗珠》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功过,也无意描摹宏大叙事的波澜壮阔,而是以一种近乎微观的视角,细腻而执着地记录了特定历史断层中,一群普通人在剧烈社会变革下的挣扎、坚守与最终的归宿。全书以双卷本的形式呈现,上卷聚焦于“变革之始”,下卷则深入“余韵不绝”,旨在勾勒出时代洪流对个体生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 上卷:变革之始——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力量的萌芽 (约 750 字) 第一部:故园的黄昏 (引子与初章)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即将被历史彻底抹去的阶层——南方某望族。这不是一个煊赫的世家,但其根植于土地的传统与恪守的礼法,象征着旧日社会结构的稳定。主人公谢听澜,作为家族中一个相对“异类”的存在,他自幼接受了严谨的传统蒙学教育,却又在偶然接触到外部新知后,心中埋下了对“新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上卷的第一部分,大量篇幅用于描绘这种“张力”。谢家世代传承的家学,典藏着先贤的智慧,但也成了束缚年轻一代思想的枷锁。我们看到的是旧式院落中精致却日益衰败的生活图景:老仆的忠诚中带着一丝无助,女性亲属的才情被深锁于雕花的窗棂之后,以及那些维持表面的繁荣背后,是日渐枯竭的经济基础和日益僵化的社会关系。 谢听澜的视角,是引领读者进入这个世界的关键。他目睹了土地兼并的加剧,看到了底层民众因饥荒和新的赋税而流离失所的景象。他的困惑在于:“学之所用,究竟为何?” 这种困惑并非单纯的个人叛逆,而是面对历史必然性时,知识分子群体集体面临的哲学困境。 第二部:时代的风声 (中段)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一股新的思潮如暗流般涌动。上卷的中段,叙事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聚焦于新兴的工商业阶层与思想先锋的群体。谢听澜被迫离开故园,前往那个充斥着汽笛声与电报声的枢纽城市。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热衷于引进西方技术、一心实业救国的商人;有怀揣理想、慷慨激昂地探讨社会治理模式的知识分子;更有在底层摸爬滚打,用汗水和鲜血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工人阶层代表。 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现了不同群体对“进步”的不同理解和实践路径。例如,有一章详细描绘了关于建立第一家现代纺织厂的争论,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深层次的是对雇佣关系、利润分配以及社会责任的伦理探讨。谢听澜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卷入这些实践之中,他尝试将所学的传统哲学思辨与眼前的社会问题相结合,试图找到一个能够安放传统精神,又能迎接现代挑战的“中道”。 第三部:抉择的重量 (尾声) 上卷的后半部分,是高潮的铺陈。政治局势的动荡,使得原本尚能并存的各方力量开始急剧分化。谢听澜必须做出选择:是坚守自己对家族责任的承诺,在动荡中寻求一种保守的平衡;还是彻底投身于那些激进的变革洪流,将自己完全交给不确定的未来。 这一部分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冲突,包括一次秘密的集会、一次措手不及的抓捕,以及一场决定个人命运的艰难告别。上卷在谢听澜毅然踏上征途,告别了熟悉的一切,象征着他彻底脱离了旧的框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漂泊者”时戛然而止。他的背影,是那个时代无数背负着家族期望和个人理想,不得不奔赴远方的青年的缩影。 --- 下卷:余韵不绝——漂泊中的坚守与回响 (约 750 字) 第一部:异乡的淬炼 (开篇) 下卷的故事,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展开——可能是战火纷飞的前线,也可能是遥远的海外殖民地,象征着个人命运被抛入更大的、更冷酷的冲突之中。谢听澜的理想主义在此遭遇了最残酷的现实检验。 叙事不再集中于宏大的理论辩论,而是转向了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细致刻画。他不再是那个在书房里沉思的士子,而是必须学习如何在生存线上保持尊严和良知的实践者。下卷中出现了大量对战争、流亡、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描写。他接触到的新人物,或许比上卷中的激进派更加功利,也比故乡的父老更加坚韧。 例如,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了谢听澜在异乡的医疗救助站或临时学校中,如何运用他所学的传统医理和哲学,去安抚那些失去一切的人心。这里的“学问”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救赎的工具。 第二部:旧痕与新芽 (中段) 随着局势的缓和,谢听澜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故土已面目全非。家族的产业可能已经变卖,旧宅可能已成他人之所,昔日相识的人们,有的已然逝去,有的则选择了与新世界妥协,甚至彻底融入了新的权力结构。 下卷的中段,着重刻画了“回归”的复杂性。归来者往往发现自己成了局外人——对于故土而言,他携带了太多“外部”的印记;而对于他曾经向往的“新世界”,他身上又带着难以磨灭的“旧时代”的烙印。 这一部分展现了极强的宿命感。谢听澜试图重建某种联系,无论是对亲人、友人,还是对家乡的土地。他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过去与现在之间都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他所能做的,只是在残存的废墟上,播下属于他这一代人的“种子”——可能是新的教育理念,也可能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时代的余音 (终章) 小说的尾声,时间跨度被拉长。谢听澜步入了中年,他没有成为呼风唤雨的英雄,也没有彻底沦为被历史遗忘的失败者。他选择了一种低调但有力的存在方式——成为某个边缘领域的“守望者”。 最后的几章,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收尾。我们看到年迈的谢听澜,在某个平静的午后,翻阅着自己早年的笔记,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和激情的文字,对照着眼前平静却又伤痕累累的现实。 《沧海遗珠》的结局是开放的,但又是充满慰藉的。它暗示了真正的历史传承,不在于宏伟的口号,而在于那些默默坚持了个人原则与人文关怀的人所留下的微光。谢听澜的故事最终与他所处的时代和解了,他没有改变历史的巨轮,但他成功地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珍贵遗珠,虽沉于海底,却依然闪耀着自身的光芒。全书在一种对历史的深沉理解与对生命韧性的赞叹中,缓缓收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评价二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切换,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立体感十足。我欣赏作者如何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即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角色,最终也会在关键时刻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这种精密的布局,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逻辑推演和人物分析,非常考验读者的心智。特别是当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很多其他作品难以给予的。作者的笔触冷峻而有力,对于人性的复杂、欲望的纠葛,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它探讨了许多关于选择与代价的哲学命题,读完后会让人对“对”与“错”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需要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

评分

读者评价四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张力。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调讲述着最波澜壮阔的故事,这种反差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作者在处理情感戏份时,非常克制,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几句简短的对话,却能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我尤其佩服作者对历史背景的考据,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细节,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底蕴,使得整个故事的根基无比牢固,而不是空中楼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查证一些典故,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有韵律感,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和谐统一。

评分

读者评价三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厚度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作者的文风带着一种古典韵味,遣词造句极为讲究,读起来有一种古籍般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比如对特定季节的描写,简直可以让人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光影的温度。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书中人物的成长线描绘得尤其成功,他们不是一蹴而就的英雄,而是充满了缺陷和挣扎的凡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显得来之不易,也因此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经历一次漫长而又充实的旅行,沿途的风景或许有崎岖,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读者评价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那种细腻的情感描摹,仿佛能让人直接钻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生硬的对峙,而是通过角色的内心挣扎和微妙的对话,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矛盾。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或眼神的变化。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非常扎实,历史的厚重感和江湖的飘逸感交织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整体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会被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深深吸引。看完之后,那种余韵久久不散,让人忍不住再去回味那些动人的片段。

评分

读者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回味无穷”。很多畅销小说读完后就丢在一边了,但这本书中的某些场景和对话,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我日常生活中引发联想。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让人在不经意间接受到思想的洗礼。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不得已的苦衷,这种灰度地带的描绘,远比脸谱化的角色来得震撼。我甚至会忍不住去分析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动机,试图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每一步行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作品,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消遣的故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