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定价: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始,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国家组织过一场长达28年的科技大战役。由于战役的巨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l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书是参加该战役的首席科学家写的一部回忆录,记载了此次科学登攀中真实、动人、跌宕和励志的故事。章回小说体裁和流畅生动的文字将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
目录
序幕:结缘
上篇 十年一剑——曲周试验区
1.难抗命迁校延安,罹“克”疾回京疗养
2.来电话七三六一,定未来后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虚实,定大计夜话曲周
4.进张庄涝水相迎,三透房安营扎寨
5.苦思索作战方略,精谋划首份蓝图
6.设样板四百亩地,前哨战打响试区
7.开局年百事待举,王观澜视察督阵
8.情报网建设在即,化验室刻不容缓
9.办农校培训农民,育人才千秋基业
10.抖秘籍综合治理,摆阵势以正相合
11.出奇兵战绩喜人,靠科学镇住老碱
12.论成败产量为上,种麦场人机比武
13.起风波封杀浅井,辛德惠单刀赴会
14.初来客不知深浅,苦遭遇省委书记
15.迎风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啸
16.治理期四年一贯,创高速产治双馨
17.谋推广梦系曲北,喜碰杯双五百万
18.为验证再建试区,抒豪情叫板麦产
19.阿金斯当场拍板,借外力圆梦曲周
20.诚可贵河北认同,许铁城箴言六条
……
下篇 走向黄淮海
作者介绍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学家。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l987—1995年任该校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l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等专著。近年关注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历史事件和科技发展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期待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回顾像黄淮海科技战役这样意义重大的事件。虽然我还没有机会阅读《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但从书名和其所纪念的事件来看,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黄淮海地区,承载着中国几代人的耕耘与希望,而在这里发生的科技战役,无疑是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缩影。我设想,这本书定然会深入挖掘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无数科技工作者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科技的种子,最终结出累累硕果的。我想象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关键的技术攻关时刻,那些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些为了国家发展而甘愿奉献一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群像。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能触及到这场战役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以及它对后来中国科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那个时代英雄们的最好致敬,也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科技创新精神的一次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战役记”。“战役”二字,立刻勾勒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而“黄淮海科技战役”,更是将这种宏大感置于一个具体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地理区域。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勇气、智慧与奉献的盛大礼赞。我设想,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成就,更会着力于刻画在那场“战役”中,那些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们。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头衔,却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时面临的技术瓶颈,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集体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突破这些难关的。同时,“纪念40周年”的字眼,也意味着这本书将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回顾与传承。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引导我们思考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进步。这本书的意义,想必远远超出了史料的记录,它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共鸣。40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也足以让一段辉煌的历史沉淀出更为深刻的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将是一部集史料性、思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会是枯燥的技术报告,而是会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将那场充满激情与智慧的科技战役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出科技战役的“前线”——那些艰苦的科研环境,那些执着的科研人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场战役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那种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时代脊梁。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激励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扬“战役”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本书,我相信将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受益匪浅的著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黄淮海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其科技发展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局限于技术细节,而是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展现这场科技战役对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当时的技术引进策略、自主研发的成果,以及这些科技成果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它是否会探讨这场战役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具体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来折射出当时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作为一本纪念性的著作,它也必定会聚焦于参与这场战役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担当,以及他们的远见卓识,都将是本书的一大看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的一次深刻梳理,也是对后人的一次宝贵启迪。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展现人物风采的作品情有独钟。当得知《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即将出版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黄淮海地区,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具有特殊地理意义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区域,在此发生的科技战役,其背后必然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乃至牺牲。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必然深入走访了当年的亲历者,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科技战役场景。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下那些关键的技术突破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挑战?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的个人故事又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环境,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都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年代科技报国的热情,以及黄淮海地区人民在科技发展中的独特贡献。这本书的问世,相信会成为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特别是区域性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