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 作者 | 郭岱君 |
定价 | 45.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ISBN | 9787508650289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简史(1949-1960)》是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撰写的一部关于台湾20世纪50年代经济转型的专著。 许多人误以为台湾生来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是。 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台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2/3以上的产业为公营,严格管控着各种经济资源与活动。当时的台湾,农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几乎停顿,可谓危机四伏。令世人惊诧的是,国民党竟然很快在台湾站稳脚跟,10年间经过一连串大规模财经改革,使台湾经济脱胎换骨,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而且是个效率高、生产力强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这一连串的改革与转型,造就了台湾长达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社会及政治的转型。 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决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营企业该如何改革?私营企业又该如何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政策竞争,甚至政治斗争? 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在《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中一一揭开谜团。她参用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日记、国民党党史数据(微缩胶卷)以及几位国民党领导人物的个人数据,再加上作者对当年参与经济建设的老兵的口述访问得到的宝贵史料,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许多当年在台湾发生的经济问题,正在今日的中国政经舞台上扮演。例如:究竟是大胆改革,还是小幅度地逐渐调整?将在多大的程度上保障私有财产?又将在多大的程度上限制的权力?改革启动后,既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势必反弹,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却不断涌现,对改革的承诺书继续坚持,还是赶紧回头?……探索台湾经济转型的秘诀,对中国大陆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作者简介 | |
郭岱君(Tai-chunKuo) 历史学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及亚太研究学会会长。专研经济发展、制度转型、中国政经现势、以及中国近代史。曾任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副教授,并曾在台湾担任重要公职。 自2003年起,她开始推动胡佛研究院“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史料搜藏及研究计划”,致力于整理与研究国民党档案、日记、宋子文档案、孔祥熙档案、及许多中外重要领导人物的私人文件。这批新档案开放,不但促使中西方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领导人物,并进一步重估、改写过去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也带动了新一波的近代中国研究。 |
目录 | |
编辑推荐 | |
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型为高效的市场经济,使国民党在台湾站稳脚跟。这段历史鲜为人知,甚至连台湾人自己都不清楚。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决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营企业、私营企业是如何改革的?为何在关键时刻,力挺改革?陈诚、尹健容等关键人物如何顶住压力和阻碍?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竞争,甚至政治斗争?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郭岱君教授在《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中一一揭开谜团。 |
文摘 | |
前言 许多人误以为台湾生来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是。 1949 年之前的国民党领导满脑子都是计划经济,认为国营企业优于私营企业,唯有计划经济才能保障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福祉,因而主张由国家从事重工业,管控工矿、水力、能源与公共交通,而私人企业只能生产日常消费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国民党人的经济理念同政治理念一样,都是源自孙中山“三民主义”,而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以“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作为核心内容。所以,当1949 年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台湾推行的就是以公营企业为主、决策当局严格控管的统制经济(mand economy)体系。 但是,从1950 年开始,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陈诚等,以及跟随他们的许多技术官员都逐渐变了思路。1952~1953 年与1957~1958 年台湾往事台湾发生过两次财经大辩论,辩论各方都在认真思考究竟哪一种经济体制适合台湾的发展,哪一种经济策略能为台湾带来大的经济增长。大辩论之后,台湾当局采用新观点和新方法发展经济,并且逐步建立新的制度。这些新制度,不论是正式的规章制度,还是非正式的思想习惯,都带动了一连串的经济改革,在短短的10 年之内,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而且还是一个追求公平开放、富有创造力和高效的市场经济(productive market economy)。 经济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不仅高潮迭起,而且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委,即使是台湾人自己,也不太清楚。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高效的市场经济又是如何形成的? 高效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历史进程表明,高效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包括民众的信仰与社会机制,这个社会机制必须能够激励人们参与生产,相信自己能从努力中获得回报,并保障财富的安全与分配的公平。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社会的生存必须受到挑战,原有的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甚至威胁到与社会精英的统治。他们必须解决财富与经济问题,才能维持自身的权力与统治秩序。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恐惧,和社会精英才会愿意寻找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新的办法”必须从意识形态的改变开始,先有思想的改变,然后推进制度的变革。当然,任何改革都会引起既得利益团体的激烈对抗。在这个时候,改革者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制度的改革上,都不能犹豫或退让,唯有坚定不移地战胜强大的反对势力,才能建立新的制度。 西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正是如此。西欧原来也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直到15 世纪,连续200 年的战乱,不仅军队伤亡惨重,而且民穷财尽,弄得上上下下都难以为生。到了这个地步,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巨大的战争花费已威胁到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面临这样的威胁,他们不得不调整政治与经济政策,以便创造财富和巩固统治,同时平衡国家之间的权力,避免战争。 英格兰与法兰西率先创造出新的经济体制,以一套激励机制来鼓励人民参与市场经济,积累更多的财富。他们的做法是:统治者同意保护私有产权,不是限制而是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允许人民参与经济活动,条件是他们要合理缴税。后,统治者率领的官僚团体与社会精英达成协议,共同合作,通过经济改革,提升经济效能,进而建立一套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使人民的财富增加,国家更加富强。这套方法迅速获得成功。此后,越 来越多的统治者愿意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鼓励发展高效的市场经济。 中国为什么没发展出高效的市场经济? 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历程。在公元1600 年前,中华帝国从来没有像西欧国家一样被挑战过。总的来讲,中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的民族,由于自身力量不强,一般无力挑战汉人。蒙古族和满族是特例,他们打败了汉人,并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这些外族的征服者依然采用汉人的意识形态、制度与文化体系来管理中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以农业为主,特别是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来增加耕地面积。这种经济模式的特征是:生产率低、商品和服务的增长缓慢,工矿资源则大多由国家控制,甚至国家通过垄断限制它们的发展,以确保增长的财富不被野心家用来威胁皇权。 统治者非常喜欢这种以耕地为基础的传统经济体系,因为它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虽然不断增加的人口使得生活条件越发艰困,人民基本上只能维持勉强的生存,但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治权力,仍能凭借特权,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 这种经济模式一直沿用到20 世纪初,没落的清朝在内外交逼下,终于提出“新政”,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可惜改革姗姗来迟,清末“新政”未能改变王朝覆亡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9787508650289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9787508650289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9787508650289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9787508650289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9787508650289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相关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