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
定价: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徐帮学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6108471
字数: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内容提要
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病毒是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完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细菌和病毒知识。
目录
章 漫游细菌的世界
节 到处游走的幽灵:细菌
“小人国”的主角:细菌
无处不在:细菌的分布
自身特色:细菌的结构
难兄难弟:细菌与毒素
第二节 物以类聚:细菌家族
麦族的天敌:麦角菌
臭味相投:肉毒梭菌
食物腐烂的“”:腐败菌
水中制氧:蓝细菌
脑炎的罪魁祸首:脑膜炎双球菌
与生俱来的祸患:大肠杆菌
让人欢喜让人忧:枯草杆菌
鼠疫的祸源:鼠疫杆菌
可怕的细菌:炭疽杆菌
第二章 细菌百态录
节 探秘细菌的生活
自产自消:细菌的代谢
生命的延续:细菌的生殖
家族的进化:细菌的变异
小个子也在跑:细菌运动
生命的终结:细菌之死
第二节 细菌之漫谈
细菌老祖宗:古老的细菌
大的细菌:肉眼可以看得见
冰雪中的“勇士”:耐冷的细菌
第三节 奇妙细菌览胜
永不磨灭:不死细菌
高温下的精灵:耐热的细菌
微生物“发电机”:发光细菌
生物世界的“清道夫”:分解垃圾的细菌
生物杀虫剂:可以杀虫的细菌
第三章 细菌是敌也是友
节 让我们远离它们
细菌武器的血泪史
可怕的细菌武器
四种细菌性生物战剂
贫困的疾病:结核
小伤口引起的疾病:破伤风
忽冷忽热的疾病:伤寒
婴幼儿易患病:百日咳
第二节 细菌在“报恩”
造福苍生:细菌调味品
化腐朽为神奇:细菌计算机
植物的好朋友:细菌肥料
细胞催化剂:微生物酶
绿色新能源:细菌发电
石油勘探向导:烃氧化菌和石油酵母
水底的无限能源:甲烷菌
第四章 神秘的病毒
节 生命的威胁:病毒
追根溯源:病毒的起源学说
独特的生物:病毒
人丁兴旺的病毒家族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二节 的死亡杀手
人类的“噩梦”:肝炎病毒
超级癌症:HIV病毒
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
死亡风暴:sARS冠状病毒
鸡的噩梦:禽流感病毒
高发性宠物病毒:狂犬病毒
偶蹄类动物的“”:口蹄疫病毒
生存的依赖:生活环境
细胞的功劳:病毒增殖
无孔不入:病毒传播
第五章 病毒与人类的“战争”
节 病毒带给人类的灾难
天空杀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病毒
土地的战争:土壤与病毒
潜水杀手:水体中的病毒
谨防病从口人:食品与病毒
第二节 斩断病毒的魔爪:疫苗和干扰素
病毒防火墙:疫苗
疫苗是如何发号施令的
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抵抗病毒的福音:干扰素
第三节 病毒在为人类服务
病毒会治病
病毒可“抗癌”
病毒杀虫
基因事业的功臣
作者介绍
徐帮学,自2001年至今一直从事文学写作和图书编辑工作。曾参与策划主编过60多部图书。个人作品有:《食疗本草:彩色图文本》《做事做到位的大绝学》《心理减压健康书》《活力养生健康书》《餐桌上的宜与忌》《给上班族的减压枕边书》《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新学生实用汉英大辞典》等。
文摘
《科普书·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
  细菌这个名词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地用来指微小生物体。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有的细菌长得像一根火柴梗,称为杆菌。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肠杆菌,它生活在我们的肠道里,与我们终生相伴;也有许多杆菌是病原菌,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坏死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可引起烈性传染病,严重地危害人畜。有一种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物中毒的一种,1毫克这种毒素能杀死10亿只老鼠,也可使几十万人死亡。还有一类细菌的形体也像一根细棍,但它们不是直的。有的身体弯曲成弧线,我们称它为弧菌,有代表性的弧菌就是霍乱弧菌,它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元凶;如果身体弯曲成一圈儿一圈儿的,像弹簧一样,这样的细菌就叫螺旋菌,常见的螺旋菌是口腔齿垢中的口腔螺旋体。
  假如我们把细菌切成薄片,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它的内部结构。细菌的外层是一层坚韧的保护层,这是细胞壁,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紧贴细胞壁的里面,有一层极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细胞膜,别看它薄,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好比围城四周的岗哨,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出和进.关系着细胞的生死存亡。原来,细菌的细胞膜上设置了许多关卡,只有那些细菌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它才允许放行进入,细菌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可以通过细胞膜排出去,其他物质则禁止通行,这种现象叫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包裹在细胞膜内的是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由一团黏稠的胶状物质组成,它相当于细菌的“生产车间”和“仓库”。细胞质中含有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剂——酶,保证了各种生命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还有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以及贮藏营养的“能源库”——淀粉粒等。细菌的细胞核物质在细胞质内的区域,没有核膜包绕着,与高等生物的细胞核不同,只能叫做核区或原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细菌称为原核生物。核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它负责细菌的传宗接代,生息繁衍。
  各种细菌的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同时,不同细菌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和鞭毛。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疏松的、像果冻样的荚膜,它好比给细菌的身体包上了厚厚的保护层,可以帮助细菌抵御外界化学物质的侵袭。因此,荚膜与一些病原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强,不易被药物杀死。比如肺炎双球菌若失去了荚膜,致病能力就大大减弱。
  ……
序言
我对微观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式”的探索。我一直认为,越是微小的生命,越能揭示生命本身的奥秘。《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两个群体,我相信它们身上蕴含着关于生命起源、演化以及生存策略的深刻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细菌和病毒的起源问题,它们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它们与我们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化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特别是病毒,它们是独立于细胞之外的,它们的存在是否挑战了我们对“生命”的传统定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另外,我对于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变异能力也感到非常着迷。为什么一些细菌能够迅速产生抗药性,而一些病毒又能快速进化,让我们难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能力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存法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它们的世界,理解它们的生存智慧,思考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能性。这种探索,对我而言,是挑战固有认知,拓展思维边界的绝佳机会,也是对生命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次深刻的致敬。
评分我对科学普及类的书籍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我喜欢那种能够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用一种清晰、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的作品。《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它能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打开我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丰富的比喻、形象的插图,甚至是生动的故事,来展现细菌和病毒的生命形态和行为。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探险之旅。比如,它能否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观察的案例,来展示细菌和病毒的微观世界?它能否介绍一些关于这些微小生命的有趣的事实,比如它们是如何繁殖的,它们是如何与其他微生物互动的?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这些微观生物的,他们使用了哪些神奇的工具和技术?这种科学探索的趣味性,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科学的兴趣,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且充满着无限的魅力。
评分我最近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护和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看到新闻里各种疫情的报道,总会让我思考,我们是如何对抗这些看不见的敌人?《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本书,名字就直击了我的痛点,我期望它能成为我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绝佳启蒙。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地介绍一些常见的致病细菌和病毒,比如引起感冒的病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以及更严重的,像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我想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它们的致病机理,以及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与之对抗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解一些基本的疾病预防常识,比如如何正确洗手,如何保持公共卫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才能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我也对疫苗和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战胜疾病的?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是我们普遍存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问题,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毕竟,了解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和身边的人,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公民。
评分作为一个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本书的期待值简直爆棚。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眼睛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而细菌和病毒,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无疑是其中最神秘也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肉眼无法捕捉的生物展现在我眼前。我想了解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是像科幻小说里描绘的那样,是具有某种意识的独立个体,还是我们所理解的,按照物理和化学规律运作的微小结构?我对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也非常好奇,它们是纯粹的破坏者,还是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建设者?比如,我听说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益,那么它们和那些引起疾病的细菌又有什么本质区别?病毒的生存方式更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它们究竟算不算生命?它们是如何侵入并控制宿主细胞的?了解这些,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更可能改变我对生命本身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个看不见的世界的轮廓,并且在我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立体而生动的图景,就像我仰望星空时,虽然看不清每一颗星星的细节,却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深邃一样。
评分作为一个对日常生活细节有着较高关注度的人,我总是在思考,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如何运作的。《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具体地展现细菌和病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们是如何存在于我们的食物链中的?哪些食物容易携带致病菌,我们又该如何安全地处理和烹饪食物?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居住的环境中传播的,比如空气、水、甚至我们的手机屏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我还想了解,并非所有的细菌和病毒都是有害的。比如,一些细菌在我们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那么,如何区分“好”的细菌和“坏的”细菌?又该如何维持体内微生物的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卫生”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表面的清洁,更是对看不见的世界的深刻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