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碧泠 著
图书标签:
  • 爱心培养
  • 亲子教育
  • 儿童教育
  • 品格教育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良好习惯
  • 教育心理学
  • 青少年教育
  • 行为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1373
商品编码:296045705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定价:26.00元

作者:碧泠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321373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同学们读读吧!知恩施爱从你做起吧!学生怎样度过青少年时代,这将决定他们未来人生的品质。学生们抢先阅读,你行动了吗?青少年人手一册,你还在等什么?
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爱心大行动,培养学生如何施爱和爱别人,造就全新三好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阅读提升心境,购书奉献爱心”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角钱关爱行动”。我们承诺从每本书中帮您捐出一角钱用于我国慈善事业。
我奉献,我快乐,真诚邀您共献爱心。《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首印10000册的1000元爱心款已捐至“傅艳工作室贫困儿童专项救助账号”
爱心培养课堂,公益活动纪实,道德规范有价值课外读物,学校必修课,学生必读书,务类院校的教育。

内容提要


对学生的爱心培育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施爱的过程。《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向每个人阐述了我们如何爱别人。所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它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感动,充满温情,充满和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堂课:向英雄学习
雷锋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7岁时雷锋就成了孤儿。
1950年夏,乡保送雷锋免费读书,后加入少先队。小学毕业后在乡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要求参军。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
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严党。
1961年,雷锋担任汽车班班长。从这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做报告。人群中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不少同学十分困惑,询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雷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了“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因为雷锋突出的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专门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时,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头部,当场倒地,昏过去……
1963年3月5日,毛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穿越了时空。
专家点评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说那些曾经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的人和事已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间,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如雷锋。
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的一生里,没有战火硝烟中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所遇到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他所做出的业绩,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因此,雷锋像英雄人物一样让人感到可敬,也像常人一样感到可亲。我们怀念和崇敬这位年轻的士兵,不是因为他有的发明、不朽的著作或辉煌的功勛,而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珍贵的美好存在,体会到一种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吸取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如此,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富裕起来的人们依旧从雷锋那里得到了启示,雷锋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还是让我们永远铭记雷锋这些金子般的话语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力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让我们响应江同志的号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将英雄的行为进行到底。

序言



《童心点亮:面向未来的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指南》 一部深刻洞察儿童内心世界、全面构建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之作。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日益便捷,然而,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高度的,往往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管理自身情绪、理解他人感受的“软实力”。《童心点亮:面向未来的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指南》正是一本致力于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及所有关心儿童成长的人士,系统、科学地引导孩子建立健全人格、培养高阶社会技能的权威参考书。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说教的层面,而是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石,结合大量真实案例与跨文化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极强的“社会情感学习(SEL)”框架。它旨在帮助下一代在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同时,保持内心的韧性和温暖。 --- 第一部分:奠基——理解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脉络 (The Foundation)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关键节点、潜在挑战以及关键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第一章:时代的呼唤——为何SEL是21世纪儿童教育的必修课 探讨了技术进步、社会原子化背景下,传统教育体系在培养“完整的人”方面所面临的缺失。分析了情商、同理心、抗逆力等核心素养与未来职业成功、心理健康之间的直接关联。本章强调,社会情感能力是学习其他一切知识的前提,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元技能”。 第二章:从神经科学到日常互动:儿童情绪的解码器 本章引入前沿的儿童发展神经科学知识,解释大脑如何处理情绪、压力与人际连接。详细阐述了“杏仁核劫持”等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孩子情绪信号(如退缩、爆发、过度依恋)的实用工具。我们不只关注“行为表象”,更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 第三章:依恋理论与安全基地:构建信任的起点 详细回顾并批判性地应用了依恋理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本书强调,稳定、可预测、充满回应的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勇气和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依恋修复练习”,帮助家长修复早期关系中的裂痕。 第四章:自我概念的塑造:从“我能做到”到“我是谁” 区分了“自尊”(Self-Esteem)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差异。重点讲解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在培养儿童面对挫折、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时的决定性作用。本章提供了具体的语言范式和鼓励策略,避免“空洞赞美”对孩子真实成长的阻碍。 --- 第二部分:实践——构建三大核心能力模块 (The Core Modules) 本书将社会情感学习分解为三大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模块,确保学习过程系统而全面。 模块一: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 (Self-Awareness & Regulation) 情绪词汇的丰富: 如何引导孩子超越“开心、难过、生气”的初级词汇,精确描述内心的细微感受,实现情绪的精准定位。 身体的地图: 教授如何通过身体扫描(Body Scan)技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在身体上的物理表现(如胃痛、肩膀僵硬),实现“身心连接”。 暂停按钮与情绪降温: 介绍“五分钟冷静角”的设置、呼吸法的科学运用,以及“替代性行为”的训练,帮助孩子在情绪高峰期学会自我安抚,而非立即反应。 处理“坏”情绪的艺术: 探讨如何接纳愤怒、嫉妒、焦虑等社会不被鼓励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建设性的能量,而不是压抑或爆发。 模块二:同理心与关系构建 (Empathy & Relationship Skills) 换位思考的阶梯: 区分了“情感共鸣”(Feeling with)和“认知理解”(Understanding that)。通过情景剧、角色互换游戏,训练孩子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积极倾听的“隐形翅膀”: 详细讲解了“复述”、“澄清”、“总结”等积极倾听技巧,教授孩子如何真正“听见”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和非语言信号。 冲突的桥梁: 本部分的核心是“非暴力沟通”(NVC)在儿童世界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套针对儿童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简化模型,指导孩子在争执中清晰表达自我,同时尊重他人需求。 边界感的建立与尊重: 讨论了如何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清晰、坚定但有礼貌地设立个人界限,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情感边界。 模块三:负责任的决策与社会参与 (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问题解决的思维链条: 提供一个七步决策模型,指导孩子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清晰定义问题、头脑风暴多种解决方案、评估后果、并最终选择负责任的行动路径。 道德推理的发展: 结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当前道德判断的成熟度,并提供“道德困境故事”作为引导讨论的素材,提升其抽象推理能力。 公民意识的萌芽: 引导孩子将“关爱”延伸到家庭、学校乃至社区,通过实际参与志愿活动、倡导环保等小型项目,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社会影响者意识。 --- 第三部分: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协同策略 (Synergy) 社会情感学习的成功,依赖于一致性的环境支持。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跨环境的持续实践。 第十章:成为孩子的情感教练:家长角色的转变 强调“身教胜于言传”的实践意义。提供“情绪演练日记”和“家庭情感会议”的范例,教授家长如何有效使用“情绪反馈”代替“道德评判”。特别关注父母自身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影响,并提供资源帮助成人进行自我关怀。 第十一章:课堂里的“心”工程:学校环境的SEL整合 为教师提供将SEL融入学科教学的实用策略。例如,如何在历史课中讨论人物的动机(同理心),如何在数学题中讨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决策制定)。介绍“班级契约”的共同制定流程,确保班级文化是支持情感成长的。 第十二章:数字时代的伦理与连接 直面社交媒体、网络欺凌等当代挑战。本章聚焦于培养孩子在虚拟世界中的同理心(“屏幕背后的真实人”),以及如何管理数字焦虑和建立健康的线上/线下社交平衡。提供针对性的网络安全与数字公民责任教育方案。 结语:播撒善良的种子,收获坚韧的灵魂 总结全书的核心理念:爱心、能力与智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具有高度社会情感智能的下一代,是我们为构建一个更具人性、更富同理心的未来所能做的最重要投资。 目标读者: 0-14岁儿童的家长、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教育管理者。 本书的价值承诺: 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是一张通往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蓝图,助力您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既能乘风破浪,又能温暖同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现在很多教育类书籍,要么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要么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专业感”而搞得过于严肃刻板,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装帧,从纸张的触感到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温暖和亲切。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非常强,过渡自然流畅,完全不会让人感觉突兀或者跳跃。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喜欢在碎片时间里阅读的,这本书的每一课篇幅都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主题的深入探讨,又不会因为篇幅过长而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往往会引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甚至有点幽默的小故事作为佐证。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案例,它们本身就像是微缩的剧场,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教育行为在真实生活中的投射与反馈。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家庭相处的美学手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对孩子做什么”,更多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更有同理心的成年人”。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任何教育方法论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爱心教育”这个概念一直持有一种比较理想化、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总觉得培养孩子的善良和同情心,主要靠环境熏陶和反复的口头教育就能实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务实和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爱心”的构成要素,指出真正的爱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标签,而是一系列需要后天习得和实践的社交技能。作者非常擅长用“拆解”的方式来处理宏大的主题,比如她把“同理心”细化到了“倾听的技巧”、“情绪的命名”、“界限的尊重”等具体操作层面。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这个自认为还算开明的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在说“你要理解别人”,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系统地教授“理解”这个动作本身。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让我明白了,培养爱心不是靠一两次感人的教育短片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像学习任何技能一样,经过刻意的练习和不断的反馈修正。它让我从一个“期待奇迹发生”的家长,变成了一个“耐心耕耘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强烈的“反教条主义”倾向。市面上很多教育书籍都太热衷于树立某种“完美父母”的标杆,然后用高标准去衡量和审判读者,读完后往往只剩下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坦诚地接纳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父母自身的局限性和孩子偶尔表现出的“不那么可爱”的一面。作者仿佛在对读者说:“没关系,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犯错是常态。”这种包容性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规则与爱”的平衡探讨,提供了非常成熟的视角。它既不纵容孩子为所欲为,也不会因为规则的建立而牺牲掉亲子间的温情互动。我特别记住了其中关于“后果承担”的几条建议,这些建议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侧重于让孩子体验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自然联系。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让我在处理冲突时,减少了愤怒和挫败感,更多地转向了建设性的沟通,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松弛。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都是陈词滥调,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感觉只是把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用更华丽的辞藻包装了一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更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睿智和蔼的阿姨在跟你促膝长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复杂的情感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耐心。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嫉妒”这个负面情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提出的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情境模拟”,特别贴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让家长束手无策的那些瞬间。我记得有一节是关于“分享的艺术”,它不是空泛地要求孩子大度,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不愿分享背后的安全感缺失,并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案。读完之后,我立刻尝试着在孩子为玩具而争执时运用了其中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那份惊喜感,至今都难以言喻。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看见”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它更像是一本心灵成长的地图,指引着父母和孩子一同前行,去探索情感的未知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喜的特质是它的跨文化视野和包容性。它不像一些本土化的育儿书籍那样,受限于固有的传统观念或地域文化,而是展现出一种开阔的全球视野。作者在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巧妙地引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让我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更辩证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探讨的“利他主义”的部分,它并没有将爱心局限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小圈子里,而是引导孩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区乃至世界。书中介绍的那些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小活动建议,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这个过去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更宏大的社会联结感。这本书的文字是充满智慧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植入的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哲学,它鼓励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丰盈与精神世界的拓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件事的理解,从一个技术性的操作,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