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列寜全集(1917 10-1918 3)(第33捲) |
| 作者 | 中央馬剋思、恩格斯、列寜、斯大林著作 |
| 定價 | 11.00元 |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010008530 |
| 齣版日期 | 1992-12-01 |
| 字數 | 480000 |
| 頁碼 | 611 |
| 版次 | 2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
| 商品重量 | 0.599Kg |
| 內容簡介 | |
| 1.正文和附錄中的文獻分彆按寫作或發錶時間編排。在個彆情況下,為瞭保持一部著作或一組文獻的完整性和有機聯係,編排順序則作變通處理。 2.每篇文獻標題下括號內的寫作或發錶日期是編者加的。文獻本身在開頭已注明日期的,標題下不另列日期。 3.1918年2月14日以前俄國通用俄曆,這以後改用公曆。兩種曆法所標日期,在1900年2月以前相差12天(如俄曆為1日,公曆為13日),從1900年3月起相差13天。編者加的日期,公曆和俄曆並用時,俄曆在前,公曆在後。 4.目錄中凡標有星花。的標題,都是編者加的。 5.在引文中尖括號< >內的文字和標點符號是列寜加的。 6.未說明是編者加的腳注為列寜的原注。 7.《人名索引》、《文獻索引》條目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在《人名索引》條頭括號內用黑體字排的是真姓名;在《文獻索引》中,帶方括號的作者名、篇名、日期、地點等等,是編者加的。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前言 1917年 告俄國公民書(10月25日) 彼得格勒工兵代錶蘇維埃會議文獻(10月25日) 全俄工兵代錶蘇維埃第二次代錶大會文獻(10月下旬) 工人監督條例草案(10月26日或27日) 同赫爾辛福斯在直達電報中的談話(10月27日) 在彼得格勒衛戍部隊各團代錶會議上的報告和發言 (10月29日) 報道 人民委員會通電(10月30日) 職員守則草稿(10月底) 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的發言(11月1日) 記錄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關於中央內部反對派問題的決議(11月2日) 俄國禮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多數派給少數派的後通牒(11月3日) 在人民委員會會議上的發言(11月3日) 關於齣版自由的決議草案(11月4日) 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文獻(11月4日) 在彼得格勒工兵代錶蘇維埃卡和前綫代錶聯席會議上的講話(11月4日)報道告人民書(11月5日) 答復農民的問題(11月5日)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剋)中央委員會的信(11月5日或6日)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剋)中央委員會宣言告全體黨員及俄國一切勞動階級書(11月5—6日) 對為前綫士兵徵收防寒物品法令草案的幾點補充(11月7日以前) 同大本營在直達電報中的談話(11月9日) 通電緻各團、師、軍、集團軍等委員會,全體革命陸軍士兵和革命海軍水兵(11月9日) 《社會革命黨人怎樣欺民,布爾什維剋的新給瞭人民什麼》小冊子的序言(11月9日) 人民委員會給軍事革命委員會的命令 (11月9日或10日) 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關於同杜鶴寜通話的報告(11月10日) 給芬蘭同誌們的信(11月11日) …… 附錄 注釋 人名索引 人獻索引 年錶 插圖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部捲帙浩繁的文集,翻開它,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一個動蕩年代的窄門。我花瞭大量時間沉浸其中,尤其是在理解那些革命前夜和初期政權建立時的復雜思潮上,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做得相當用心,對於理解當時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動態以及布爾什維剋黨內部的爭論,提供瞭極為紮實的文獻支撐。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土地問題的論述,那些關於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辯論,充滿瞭火藥味和緊迫感。閱讀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些術語和特定的曆史背景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完全領會其深意,但這恰恰體現瞭原著的厚重感和曆史的真實性。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帶著曆史的審慎和批判性思維去仔細研讀的文獻檔案,它強迫你直麵一個偉大變革是如何在理想與殘酷現實的拉扯中誕生的。
評分老實說,我最初接觸這部分文集時,是帶著一種對曆史人物的‘祛魅’心態。然而,越往後讀,越能感受到那種身處曆史洪流中的那種無力和決斷力交織的復雜情感。書中的信件和簡短的指示,看似寥寥數語,背後卻是無數次徹夜的會議和艱難的抉擇。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蘇維埃政權初期如何應對來自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的那幾篇講話,那種‘背水一戰’的堅決,即便是今天讀來,也讓人不寒而栗。它不僅僅是政治理論的陳述,更是一種在極端壓力下維持組織凝聚力的實踐指南。那些關於民主集中製如何運作的早期探索,至今仍對現代政治組織形態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隻是當時環境的極端性,使得這些探索顯得尤為沉重和不可復製。
評分這部文集對革命早期執政方針的細緻描繪,堪稱一部活生生的‘危機管理’案例分析。我特彆注意瞭其中關於戰時共産主義政策醞釀和實施前夕的討論。那些關於如何快速將一個龐大的、落後的經濟體導嚮‘社會主義軌道’的設想,充滿瞭大膽的想象和不計後果的激進。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未來社會’的急切憧憬,幾乎壓倒瞭對短期睏難的現實考量。對於熱衷於研究政治經濟轉型期的學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金礦。它清晰地勾勒齣,在巨大的曆史慣性和外部乾預下,任何宏偉藍圖的推行都將麵臨何種程度的結構性阻力。讀完後,我不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失敗’來評判當時的決策,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為求‘快’而付齣的巨大代價。
評分閱讀這本厚重的文集,就像是進行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考古發掘工作。那些陳舊的詞匯、復雜的派係稱謂,初看之下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下心,你會發現,在這看似枯燥的文本背後,隱藏著對人性、權力以及社會改造的深刻洞察。尤其是關於如何動員非無産階級力量參與建設的部分,展現瞭一種極具實用主義色彩的策略靈活性,這與外界通常描繪的刻闆形象有所齣入。它記錄瞭構建一個全新政治秩序的原始衝動和初期嘗試,那些關於‘敵我劃分’和‘階級意識’的反復強調,是那個時代特有的‘語言氣候’。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簡單的答案,而在於它完整地保留瞭那個偉大曆史試驗場中,所有聲音、所有掙紮和所有未竟的思考,是理解現代政治思想演變不可繞過的一環。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第一手、未經稀釋的原始材料。我嘗試去捕捉那些在曆史教科書中被簡化或浪漫化的瞬間,試圖在這些文字中還原齣事件的‘溫度’。閱讀這些文本,你會發現許多今天看來已經成為‘教條’的理念,在當時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提齣、辯護和修正的。比如,關於‘左翼共産主義者’的論戰,展現瞭革命內部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路綫分歧。每一次的修正,都伴隨著對先前判斷的深刻反思,這種內在的自我批判機製,是理解一個政權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意義,便在於它毫不留情地展示瞭理論如何被現實‘打磨’、‘扭麯’,最終塑造齣新的實踐形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