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合众科学译丛:梦的思维
:28.00元
售价:21.0元,便宜7.0元,折扣75
作者: 安德烈洛克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39700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梦,可是对于自己的梦境依然所知甚少。本书**次将**研究成果整理到一起,回顾了这一领域短暂却引人瞩目的历史,记录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梦境。书中提出困扰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记住梦境的一部分为什么梦境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梦境究竟能否启发创造性思维并用来解决问题?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梦境的解析是否正确神经学家对于梦境中阶梯、隧道和公众前又有什么说法?
目 录
前 言 001
**章 洛克茨的大腿郎、脑电图描记器和香蕉奶油派 001
第二章 反弗洛伊德 019
第三章 本性的实验 046
第四章 针鼹课程 066
第五章 再闯迷宫 081
第六章 夜间疗法 106
第七章 **媒体顾问 129
第八章 创造性混乱 143
第九章 变化的状态 158
第十章 意识与 182
篇 末 197
安德烈洛克:美国记者,曾获美国国家杂志奖、杰出记者编辑奖、职业记者联盟奖以及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奖等。现居纽约哈得逊。安德烈洛克指出,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梦境当作一种治疗方法来应用:人的大脑每晚都会处理掉大部分情感包袱,从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明天。
这本书的篇幅适中,但内容却非常扎实,涵盖了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时,善于运用类比和举例,即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例如,在解释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时,作者将它比作“大脑在夜间的‘维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大脑会进行大量的“数据整理”和“系统优化”。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对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大脑的运作机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合众科学译丛:梦的思维》的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像是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线条,中间是几个醒目的银色大字,透露着一种神秘而又严谨的气息。我一直对梦境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睡眠中的随机画面,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科学原理。翻开书的第一感觉是它并没有预设读者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语言虽然不乏专业术语,但作者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将梦境比作一个“潜意识的实验室”,在那里,我们的大脑可以自由地进行各种实验和整合,处理白天的信息,甚至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忽略的问题。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梦境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感到惊叹。很多伟大的发明和艺术作品,都据说源于梦境的启示。作者列举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与梦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梦境并非仅仅是“无意义的杂乱”,它可能是一个孕育灵感的宝库。书中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捕捉和利用梦境中的灵感,这对于那些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梦境,或许里面隐藏着一些我未曾意识到的宝藏。
评分本书的译文质量非常高,读起来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合众科学译丛的这个品牌我一直很信赖,他们的图书选材都非常有眼光,而且翻译也很专业。这本书在翻译上同样保持了高质量的水准,能够忠实地传达作者的原意,同时又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我对书中关于“睡眠瘫痪”(俗称“鬼压床”)的解释尤为感兴趣,以往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书中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其产生的生理机制,这让我对这种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消除了我的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意识”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我们清醒的头脑中,而是在梦境中,意识的表现形式似乎更加丰富和多元。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阐述了梦境在人类认知、情绪调节、记忆巩固乃至创造力激发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对关于“噩梦”的部分印象深刻,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是可能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未被解决的恐惧或焦虑,而正是通过梦境,大脑试图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这种将看似“非理性”的梦境与“理性”的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但又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那样令人望而却步。作者在引出每一个理论时,都会先铺垫一些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或者一些著名的梦境研究案例,这使得我能够更快地进入到阅读状态。我尤其被一些关于“清醒梦”的研究吸引,它竟然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的,而且在清醒梦中,人们甚至可以主动地去探索和改变梦境的内容,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作者却用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这并非遥不可及。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大脑和意识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还有太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读到关于梦境和记忆的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梦境在记忆的巩固和提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将白天的信息简单地储存起来,更是一种主动的“重组”和“加工”过程。书中举了很多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案例,他们的梦境往往被可怕的回忆所占据,而这种持续的噩梦,反过来又会加剧他们的心理痛苦。这让我对梦境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它既可以是我们疗愈的窗口,也可能成为我们痛苦的囚笼。作者对于如何理解和应对负面梦境也提供了一些思路,虽然这些并非直接的“解决方法”,但它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问题根源的视角。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梦境,那些曾经觉得莫名其妙、难以解释的片段,在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似乎一下子有了线索。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梦境的解读进行了对比,也让我意识到,梦境的意义可能并不仅仅是普适的,它也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给出“梦境一定意味着什么”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梦境的工具和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理解自己独特的梦境语言。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而不是一位板着面孔的老师。
评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它通过梦境这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去理解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察觉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需求。作者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梦境,将其视为一种了解自我、探索潜意识的宝贵机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认知,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传递的科学知识,更在于它所激发的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自我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有吸引力,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作者在探讨梦境的科学本质的同时,也触及了人类存在、自我认知等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我喜欢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一些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线索,这让我感觉阅读过程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冒险。它让我意识到,梦境不仅仅是关于大脑的活动,更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的体验,关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