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附DVD光盘一张
定价:29元
作者:元丰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64408305
字数: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多年来在崇尚武德,独善自身的主导思想下,把太极拳当成事业来做,经过长时间对武功的磨合,感触到了很多的东西,带着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到先贤的经典论著中去寻求答案,从中汲取精华品嚼哲理,在遗留的文字间感悟心声、聆听教诲,再将感悟融合到现实中进行体认查证,静心潜悟汪授杨氏太极拳内中的玄妙,并结合平时引发出的诸多心灵感触与好友交流分享,致使许多问题在基点上达成了共识,把这部分内容随笔记述小有成文,这些文稿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体内容。这次整理编著中又经揣摩再三,详加推敲使其逻辑缜密,文理通畅,易于理解,完弘扬共享之心愿。书中的文字并非专为出书而著,完全是自身修炼对太极拳艺术有感而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元丰,李贵臣,字元丰,男。汉族。1948年生于北京。文化程度大学,高级技师。n
幼时酷爱文化艺术及体育运动。1967年,经邻居介绍到八卦掌第三代传人“大马猴”崔玉贵的家里,跟其大弟子王增禄和关门弟子范有生学习程氏八卦掌。1969年拜在范有生名下,主要学习八卦掌,形意五行、小架太极及单手趟子等传统武术。n
1990年又随汪永泉弟子孙德明学习太极拳,并于1997年被收为首批弟子,同期拜师的还有杨瑞、马京钢。先后从孙师学习了杨氏小架(杨少侯所传)、杨氏中架(杨健侯所传)、杨氏大架(杨澄甫所传)、太极剑、太极刀等多种功法。n
2006年受孙德明委派参加了“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并在研究会成立后担任了首届的副会长,负责太极拳理论研究工作。n
多年来崇尚武德,独善自身,在门里广为接触,虚心领教,潜心研习汪传杨氏太极拳内功的玄妙,以武为研讨切入点。广泛结交武术界内外的朋友,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发展传统武术的中坚力量。退休后。以太极拳为主体传播武术养生与技击的功理,专门从事太极拳文化交流与研修事务。
文摘
也有堪称“理论大师”的老师,理论背得滚瓜烂熟道来滔滔如流。然自身所练与太极拳理大相径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将系统的太极拳理论搞得支离破碎,使追随的徒弟不能悟解其理,弄得一团雾水,茫茫然而不解言之所及,导致从学者不知所措,终不能与太极拳艺结缘。
另外,有一种老师虽具备的水平,但武德不高,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整天论及他人之非,视旁人均不如己,闭门授徒传管中之技。要知道:武德不高的人是不会有高深功夫的,因为武德与功夫是成正比的,所以德行不高的师父教出的徒弟肯定缩水。结论:择师不可不重视武德,武德高尚的师父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徒弟。
挽救太极拳教师队伍的关键是整合。这项工作既艰巨又复杂。到处可见随意教拳的人,只要有人教,肯定会有人学。这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只能力口速太极拳文化的流失,面对这种情况实在无奈。同时,也应看到功夫达到层次后修养随之增高,自然也会变得讳莫如深。不遇同道知音不会轻易谈论涉及功夫的话题,避免无知之人在茶余饭后作为笑柄无稽之谈。所以,历代明师大多苦于寻觅不到可造就之材,宁可技艺随逝而去也绝不乱传于人。遵守武门尚德之规,无可厚非。但对于求学之人,则应呼吁切勿盲目草率行事,投师学艺要潜心观察,寻觅一位好师父是当务之首。好的师父会时时处处指出你的毛病,促使你改掉不良的习惯,培育良好的道德习尚,传授精湛拳艺,初萌的师父是能正确指导你步入太极拳艺术神秘之门的人。
(三)承师授徒慎须辩证
学拳之始,忌讳同时求教于几位师父,因为每位师父的人手肯定不同,不在同一个基点,就会在徒弟面前形成多条路,相互干扰造成终哪条路也走不通。
……
序言
我对这本《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的期待,绝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内劲”二字,而是源于对杨氏太极拳更高层次追求的向往。我始终认为,太极拳的魅力,不在于花哨的招式,而在于那股由内而外散发的“劲”。汪永泉老师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的太极爱好者来说,早已是德高望重、功力深厚的代名词。因此,当得知他将分享他对“内劲核心”的感悟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入必读之列。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不会是简单的动作分解,而是更侧重于对内劲的理解与体悟。我会仔细品读每一段“感悟”,去体会汪老师是如何一步步接近“内劲”的本质,他的练习心得,他的突破之道,都将是我学习路上的宝贵指引。我猜想,他可能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那些抽象的练功体会,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而DVD光盘的加入,更是让我感到惊喜。我深信,太极拳的学习,离不开视觉的学习。我迫切地希望通过光盘,看到汪老师亲身示范,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动作,那些浑然天成的身体律动,以及他在推手时那种“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的精妙应对。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良机,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把握太极拳的精髓。
评分这本《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是它的名字就足以点燃我学习太极的热情。我一直对杨氏太极拳的精髓——那股“内劲”——充满好奇,而汪永泉老师的名字,在我心中更是与深厚功底和精妙技艺划上了等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内劲之门的锁。我设想,在翻阅过程中,那些关于“感悟”的篇章,定然充满了汪老师多年习练的体会,不仅仅是动作的描述,更是一种心法的传递。那些看似简单的招式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松沉、蓄势、发劲?是怎样的呼吸配合,怎样的意念引导?我猜想,书中的文字会如同涓涓细流,滋养我对太极的理解,让我不再拘泥于外在的形,而能触及内在的神。而且,附带的DVD光盘,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我常常觉得,文字的描述终究有些局限,而影像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动作的细节、身体的姿态,甚至是那种内在的律动。我希望通过光盘,能够看到汪老师亲身示范,那流畅而富有弹性的身法,那看似轻柔却力量无穷的推手,甚至是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小调整,都能在我眼前清晰呈现。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仿佛身临其境地接受大师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在我眼中,早已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武学传承的邀请函。我之所以对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源于我一直以来对杨氏太极拳“内劲”的孜孜以求,以及对汪永泉老师在太极界声名远播的敬仰。我预想,书中所述的“感悟”,定然是汪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身心体悟的结晶,而非照搬书本的理论。我期待,他能够用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内劲”的奥秘,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小到大,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动作中保持那股根基。我甚至会仔细揣摩,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否都蕴含着练功的玄机,是否能够触及我内在的练功瓶颈,并为我指明方向。而随书附赠的DVD光盘,更是让我看到了实践的希望。我深知,太极拳的学习,是“意”与“形”的结合,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我渴望通过光盘,看到汪老师那炉火纯青的技艺,感受他身法的圆活,体会他发劲的沉猛,观察他与对手过招时的那种“沾粘连随,四两拨千斤”的精妙。这对我而言,将是极其宝贵的视觉教材,让我能够在反复观看中,加深对太极内劲的理解与领悟。
评分这本《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杨氏太极拳深邃的内功世界。我对“内劲”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有些肤浅,总觉得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却又渴望能够真正掌握。而汪永泉老师的名字,在我太极拳的认知里,早已是功力的象征,是杨氏太极传承的代表。因此,我怀揣着无比的期待,想要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他所领悟到的“内劲核心”。我设想着,书中那些“感悟”的篇章,定然饱含着汪老师多年练功的精华,他会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练习方法?他是否会分享一些独到的练习技巧,帮助我们突破瓶颈?我甚至猜测,他会用他独特的语言,描绘出内劲在身体中的流动,那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微妙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意念引导,让内劲贯穿全身,做到“节节贯穿”。附带的DVD光盘,更是如虎添翼。我深知,太极拳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模仿和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光盘,看到汪老师的动作演示,观察他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感受他发力的瞬间,体会他推手时的那种“懂劲”。这对我来说,将是极具启发性的学习过程,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就在我眼前,手把手地教导我。
评分还未曾真正翻开书页,这本《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就已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学习蓝图。我对“内劲”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模糊的层面,知道它很重要,却难以捉摸其具体形态和运用。而“感悟”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是一种带有个人印记的体悟,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期待着,汪永泉老师的文字能够打破我认知的壁垒,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语言,解析杨氏太极拳内劲的生成、转化与运用。或许,书中会有对一些经典招式的精辟讲解,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动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劲运行轨迹。我更期盼的是,汪老师能够分享他在漫长练功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体会到内劲的,那些曾经的困惑、那些突破性的领悟,都将成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宝贵财富。附带的DVD光盘,则是我眼中最令人期待的部分。我深知,太极拳的学习,离不开“看”和“练”相结合。文字描述可以辅助理解,但视觉的直观性是不可替代的。我设想着,通过光盘,我能看到汪老师扎实的桩功,看到他浑圆而富有弹性的身法,看到他与对手推手时,那种不丢不顶、化打兼备的微妙变化。这种亲临指导般的体验,对我而言,将是无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