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 唐獎故宮文物選粹特展》
作者:何炎泉等 文字撰述; 劉芳如 主編
ISBN13:9789575627713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版次:初版
規格:30cm*21cm*2cm (高/寬/厚)
出版日:2016/09/01
中國圖書分類:中國古物志
內容簡介
華夏文化根基於敬畏天地、師法自然,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深刻描繪出一切源起天地而來,衍生個體之宇宙觀,所謂天、地、人和諧共存之圓滿境界,不管儒家思想、周易及中庸哲學之道等,皆源自於對宇宙天地的觀察,逐步延伸拓展成為華夏文化信仰準據,交織出獨特傲人的華夏藝術。
唐獎成立於2012年12月,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等四大領域,不分種族與國籍,遴選出對世界具創新性與影響力之貢獻者,結合唐獎永續發展的主題,本院特別策劃「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粹特展」,共同攜手合作以彰顯華夏藝術博大精深的內涵,展現華夏民族所累積長遠人類與環境共存的智慧,並展望未來人與環境永續和諧共榮的真諦。
本圖錄依展覽主題規劃,以「自然的啟示」、「實景的描繪」、「以季節為題材」、「想像的世界」、「人與自然」等五個單元,精選本院器物、書畫及文獻類等具代表性典藏,從觀察環境、模仿、互動,到影響自我、個體、族群等之間互動臨摹學習的生活智慧,以中華藝術的創作、工藝技術的發揚,到人與自然相生相習的具體例證,通過展覽主題物件的串連,勾勒出華夏文化獨有的自然觀,並以本院豐碩引人入勝的文化資產,引領東方文化潮流,進而悟澈人類與自然平衡間永續的發展之道,再次體現當代華夏文化的重要地位。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传递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品质。封面那张精选的文物图片,色彩的饱和度和纹理的细腻程度,即使不翻阅内页,也足以让人感受到策展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体选择既兼顾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每一幅图文的展示都像是在博物馆里精心布置的一个展柜,有呼吸感,不拥挤。对于经常阅读艺术史类书籍的人来说,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是十分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信息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帧上的考究,无疑为后续阅读体验奠定了极高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深度。
评分这本书在文化解读层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没有停留在对器物美学的简单赞颂,而是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核心,并深入挖掘了艺术媒介如何作为载体来承载和表达这种宇宙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写意”与“写实”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山水画的技法演变,更是将其置于中国士人阶层对自然敬畏和师法自然的终极追求中去解读。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挖掘,让原本可能被视为“装饰”的艺术品,瞬间获得了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厚重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古代审美哲学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学术报告,而是更像一位资深导览员,带着你一步步走进一个宏大的主题。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认知走向,从宏观的哲学思辨过渡到具体的器物分析,衔接得天衣缝合。特别是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观”的演变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很容易把握住核心的学术观点,避免了陷入术语的迷宫。我感觉作者在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方面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探究需求,也能让对中国传统艺术有初步兴趣的读者感到亲切和启发。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信息吸收效率。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学术贡献上显得尤为突出,它并非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的重复梳理,而是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和研究框架。例如,在对比不同时期对同一自然母题(如“松”、“竹”、“石”)的处理手法时,作者引入了跨学科的比较视角,这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也更具前瞻性。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那种严谨的考据精神所折服,许多看似细枝末节的细节,都被追溯到了源头,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构建可靠学术成果的基石。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眼福的享受,更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智慧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对话的学术旅程。
评分作为一本侧重于特定主题的展览图录或选集,我非常关注它对图像资料的呈现质量。毋庸置疑,印刷出来的文物照片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很多以往在小尺寸图片中难以辨识的细节,如青铜器上的锈蚀肌理、瓷器釉面的微观变化,都在大开本中得到了完美的重现。这种高保真的视觉呈现,对于研究者来说价值巨大,它几乎模拟了在实物前近距离观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图片旁配有的详尽的器物著录信息和背景介绍,清晰地标注了尺寸、材质、时代背景,这些“硬核”数据与精美图片紧密结合,使得每一件展品都拥有了完整的“身份档案”,这对于深入分析艺术语言背后的时代精神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