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治国良臣系列:励精图治 王安石
定价:43.80元
作者:姜正成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542375
字数: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安石是一位锐意创新、思想超前的人物。尽管他有失误,这失误也是的,其教训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励精图治:王安石/治国良臣系列》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特立独行的风采和矫世变俗的气魄,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目录
章 大鹏未起
据王安石自己说, “某生十二年而学”,这句话不是说他十二岁开始读书,而是说他从此时开始真正地汲取知识。王安石读书博杂,才高志大,也有点恃才傲物7,瞧不起那些整天只会吟诗作对、寻章摘句的文人骚客。他读书,一是为修身养德,二是为治国平天下。
天才少年
神童仲永
志存高远
父亲辞世
第二章 欲展宏图
王安石入仕后个职务是淮南签判,治所在扬州。宋代选派京官充任各州、府的助手,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其实,不过是做些文件的收发管理工作,很清闲
王安石是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的,但是又不熊改变什么,只能安心等待机会。于是,王安石除了处理一些日常公务,把他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当然他不是死读书,而是耍从中领悟治国之道,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进士及第
初涉仕途
尝试变革
屡求外任
知音难觅
第二章 振翅翱翔
宋神宗一听王安石到京了,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面谈。这一的君臣会,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序幕缓缓拉开。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王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贤臣,为了同一个目标坐在一起,问答同时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王安石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书生了,面对宋神宗的询问王安石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言辞恳切的
人生失意无南北
神宗亲政
千古革新
“三不足”论
第四章 一波三折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在曹太后和岐王赵颢的支持下,对新法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守旧派反对改革,首先制造谣言,阻挠王安石上台参与大政,王安石以身许国,义无反顾,面对流言,毫不畏缩
可是,由于北宋社会的复杂性,变法实施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变法之路举步维艰。
时世维艰
……
第五章 壮志未酬
第六章 晚年生活
第七章 大家风范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介绍
文摘
《励精图治:王安石/治国良臣系列》:
庆历二年(1042年)初,王安石同众举子入了春闱。当时的科举考试,通过诗赋选拔人才,而王安石素来认为诗赋多是拿来抒情和玩赏的,对治国安邦并无太大帮助。他并不太赞同国家用诗赋来选才。他在试院中的五绝之一中写道:“少年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才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如此关系重大的时刻,王安石还能够坚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流于媚俗,其个性可见一斑。
王安石顺利通过礼部的三场考试,后一关是殿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这次殿试共取进士839人,是北宋一朝的一科考试,因为本次科举涌现了大批在此后的北宋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令人惊奇的是本次科举甲科进士前四名中,后来有三人做过宋朝的宰相,这在此前历代都是闻所未闻的奇事。这三个人分别是王珪、韩绛和王安石,而他们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从第二至第四排序下来,不能不让世人惊叹世事的巧合。
本来,王安石的考卷被礼部评为。但时,当仁宗皇帝阅读王安石的考卷时,看到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心中不喜,说:“这句话犯了忌讳,不能把这个人定为魁首。”再看王珪的卷子,觉得可以,但一查王珪乃是有官职在身,按规定不能做状元。再看韩绛,觉得也可以,但又是一个有官在身的,直到看到杨真的卷子,才终定下杨宾为本科状元。仁宗直接把王安石和杨宾的位置换了一下。这样,本应是状元的王安石连三甲也没有进。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乃是周公对成王说的话,意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有长辈教育晚辈的意思。当时仁宗已经30多岁,王安石才22岁,借用周公的话难免有些不妥。不过王安石对失去状元这一头衔并没有太在意,终其一生,都不曾用这件事来炫耀自己。他的人品也可见一斑了。
进士及第后,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暂的停留,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同科友人谈古论今,过得好不惬意。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的任命状下来了,王安石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淮南签判。接到任命后,王安石很快打点好行装,匆匆踏上赴任的旅途,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历程。
在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宋朝官制的一些情况。宋沿唐制,官名官品不变,但内容有所不同。
在中央,中书门下主管行政,一把手就是宰相,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简称“执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一把手称“枢密使”,副手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两府合称“中枢”。理论上,枢密院与中书平级,都算人。但实际上,很多人把当宰相作为自己为官的高目标。
中央另设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主管财政,一把手称“三司使”,职位仅次于宰相,又称“计相”,副手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两府三司互不相干,由皇帝直接领导。这是当时中央机构的大致格局,后来神宗自己改过一次,史称元丰改制。
在地方,行路、州、县三级建制。仁宗时全国设十五路,一路相当于现在一省。王安石当时所在的淮南东路就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领导是节度使和观察使,但这两个官职在宋朝基本上是个名义,并不常设。
……
序言
这是一部能让人“静下来”的好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沉下心来系统阅读如此有深度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章节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如同高手下棋,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绝无冗余之处。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历久弥新的“为政之道”,那些关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的思考,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错综复杂的史料,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只描绘帝王将相的“大历史”叙事感到乏味,这本书则专注于那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幕后功臣,这种视角转换非常新鲜。作者对于人物性格中那些微妙的、不为人知的挣扎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紧张气氛和无形的压力。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抉择的“微观故事”。我读得过程中,经常会代入角色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种境地,又会如何应对?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历史著作无法给予的体验。看完之后,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用心之作,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实属难得。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容上,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治理”二字的探讨,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制度设计、人事安排的细节之中,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公共管理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史料和论据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权衡与取舍。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严肃的历史题材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会读得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静内省,高潮迭起,让人根本停不下来。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称赞,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友好度,文字像一泓清泉流过心田,洗涤了许多平日里被碎片信息污染的认知。尤其是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角度,角度刁钻却又合乎情理,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拍案叫绝,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某些历史定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让你思考“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天哪,最近读的这本历史传记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人物侧写结合在一起,仿佛带我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别欣赏它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没有一味地去美化或丑化历史人物,而是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政治生态、社会思潮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书中对关键决策背后复杂考量的分析,逻辑严密,令人信服。这哪里是简单的传记,分明是一部结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分析的深度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并且追求思想深度阅读的同仁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