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一体化教程
定价:49.00元
作者:王文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640861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一体化教程》由13个项目构成,分别是: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阻、电容;点亮发光二极管;会变亮的发光管;闪烁双灯;电子音乐盒;叮咚门铃;电子生日蜡烛;声光双控节能灯;串联稳压电源;甲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流水灯;四路数显抢答器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非常严格的内部技术培训,对教材的要求极高,需要逻辑严密且错误率极低。在使用这本书进行自我复习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印刷错误或者概念上的瑕疵,这在厚重的技术书籍中是非常难得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接受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检验,让人感到踏实。书中穿插的一些“工程师笔记”或“陷阱提醒”的小栏目,更是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小小的提示往往是那些在实际调试中才能遇到的“坑”,提前知道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比如,关于阻抗匹配的章节,作者不仅仅给出了理想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还特别指出在非理想情况下,实际元件的寄生参数会如何影响最终效果,并给出了修正的经验法则。这种将理论知识“软着陆”到真实世界的能力,是衡量一本教材是否真正实用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
评分我是一个更偏向于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的人,所以对教材中配套的实验指导和例题的实用性非常看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处理,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习题设计不是那种简单的套用公式,而是结合了实际工程问题的简化模型,需要读者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才能解决。特别是那些需要编程或仿真辅助完成的综合性大题,它们的描述详尽,目标明确,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打开EDA软件动手操作的欲望。而且,书中的图示质量极高,不仅仅是电路原理图,还有很多波形图、时序图,标注清晰到每一个细节节点,让人不需要额外的资料就能理解其背后的物理过程。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衔接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全天候待命的、经验极其丰富的技术导师,随时准备指导我的学习和实践。
评分说实话,我对理工科教材的“纸老虎”现象深恶痛绝,很多书印制精美,内容却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充斥着过时的器件参数和落后的设计思路。但这本教材在内容更新上明显下了大功夫。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现代嵌入式系统接口的部分,可以看到它涵盖了当前业界主流的一些通信协议和最新的设计规范,这一点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很难得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一味追求“新”,而是非常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讲解完经典的晶体管工作原理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当前先进半导体工艺对这些原理的影响,这种“溯本求源又与时俱进”的叙事方式,让知识的体系非常完整和健壮。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不仅要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为什么是这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培养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而是一个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特色,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我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了,毕竟在众多的电子技术书籍中,能做到这么有辨识度的还真不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基础理论讲解上的深度,毕竟很多教材在概念的引入上总是流于表面,让人在深入学习时总感觉缺少一个坚实的基石。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看起来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很自然,不像有些书那样东拉西扯,让人抓不住重点。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核心电路原理的剖析,那种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作者就是坐在你旁边,耐心地为你梳理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详尽的引导至关重要,它能有效避免那种“看了等于没看”的尴尬境地。此外,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图表清晰明了,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了。总而言之,从外观到内在的初步印象,这本书都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期待感。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为准备一个关于信号处理的进阶项目做知识储备,市场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教材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直到我翻阅了这本教材的其中几个章节,我才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对味儿”的资料。它对特定模块的讲解,比如滤波器设计那一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微型论文了。它没有止步于给出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性能权衡,这一点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来说价值连城。我特别喜欢它在推导过程中引入的类比和比喻,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瞬间变得具象化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举个例子,在解释某一个反馈机制时,作者使用的那个生活化的场景描述,让我原本困惑了好几天的概念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非常用心,每一章后面都有推荐的深度阅读材料,这为想要进一步钻研的读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不是让大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迷失。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精心规划,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科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