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 978753347233

满58包邮 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 9787533472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必震 吴巍巍 著
图书标签:
  • 闽台关系
  • 基督宗教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包邮
  • 新视野
  • 978753347233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2337
商品编码:296582539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

定价:52.00元

作者:谢必震 吴巍巍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334723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督教与闽台区域社会近代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CZJ007)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闽台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9@ZH015)

1.为适应海峡两岸双向交流关系发展及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问题研究。

2.通过这一批具有新资料、新角度、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面世,增进闽台两地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

3.针对闽台经济文化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两地产业合作未来的前瞻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内容提要


本书对明末以来的闽台两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开教传播发展演进的历史及两地交流互动合作的关系发展史进行全面勾勒及梳理,完整呈现闽台基督宗教关系发展的脉络。

目录


前 言

章 闽台区域文化与闽台关系背景概介

节 闽台区域文化、闽台关系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 闽台关系的多元内涵与闽台区域文化特征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闽台多明我会关系

节 多明我会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晚明时期的闽台多明我会关系

第三节 清中前期闽台多明我会的历史发展及其关系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闽台基督宗教关系

节 晚清时期基督宗教在闽台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闽台天主教关系

第三节 晚清时期的闽台基督新教关系

第四节 晚清闽台教案关系

第四章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闽台基督宗教关系

节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宗教政策

第二节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闽台基督宗教发展轨迹之比较

第三节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闽台天主教关系

第四节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闽台基督新教关系

第五章 战后以来的闽台基督宗教关系

节 战后以来闽台两地基督宗教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战后至今的闽台基督宗教关系

结 语

附录一 闽台基督宗教关系大事记

附录二 闽台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史中的闽南文化脉络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主编谢必震,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闽台关系史的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编纂资料汇编2部(百余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著述有:《中国与琉球》《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闽台海上交通研究》《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台湾历史与文化》《台湾文献汇刊》(主编之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钓鱼岛问题与中日争端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史料编年”等20余项课题。

主编吴巍巍,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闽台区域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福建社会文化》《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等。

作者吴巍巍。

文摘


序言



《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史》 引言 佛教,作为一种深邃的精神哲学和文化传统,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华文明的根脉紧密相连,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地域性发展。其中,福建与台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构成了中国佛教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闽台佛教文化圈”。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闽台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历史,从宏观视角揭示其发展脉络、内在联系以及对两岸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不仅仅关注宗教教义的传播,更将深入考察佛教艺术、寺院建筑、僧侣往来、民间信仰以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互动,力求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全面的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画卷。 第一章:佛教传入福建及其早期发展 佛教的早期传入与本土化进程: 详细追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扩散至福建地区的历史轨迹。分析佛教在福建传播的早期路径,探讨其如何与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如道教、民间信仰)相互融合,逐步实现本土化。重点分析早期传入的佛教宗派及其在福建的初步扎根情况,例如禅宗、净土宗等。 福建佛教早期寺院的兴建与发展: 考察福建地区早期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建筑特色及其历史意义。分析这些寺院在传播佛教教义、保存宗教典籍、培养僧侣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探讨早期寺院经济模式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早期闽台佛教联系的萌芽: 尽管此时台湾岛上尚未形成大规模汉人社会,但已可追溯部分与大陆沿海地区(包括福建)的早期海上往来。初步探讨这些往来中可能包含的佛教元素,例如沿海渔民、商旅携带的佛像、经文,以及民间信仰中对佛教神祇的尊崇。 第二章:明清时期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深化 明代福建佛教的鼎盛与对外联系: 详细阐述明代福建佛教在教理、寺院经济、僧团组织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峰。分析这一时期福建佛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活跃表现,包括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台湾汉人移民的兴起与佛教的随迁: 随着明末清初大量福建移民涌入台湾,佛教作为移民重要的精神寄托,也随之在台湾岛上扎根壮大。分析福建移民带来的主要佛教宗派及其在台湾的传播情况。 早期台湾寺院的建立与发展: 考察早期在台湾建立的佛教寺院,分析其建筑风格、宗教功能及其与大陆寺院的联系。探讨台湾早期寺院如何成为移民的精神中心和社区组织。 僧侣往来与教义的传播: 详细记录明清时期闽台之间僧侣互访的史实,分析僧侣的往来如何促进佛教思想、经文、仪轨在两岸的传播和交流。探讨特定高僧在闽台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民间信仰与佛教的融合: 分析佛教在福建民间信仰中的渗透,以及这种融合体现在台湾的佛教传播中。例如,妈祖信仰与佛教神祇的并存与互动,观音信仰在两岸的广泛传播。 第三章:近代以来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变迁与发展 晚清至民国时期闽台佛教的独立发展与联系: 分析晚清以来,特别是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后,闽台佛教各自的独立发展轨迹。考察尽管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但佛教文化交流依然以各种方式存在。 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佛教的重塑与影响: 探讨日本殖民时期,佛教在台湾的发展格局及其受到的影响,包括日本佛教宗派的传入,对原有汉传佛教寺院的改造等。分析这一时期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的联系如何受到限制,又如何在隐蔽中维系。 战后台湾佛教的复兴与大陆的隔绝: 分析二战后台湾佛教的快速复兴,以及两岸隔绝造成的交流中断。考察台湾佛教如何在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下,重新确立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大陆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简要介绍大陆佛教在近现代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隐性交流与潜在联系: 即使在官方交流受限的时期,依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民间隐性交流,如通过海外侨胞、学术研究等渠道,维系着两岸佛教文化的潜在联系。 第四章:当代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两岸关系缓和与佛教交流的复苏: 详细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缓和后,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如何逐步恢复并日益活跃。 官方与民间机构的推动作用: 考察两岸佛教团体、宗教机构、文化组织在促进佛教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例如,互访、学术研讨会、佛像捐赠、寺院修复合作等。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关注当代闽台佛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进展,探讨学者们在梳理历史、挖掘资源、增进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分析佛教文化通过媒体、出版物、展览等形式进行的传播。 寺院互访与僧团交流: 详细记录当代闽台寺院之间频繁的互访活动,以及僧侣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分析这些交流如何加深彼此的理解与情谊。 共同的文化根脉与精神纽带: 强调闽台佛教文化交流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根脉和精神纽带。分析佛教文化在维系两岸同胞情感、促进心灵契合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五章: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意义与展望 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探讨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在塑造和强化两岸同胞共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分析佛教文化如何成为维系两岸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社会功能与价值: 分析佛教在闽台两地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其在慈善事业、社区服务、道德教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 面对挑战与未来发展: 探讨当前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地缘政治、文化差异、世俗化趋势等。并对未来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促进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交流的建议。 结语: 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重申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在当代两岸关系中的积极意义,并表达对未来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更加繁荣发展的期许。 结论 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史是一部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佛教初传福建的懵懂萌芽,到明清时期两岸移民浪潮下的紧密联动,再到近代以来的跌宕起伏,直至当代交流的蓬勃复苏,佛教始终是连接福建与台湾的重要文化纽带。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宗教教义和寺院制度的传承,更渗透在艺术、建筑、民间信仰、社会伦理等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两岸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形态。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历史史实的梳理、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呈现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真实面貌,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价值。我们相信,深入理解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特别是福建和台湾地区的独特发展轨迹,更能为理解两岸同胞的文化共性和情感联系提供重要的视角。在新的历史时期,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必将继续扮演积极角色,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增进心灵契合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纯粹是机缘巧合。当时我在浏览一个学术书店的网站,无意间看到了这个书名,觉得挺有意思的。“满58包邮”这样的营销语,虽然略显接地气,但却意外地激发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我平时对历史和宗教都有一些涉猎,但对闽台之间的宗教联系却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这本书的副标题“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更是点明了其学术价值,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宗教普及读物,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意义。我对“新视野”这个词特别敏感,总觉得这代表着作者可能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提出了新的观点,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闽台之间的历史与文化联系。我一直相信,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而宗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在两岸关系这样独特的语境下,其演变和互动定然充满了故事。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充实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闽台宗教关系的好奇心,更拓宽了我对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认知。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特别推荐给那些对闽台历史、宗教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我相信你们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一种更宏观、更细腻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去理解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那些看不见的联系。它是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著作,值得反复品读和思考。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书中对不同时期闽台之间宗教交流的具体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比如通过教会组织、神职人员的往来,甚至是民间信仰的相互渗透。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早期传教士在福建和台湾的活动感到着迷。他们的坚持、困境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都充满了故事性。我原本以为宗教研究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相当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讲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进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信仰的传播和文化的交融。我对书中对于不同教派在闽台地区发展差异的分析也颇感兴趣,这让我对基督教在两岸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展现了闽台之间一种超越政治隔阂的文化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战争、分离还是隔绝,宗教信仰似乎总能以一种柔韧而强大的力量,维系着两岸人民的情感和认同。书中对这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信仰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稳定器和粘合剂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持有的客观和严谨的态度,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却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厚重。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新视野”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对历史现象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闽台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层面,更要深入到文化和信仰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静而庄重的色彩搭配,加上一些古朴的纹饰,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我不是那种一看封面就断定一切的人,但我不得不说,好的封面确实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在我翻开书页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这本书可能探讨的一些主题。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源头追溯,比如郑成功时期,甚至是更早的海上贸易时期,探讨基督教是如何一步步传入福建,又如何在闽南地区扎根发展的。然后,再将视角转向台湾,分析福建的宗教文化如何伴随着移民潮一同迁移到台湾,并在新的土壤上生长出独特的枝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那些承载着宗教信仰的古老建筑和碑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闽台两地宗教信仰的脉络与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