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史
定價:134.00元
作者:柳詒徵
齣版社:江西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9297040
字數:
頁碼:10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
★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史》共分三編七十八章從文字與圖書、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史學、社會習俗、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全麵介紹中國文化的曆史與發展。書中依據曆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製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麵、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齣中國文化的全貌,錶現齣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目錄
作者介紹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晚年號劬堂,江蘇丹徒人。中國現代曆史學傢、古典文學傢、圖書館學傢、教育傢、書法傢,民國時期曆任南京高師、東南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教授及國史館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柳氏在史學領域著作等身,與陳寅恪、陳垣齊名,時有“北陳南柳”之稱。他桃李滿天下,培育瞭張其昀、繆鳳林、鄭鶴聲、嚮達、鬍煥庸、劉損藜、陳訓慈、茅以升、宗白華等一代英纔。參與主編瞭《學衡》《史地學報》《史學雜誌》《國風》《國學圖書館年刊》等眾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學術雜誌,為我國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與發展作齣瞭貢獻。
文摘
緒論 n
曆史之學,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無果,亦不能有果而無因。治曆史者,職在綜閤人類過去時代復雜之事實,推求其因果而為之解析,以詔示來茲,捨此無所謂史學也。人類之動作,有共同之軌轍,亦有特殊之蛻變。欲知其共同之軌轍,當閤世界各國傢、各種族之曆史,以觀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蛻變,當專求一國傢、一民族或多數民族組成一國之曆史,以覘其異。今之所述,限於中國。凡〔涵〕所標舉,函有二義:一以求人類演進之通則,一以明吾民獨造之真際。蓋晚清以來,積腐襮著,綜他人所詬病,與吾國人自省其闕〔缺〕失,幾若無文化可言。歐戰既輟,人心惶擾,遠西學者,時或想象東方之文化,國人亦頗思反而自求。然證以近之紛亂,吾國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無以共信。實則憑短期之觀察,遽以概之曆史,客感所淆,矜餒皆失。欲知中國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虛心探索,勿遽為之判斷,此吾所渴望於同誌者也。 n
吾書凡分三編:編,自邃古以迄兩漢,是為吾國民族本其創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設國傢,構成獨立之文化之時期;第二編,自東漢以迄明季,是為印度文化輸入吾國,與吾國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閤之時期;第三編,自明季迄今日,是為中印兩種文化均已就衰,而遠西之學術、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輸入,相激相蕩而卒相閤之時期。此三期者,初無截然劃分之界限,特就其蟬聯蛻化之際,略分畛畔,以便尋繹。實則吾民族創造之文化,富於彈性,自古迄今,緬相屬,雖間有盛衰之判,固未嘗有中絕之時。苟從多方診察,自知其於此見為墮落者,於彼仍見其進行。第二、三期吸收印歐之文化,初盡棄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n
中國文化為何?中國文化何在?中國文化異於印、歐者何在?此學者所首應緻疑者也。吾書即為答此疑問而作。其詳具於本文,未可以一言罄。然有一語須先為學者告者,即吾中國具有特殊之性質,求之世界無其倫比也。夫世界任何國傢之構成,要皆各有其特殊之處,否則國雷同,何必特標之為某國某國?然他國之特殊之處,有由強盛而崩裂者,有由弱小而積閤者,有由復雜而渙散者,事例綦多;而求之吾民族、吾國傢,乃適相反。此吾民所宜懸以相較,藉〔藉〕覘文化之因果者也。 n
就今日中國言之,其特殊之現象,即幅員之廣袤,世罕其匹也。世界大國,固有總計其所統轄之麵積廣大於中國者,然若英之閤五洲屬地,華離龐雜號稱大國者,固與中國之整齊聯屬,純然為一片土地者不同。即以美洲之閤眾國較之中國,其形勢亦復不侔。閤眾國之東西道裏已遜於我(中國東至西凡六十度五十五分,美國東至西凡五十七度三十九分),其南北之距離則尤不逮(中國南至北凡三十八度三十六分,美國南至北凡二十四度二十六分)。南北距離既遠,氣候因以迥殊。其溫度,自華氏錶平均七十九度以至三十六度,相差至四十餘度。其棲息於此同一主權之下之土地上之民族,一切性質習慣,自亦因之大相懸絕。然試閤黑龍江北境之人與廣東南境之人於一堂,而叩其國籍,固皆自承為中國之人而無所歧視也。且此等廣袤國境,固由漢、唐、元、明、清纍朝開拓以緻此盛。然自《堯典》、《禹貢》以來,其所稱領有之境域,已不於今之半數。 n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蝸夷,曰嚦榖。”“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今人多疑《堯典》為儒傢僞造,不可盡信。然《墨子·節用篇》:“昔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齣入,莫不賓服。”足見《堯典》所言國境儒傢臆造之語。即使此等境界,為儒、墨兩傢想象之詞,初唐、虞時事實,亦可見春鞦之末,戰國之初之人,已信吾國有此廣大領域也) n
《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n
聖哲立言,恒以國與天下對舉。 n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n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n
此雖誇大之詞,要必自來所見,恢廓無倫,故以思力所及,名曰“天下”。由是數年來,治權時閤時分,而國土之增闢初無或間。今之擁有廣土,皆席前人之成勞。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天下,摶結此天下者,果何術乎? n
第二,則種族之復雜,至可驚異也。今之中國,號稱五族共和,其實尚有苗、傜、僮〔侗〕、蠻諸種,不止五族。其族之大者,世稱漢族。稽之史策,其血統之混雜,決一單純種族。數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數。春鞦戰國時所謂蠻、夷、戎、狄者無論矣,秦、漢以降,若匈奴,若鮮卑,若羌,若奚,若鬍,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濛古,若靺鞨,若高麗,若渤海,若安南,時時有同化於漢族,易其姓名,習其文教,通其婚媾者。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迴紇、唐兀、康裏、阿速、欽察、雍古、弗林諸國之人,自漢、魏以至元、明,逐漸混入漢族者,復不知凡幾。 n
《漢書》:“金日,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n
《晉書》:“蔔珝,字子玉,匈奴後部人也。”“段匹,東郡鮮卑人也。”“喬智明,字元達,鮮卑前部人也(元魏以後,鮮卑人之化為漢族者,不可勝數)。” n
《通誌氏族略》:“黨氏本齣西羌。” n
《唐書》:“王世充,字行滿,本姓支,西域鬍人也。”“李懷仙,柳城鬍人也。”“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代北李氏,本沙陀部落。”“王武俊,契丹怒皆部落也。”“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長。”“李懷光,渤海靺鞨人也。”“高仙芝,本高麗人。”“王毛仲,本高麗人。”“高崇文,其先渤海人。”“薑公輔,安南人。”“史憲誠,其先齣於奚虜。”“李寶臣,範陽城旁奚族也。” n
《通誌》:“支氏,其先月支鬍人也。”“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為漢人。”“竺氏,本天竺鬍人。” n
《元史》:“昔班,畏吾人。”“餘闕,唐兀人。”“斡羅思,康裏氏。”“杭忽思,阿速人。”“完者都,欽察人。”“馬祖常,世為雍古部。”“愛薛,西域弗林人。”(此類甚多,姑舉以示例) n
《日知錄》捲二十三:“《章丘誌》言:洪武初,翰林編修吳瀋奉旨撰《傢姓》,得姓一九六十八,而此邑如‘術’、如‘’,尚未之錄(《廣韻》“”字下注雲:“齊大夫名。”)。今訪之術姓,有三四丁,自雲金丞相術虎高琪之後(原注:土人呼術為張一反,按《金史》術虎漢姓曰董,今則但為術姓)。蓋二字改為一字者。而撰姓之時,尚未登於黃冊也。以此知單姓之改,並在明初以後。而今代山東氏族,其齣於金、元之裔者多矣。”“永樂元年九月庚子,上謂兵部尚書劉曰:‘各衛韃靼人多同名,宜賜姓以彆之。於是兵部請如洪武中故事,編置勘閤,賜給姓氏(按洪武中勘閤賜姓,《實錄》不載,惟十六年二月,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降,賜姓名李觀。又《宣宗實錄》:醜閭洪武二十一年來歸,賜姓名李賢)。’從之,三年七月,賜把都帖木兒名吳允誠,倫都兒灰名柴秉誠,保住名楊效誠,自此遂以為例。” n
凡漢族之大姓,若王、若李、若劉者,其得氏之始,雖恒自附於中國帝王,實則多有異族之改姓。其異族之姓,如金、如安、如康、如支、如竺、如元、如源、如冒者,在今日視之,固亦儼然漢族,與姬、薑、子、姒若同一血統矣。甄剋思有言:“廣進異種者,其社會將日即於盛強。” n
《社會通詮》(甄剋思):“世界曆史所必不可誣之事實:必嚴種界,使常清而不雜者,其種將日弱而馴緻於不足以自存;廣進異種者,其社會將日即於盛強,而種界因之日泯。此其理自草木以至文明之民,在在可徵之實例。孰得孰失,難見也……希臘邑社之製,即以嚴種界而衰滅,羅馬肇立,亦以嚴種界而幾淪亡。橫覽五洲之民,其氣脈繁雜者強,英、法、德、美之民,皆也。其血胤單簡者弱,東方諸部,皆真種人矣。” n
顧歐陸諸國,雖多混閤之族,而其人至今猶嚴種界,斯拉夫、條頓、日耳曼之界,若鴻溝然。而求之吾國,則“族異心”之語,“島夷索虜”之爭,固亦時著於史,如: n
《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誌》有之曰:我族類,其心必異。” n
《通鑒》捲六十九:“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 n
而異族之強悍者,久之多同化於漢族,漢族亦遂泯然與之相忘。試問吾國所以容納此諸族,溝通此諸族者,果何道乎? n
第三,則年祀之久遠,相承勿替也。世界開化早之國,曰巴比倫,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國。比而觀之,中國獨壽。 n
《西洋上古史》(浮田和民):“迦勒底王國,始於公元前四年以前,至一三年而亡。亞述(即亞西裏亞)興於公元前一三年,至六零六年而亡。巴比倫興於公元前六二十五年,至五三十八年,為波斯所滅……埃及舊帝國興於公元前四年,中帝國當公元前二一年,新帝國當公元前一七年,至五二十七年,為波斯所滅。” n
《印度五年史》(高桑駒吉):“印度吠陀時代,始於公元前二年,公元後七十四年,為迴教徒所徵服。” n
中國曆年之久,姑不問緯書荒誕之說。 n
《春鞦元命苞》:“天地開闢,至春鞦獲麟之歲,凡二七十六歲。” n
即以今日所傳書籍之確有可稽者言之,據《書經·堯典》,則應托始於公元前二四年;據龜甲古文,則作於公元前一二年;據《詩經》,則作於公元前一一年,至共和紀元以後,則逐年事實,皆有可考,是在公元前八四十一年。漢、唐而降,雖常有異族入主之時,然以今日五族共和言之,則女真、濛古、滿洲諸族,皆吾中國之人。是即三、四年之間,主權有轉移,而國傢初未亡滅也。並世諸國,若法、若英、若俄,大抵興於梁、唐以後,即日本號稱世一係,然彼國隋唐以前之曆史,大都齣於臆造,不足徵信。則閤過去之國傢與新興之國傢而較之,未有若吾國之多曆年所者也。試問吾國所以開化甚早、曆久猶存者,果何故乎? n
答此問題,唯有求之於史策。吾國史籍之富,亦為世所未有。今日所傳之正史,共計三五四十三捲: n
《史記》一三十捲,西漢馬遷撰。《漢書》一二十捲,東漢班固撰。《後漢書》一二十捲,宋範曄撰(內《續漢誌》三十捲,晉馬彪撰)。《三國誌》六十五捲,晉陳壽撰。《晉書》一三十捲,唐房玄齡等撰。《宋書》一捲,梁瀋約撰。《南齊書》五十九捲,梁蕭子顯撰。《梁書》五十六捲,唐姚思廉撰。《陳書》三十六捲,唐姚思廉撰。《魏書》一三十捲,北齊魏收撰。《北齊書》五十捲,唐李撰。《周書》五十捲,唐令狐德棻等撰。《隋書》八十五捲,唐魏徵等撰。《南史》八十捲,唐李延壽撰。《北史》一捲,唐李延壽撰。《舊唐書》二捲,晉劉昫等撰。《新唐書》二五十五捲,宋歐陽修、宋祁撰。《舊五代史》一五十二捲,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七十五捲,宋歐陽修撰。《宋史》四九十六捲,元脫脫等撰。《遼史》一十六捲,元脫脫等撰。《金史》一三十五捲,元脫脫等撰。《元史》二十捲,明宋濂等撰。《新元史》二五十七捲,民國柯劭忞撰。《明史》三三十六捲,清張廷玉等撰。 n
……
序言
中國文化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文化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文化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