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好物对对论 生活器物
定价:36.00元
作者:黄采薇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0262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内容提要
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瓷器 解致璋×蔡晓芳
陶器 毛森江×章格铭
银壶 廖宝秀×陈念舟
玻璃 向原绿×林靖蓉
珐琅 洪 侃×吕燕华
漆器 黄丽淑×王清霜
细木作 林怡芬×阎瑞麟
竹编 骆毓芬×苏素任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本书以有趣的相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角色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造过程。报导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大家穿梭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观点与美感品味;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台湾工艺创作职人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是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艺鉴赏入门书。附录并提供职人名家所推荐之好物鉴赏采购信息。
目录
陶 器
不,更值得玩味 毛森江 10
出世的作品,入世的灵魂 章格铭 20
银 壶
百炼千锤,器由心生 廖宝秀 32
让茶文化走入生活 陈念舟 40
玻璃工艺
好品味,来自日常的坚持 向原绿 56
这么冷静,又那么热情 林靖蓉 62
珐琅器
爱上岁月的痕迹 洪侃 76
用火作画,照亮每一天 吕燕华 88
目 录
4 好物对对论:生活器物
漆 器
台湾本色漆之华 黄丽淑 100
八十载漆艺人生 王清霜 112
细木作
人使用物品,物品定义了人 林怡芬 126
用木头写生活的诗 阎瑞麟 136
竹 编
让古早创意走进当活 骆毓芬 150
编出多变的美感 苏素任 158
附 录
与好物相遇 171
作者介绍
〈撰文〉黄采薇─旅游记者,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旅读中国》等两岸媒体特约撰述〈摄影〉林宥任─杂志书籍项目摄影暨策展人。作品广见《乡间小路》、《亲子天下》等。个人摄影展:我爱猫(高雄驳二)、通往职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花哨夺目、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很畅销”的设计,反而是一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风格。淡雅的配色,如同水墨晕染开来,又像是陈年老物件上留下的温润光泽。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本身就带着一种生活气息,仿佛是某个小店里精心挑选的商品集合,又带着一丝对“好物”的探寻和解读。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些细小的纹饰,它们不是随意点缀,而是巧妙地勾勒出一种复古而精致的感觉,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国传统器物的纹样,比如青花瓷上的缠枝莲,或是木雕上的祥云纹。这种设计语言,恰恰呼应了书中可能探讨的生活器物主题。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和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而是略带纹理的,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这种触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细细品味,而不是匆匆翻阅的。而且,“对对论”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对仗”、“对谈”,似乎预示着书中内容并非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对比、比较、或者对话的方式,来探讨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印记,也给我一种可靠的学术背书感,虽然主题是“生活器物”,但相信其中蕴含的思考定会超越表面,触及更深的文化和历史层面。我曾对一些生活器物产生过疑问,比如为什么老物件的造型设计就那么舒服耐看?为什么有些东西即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收藏?这本书,或许就能给我一些解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传递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没有喧宾夺主的色彩,只有一种沉静而雅致的格调,这让我非常喜欢。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更是别具匠心,“满58包邮”巧妙地将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与“好物”的概念联系起来,暗示着这本书所探讨的“好物”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之中。“好物对对论”则更具深意,它让我联想到一种辩证的、比较的探讨方式,去深入理解生活器物的价值。“对对论”这个词,仿佛是一种智慧的邀请,邀请我们去审视和比较不同的器物,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我想象着作者会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器物,比如不同年代的椅子,不同材质的水杯,不同设计的灯具,然后进行细致的“对对”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体验,甚至文化象征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种“对对论”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孤立的认知,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选择“好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可靠的学术背书,让我对作者黄采薇的研究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 生活器物》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首先,“满58包邮”这个看似促销化的口号,却巧妙地将“好物”的概念与我们的日常消费习惯联系起来,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好物”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能就藏在我们每一次的购物选择中。这是一种极具亲和力的开场,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真正“活在当下”的书。而“好物对对论”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体现。“对对论”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辩证的、比较的、甚至是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探讨。我想象着作者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然后将它们进行“对”与“对”的比较,比如不同材质的餐具,不同年代的水壶,不同设计风格的灯具等等。通过这种“对对”的比较,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功能、甚至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差异和演变。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好物”的介绍,更是关于“好物”的“论”,是一种深入的、有理有据的探讨。这种“对对论”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单一的、孤立的认知,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智慧。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内敛的设计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图像,而是以一种素雅的风格,传递出一种温润的质感。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更是别出心裁,它巧妙地将现代消费语境与一种探究性的思考方式相结合。“满58包邮”这个看似日常的词汇,却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这本书就藏在我们日常的购物清单里,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物”。而“好物对对论”则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各种“好物”,而是会采用一种“对对”的比较和分析方法,来深入解读生活器物的价值。“对对论”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种辩证的、深入的探讨,或许作者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然后将它们进行“对”与“对”的比较,例如不同材质的杯子,不同款式的椅子,或者不同设计风格的灯具。通过这种细致的对比,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体验,甚至是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好物”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印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相信它定能为我带来一场关于生活器物的精彩发现之旅。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朴实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没有浮夸的插图,也没有刺眼的色彩,只有一种沉静的、淡淡的墨香,仿佛能透过封面感受到里面内容的厚重。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更是别出心裁,它巧妙地融合了现代生活中的消费语境和一种传统的探究方式。“满58包邮”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这本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贴近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分享。“好物对对论”则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联想到一种辩证的、比较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生活中的器物。我猜想,作者可能并非简单地介绍各种“好物”,而是通过将不同的器物进行“对”与“对”的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演变以及价值。例如,可能会对比不同年代的茶杯,分析它们在材质、造型、工艺上的演变;或者比较不同设计理念的椅子,探讨它们在人体工程学和美学上的侧重点。这种“对对论”的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好物”的内涵,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或“实用”,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以及作者的设计哲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相信它定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它没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而是选择了一种简洁的、富有质感的风格。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却又暗示着一种深刻的探究。首先,“满58包邮”这个词,在如今的网络购物时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这本书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从我们的购物车里走出来的。“好物对对论”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猜想,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好东西”,而是通过一种“对对”的比较方式,来深入剖析和理解生活器物的价值。“对对论”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辩证法,或者是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作者可能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然后将它们进行细致的比较,比如不同材质的碗筷,不同款式的灯具,或者不同年代的家具。通过这种“对对”的对比,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功能,甚至是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好物”的含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学术底蕴,让我对作者黄采薇的专业性和研究深度充满了期待,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带来一场关于生活器物的精彩探索。
评分读完书的封底和作者简介,我更加确定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黄采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婉而富有学识的韵味,尤其当我知道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便立刻对她研究生活器物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类书籍,不应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生活”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为何这样生活”的根源。这本书的副标题“生活器物”,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而“好物对对论”则巧妙地暗示了其研究方法和切入点。我不认为这本书会是简单地介绍各种“名贵”或“流行”的器物,而是更倾向于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式,来揭示不同器物在设计、功能、材质、工艺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差异与联系。想象一下,作者可能会对比不同朝代的陶瓷碗,分析它们在造型、釉色、纹样上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审美变迁;或者比较现代的塑料水杯与传统的玻璃杯,探讨它们在环保性、健康性、使用体验上的优劣。这种“对对论”的方式,既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器物的演变,又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好物”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文化、个人需求紧密相连。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让我从中发现被忽略的智慧和美学,并最终提升我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这恰恰是我所欣赏的。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鲜艳夺目的封面,而是选择了沉静的色彩和富有肌理感的纸张,仿佛一件经过岁月洗礼的古董,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更是点睛之笔,它以一种极其日常化的语言,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意味。“满58包邮”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是一位熟悉的邻家好友在分享自己的“私藏”好物,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有真诚的分享。而“好物对对论”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对对论”这个词,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暗示着一种比较、对照、甚至是辩证的分析。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将生活中常见的器物进行“对”与“对”的比较,比如不同材质的水杯,不同年代的椅子,不同设计的灯具。通过这种“对对”的比较,作者或许能展现出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体验,甚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微妙差异与独特价值。这种方式,既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好物”的多样性,也能引发我们对“好物”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印记,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严谨与可靠的保证,我相信作者定会以其专业的学识,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生活器物的精彩“对对论”。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带我走进寻常生活背后,那些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的书。市面上很多关于“生活”的书籍,要么过于强调物质享受,要么流于空泛的哲学说教,很少有能够真正触及到我们日常所用的器物,并从中挖掘出其价值与意义的。这本书的名字——“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接地气的烟火气。“满58包邮”立刻勾起了我作为普通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的熟悉感,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与我们的日常消费息息相关,探讨的“好物”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或者触手可及。而“对对论”这个词,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像是一种辩证的、比较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不同的器物。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将相似的器物进行对比,比如不同年代的茶壶、不同材质的碗筷、不同款式的灯具,然后在比较中展现它们的演变、功能、材质、工艺,甚至是承载的文化寓意。这种“对对论”的视角,或许能让我们跳出对单一器物的孤立认知,看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脉络,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表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察生活器物的方式,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工具,而是将其看作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它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家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器物,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故事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是一种我非常喜欢的极简而有力量的设计。封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书名和作者信息,但字体的选择和排版却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究。书名“满58包邮 好物对对论”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满58包邮”似乎在说,这些“好物”并不遥远,它们触手可及,甚至就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之中。而“好物对对论”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遐想。“对对论”这个词,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暗含着一种比较、对照、甚至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然后将它们进行“对”与“对”的比较,比如不同时代的茶壶,不同材质的碗筷,不同设计风格的灯具。通过这种“对对”的分析,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使用功能,甚至是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好物”的价值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器物,发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严谨和学术的保障,让我相信其中的内容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