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
定价:28.00元
作者:(俄)特鲁谢维奇,徐东辉,谭萍,陈开科 审校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076136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19世纪俄国学者特鲁谢维奇所著。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俄国外交部档案馆所藏17—18世纪俄中经贸、交通等方面的珍贵档案史料;分析和结论都立足于原始档案材料。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书中论述了当时的俄中贸易线路与贸易关系的实际情况.俄中贸易对于17—18世纪的俄中外交关系与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货物进出口、资本运转等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官方商队体制的益处和弊端,归纳了俄中贸易商品种类、价格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俄中贸易对俄国人的有利之处及阻碍俄中贸易发展的因素。翻阅此书。可系统了解17—18世纪俄中外交与贸易方面的具体情况,也可窥知当时俄国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识。
目录
代序
章 俄中外交关系的开端
第二章 俄中外交关系的历史
第三章 通往中国之路——路况及运费
第四章 官方贸易及其贸易商品
第五章 官家商队体制的益处和弊端
第六章 私人贸易 总交易额的变化
第七章 贸易商品的历史
第八章 俄中贸易价格史
第九章 俄中贸易的有利之处
第十章阻碍俄中贸易发展的因素
结论
附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地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专著,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去情感化的笔触,描绘了两个庞大帝国在接触初期的制度性构建。但如果从“关系”这个动态的词语来衡量,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制度”的僵硬与“边界”的明确,而不是“互动”的活力。例如,在涉及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方面,我期待能读到关于俄国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或农耕技术的兴趣,或者中国人对俄国钟表匠、火炮工程师的接纳程度的探讨。这些具体到文化和技术层面的“软贸易”,往往是理解双边关系深度的关键指标。然而,书中对这些非物质层面的交流似乎着墨极少,仿佛外交与纯粹的商品交换就是全部。这种聚焦于政治权力结构和条约文本的分析框架,虽然在宏观上无疑是严谨的,却未能捕捉到人类社会交往中最微妙、也最持久的那一部分——那些在秘密交换中传递的观念、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读完之后,我对十九世纪前俄中关系的“官方文件”了如指掌,却依然对“真实生活”中的贸易场景感到陌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度,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厚实的装帧,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十九世纪初那些遥远的风沙与契约的墨迹。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东西方碰撞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宏大叙事下常常被忽略的边疆地带的互动。然而,当我翻开正文,试图寻找那些关于具体贸易路线、海关文书或者沿途驿站的细致描摹时,却发现内容似乎更加侧重于宏观的政治哲学思辨,以及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建构。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清朝统治者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坚守如何塑造了早期的接触。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屋建瓴的历史理论研讨会,而不是跟随商队或外交使节的视角,去感受真实的历史脉搏。我期待看到的是,具体到某一次使团出访时,随行人员携带了哪些茶叶、丝绸或毛皮,以及双方在换文过程中,对于“尊重”这个词汇的不同理解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条款措辞上。那种期待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细节,在这本书里显得有些稀缺,似乎历史的骨架被精心构建了,但支撑其血肉的那些生动的小故事和实物证据,却被有意无意地搁置了。我理解历史研究需要理论支撑,但对于一个渴望了解“关系”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理论的光芒有时会显得过于冰冷。
评分装帧和排版上的考究,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的诚意,纸张的选用和字体设计都透露着古典的韵味。然而,进入到内容层面,我发现书中对于“边境”概念的探讨,似乎停留在了一种纯粹的地理和政治划分层面,而未能深入挖掘在长期的接触中,边界两侧人群的生活、文化与经济的交织与渗透。例如,我非常好奇,在雅克萨条约签订之后,越过那条被明确划定的界限,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是如何悄悄地跨越防线,形成一种地下或半公开的经济循环的?或者,在特定的贸易节点城市,如尼布楚或后来的恰克图中,俄罗斯商人和汉族、蒙古族商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混合了不同文化习俗的商业语言或契约模式?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更关注的是“国家对国家”的正式关系,即条约和公文的博弈,而对于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通过日常的以物易物和季节性流动来推动实际交流的底层经济活动,着墨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缺席了。这种对微观经济生活的忽视,使得“贸易关系”这个主题的丰富性大打折扣,历史仿佛被抽离了社会现实的土壤,变得有些悬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坦白说,有点像在听一首缓慢且重复的巴洛克协奏曲,每一个乐章都严谨得让人肃然起敬,但缺少了那种能让人屏住呼吸的转折和高潮。我原本以为,涉及“贸易关系”的章节,至少会像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样,展现出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那种张力与博弈。想象中,应该是沙皇的密使如何在紫禁城外焦急等待,或是恰克图的俄商如何利用当地的季节变化来压低皮毛价格。但作者的笔触却异常平稳,外交斡旋被描述成一系列基于理性计算的外交函件往来,贸易的达成,更多是出于双方在某个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战略需要”,而非市场力量的自然流动。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证了论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却也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有些单调。我更喜欢那种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决策者内心的挣扎和妥协的叙述,比如,某位大臣为了争取一项特许贸易权,私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或者当地的土司是如何利用俄国与清廷之间的信息差来牟取暴利的。这本书更像是高层决策会议的记录摘要,清晰、准确,但少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偶然性,让人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边境贸易图景。
评分本书的引文和注释系统非常庞大和详实,这无疑是学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财富,每一项论断背后都有大量的俄文和中文原始档案作为支撑,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但正因如此,大量的引文和对不同史学流派观点的梳理和辩驳,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我阅读时,常常会因为被拉入到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解读权之争中,而暂时迷失了对核心叙事——即俄中关系的整体演变脉络的把握。比如,关于某次俄国探险队的目的性讨论,作者似乎花费了三页篇幅去澄清与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差异,而这些争论对于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究竟如何影响了十九世纪前俄中贸易的走向,却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史料证据被用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不是让史料的争鸣本身成为故事的主角。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极度恪守,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叙事的流畅性,使得对一般历史爱好者而言,阅读门槛显得相当高,难以轻松地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