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9787542858658 爱德华·肖特 韩健平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9787542858658 爱德华·肖特 韩健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德华·肖特 韩健平 胡颖翀 李亚明 著
图书标签:
  • 精神病学
  • 医学史
  • 心理学
  • 疾病史
  • 社会文化
  • 精神疾病
  • 药物治疗
  • 历史
  • 医学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8658
商品编码:2965987010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定价:88.00元

作者:爱德华·肖特 韩健平 胡颖翀 李亚明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28586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讲述了近2个世纪以来精神病学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精神卫生的兴趣与日俱增,相信本书会有所裨益。

内容提要


在《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有苛刻的,有无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肖特同时考察了决定精神病学发展的那些科学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仅揭示了推动18和19世纪德国精神病学空前进步的力量,而且究明了美国成为精神分析首府背后的因素。
这部文笔迷人、基于研究的著作,对任何在精神病学方面怀有一种私人的、知性的或职业的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目录


章 精神病学的诞生
第二章 收容院时代
第三章 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四章 神经质
第五章 精神分析:间断
第六章 替代疗法
第七章 第二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八章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作者介绍


爱德华?肖特,194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近代社会史博士学位。1967年就职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开始渐渐将兴趣从欧洲社会史转向医学社会史。自1991年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医学史方面的汉纳讲席职位。1995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因为在精神病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兼任精神病学教授。199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肖特教授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国际畅销书《现代家庭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1975年),《身边的礼貌:医师和患者的纷乱历史》(Beside Manners: the Troubled History of Doctors and Patients,1985年),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贾森oAo汉纳奖章(Jason A. Hannah Medal)的两卷本心身医学史著作《从麻痹到疲劳》(From Paralysis to Fatigue,1992年)和《从心灵进入身体》(From the Mind into the Body,1994年)《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A History of Psychiatry: 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1997年),《肯尼迪家族与精神发育迟缓者的故事》(The Kennedy Family and the Story of Mental Retardation,2000年),《精神病学历史词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2005年),获2005年加拿大总督奖提名的《肉体写作:的历史》(Written in the Flesh: A History of Desire,2005年)。

文摘


序言



一本关于人类理解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史诗画卷,探索从黑暗到光明的漫漫征途 想象一下,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有一部分始终笼罩在神秘与恐惧的阴影之下。它关乎那些被我们视为“异类”的心灵,那些在意识的迷宫中徘徊、在情感的风暴中挣扎的灵魂。这本书,正是要带领读者潜入这个深邃而复杂的领域,追溯人类对精神疾病认识和干预的历史。它不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一次对人性中最脆弱、最顽强部分的深刻凝视。 我们的旅程始于一个相对黑暗的时代。在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当一个人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思维或情绪时,往往被视为被邪灵附体,或是受到神祇的惩罚。对这些“精神失常者”的理解,充斥着迷信、恐惧和残忍。他们被隔离、被侮辱、被折磨,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负担和危险。故事从古希腊罗马的医学家们开始,他们试图用相对理性的方式去解释这些现象,尽管他们的理论仍然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希波克拉底强调体液失衡,盖伦则将其与宇宙元素相联系。这些早期的尝试,虽然稚嫩,却埋下了日后科学探索的种子。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医学的发展也缓慢地推进。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精神疾病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对待。那些被称为“疯人院”或“收容院”的地方,常常是人性最不堪一面暴露的场所。它们并非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收容、隔离,甚至惩罚。患者在那里遭受非人的待遇,生活在肮脏、拥挤、缺乏尊严的环境中。他们的病症被视为一种污点,一种需要被掩盖和清除的东西。书的开篇,将生动地描绘这些令人心痛的场景,揭示当时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无知、恐惧和歧视,以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个体所承受的苦难。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人性的光辉在闪耀。总有那么一些医生、一些思想家,怀揣着对人类的同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开始质疑当时的现状。他们开始尝试用更人道的、更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对待精神疾病。18世纪末,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的出现,标志着精神病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倡导对患者释放束缚,用理解和关怀取代虐待和忽视。他被誉为“现代精神病学之父”,他的行动不仅在医学界引起了震动,也对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详细讲述皮内尔的故事,以及他所开启的“精神治疗”(moral treatment)运动,这个运动强调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提供有尊严的照料以及鼓励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康复。 19世纪是精神病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初步兴起,人们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从早期的脑损伤理论,到后来对家族遗传、环境因素的探讨,医学家们不断地探索着未知的领域。弗洛伊德的出现,更是将人类的意识、潜意识、本能以及童年经历的重要性引入了精神分析的范畴。他的理论如同一把钥匙,试图打开理解人类内心深处秘密的大门,尽管他的观点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充满争议,但其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理论的演变,从精神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后来的认知理论,展现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与融合。 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精神病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系列革命性的药物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格局。氯丙嗪(Chlorpromazine)的出现,被誉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有效地缓解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使得长期被禁锢在精神病院的患者得以重返社会,开始了“去机构化”的进程。随后,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出现,如广为人知的百忧解(Prozac),则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些药物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科学家辛勤探索、无数临床实践验证的结果。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药物的研发历程,它们的问世如何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以及药物治疗在精神病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局限性。 然而,药物的出现并非是精神病学发展的终点,也不是对所有问题的完美解答。本书并非仅仅歌颂药物的疗效,而是要展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 nuanced 的图景。我们将探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过度依赖药物可能带来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非药物治疗方法的进步,例如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它们在帮助患者理解自身情绪、改变思维模式、提升应对技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社会因素、家庭支持、社区康复等,都在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将强调,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多维度、个体化的过程,需要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努力。 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本书还将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收容院中度过一生的人们,那些在药物研发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那些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以及那些与精神疾病抗争并最终走向康复的患者本人。他们的故事,是这部宏大历史画卷中最动人的篇章。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精神疾病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 本书的叙事将力求引人入胜,避免枯燥的说教。它将通过梳理关键人物的生平事迹、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重大理论的演变过程,带领读者层层深入。从古老的传说与迷信,到启蒙时代的理性思辨;从19世纪的医学革新,到20世纪的药物革命,再到21世纪的精准医疗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进步,更是人类对自身心灵理解的不断深化,是对那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关怀与接纳程度的逐步提高。 这本书还将触及精神病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挑战。例如,对于精神疾病的定义、分类和诊断的不断变化,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精神疾病的不同看法,以及如何平衡科学研究与伦理道德。这些都是精神病学领域持续探讨的重要议题。 最终,这本书旨在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精神疾病并非是某种不可治愈的“疯癫”,而是人类体验中一部分复杂而又普遍的存在。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和治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从最初的恐惧、排斥,到后来的科学探索、人文关怀,我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满艰辛的道路。这本书,便是这条道路上一份珍贵的记录,一份关于人类如何试图理解和治愈自身最脆弱心灵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希望、关于进步、关于人性中最深刻的理解与最伟大的力量。它将引发读者对精神健康、对社会责任、对人道主义的深刻思考,鼓励我们在理解与接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病学发展历程的窗口。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从被动收容到主动干预的巨大转变,这让我对其中的细节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了解,在“收容院”时代,那些被收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是否存在一些被遗忘的、但又极具价值的观察和记录?而随着医学和科学的发展,“百忧解”的出现,仅仅是药物的进步,还是背后隐藏着对大脑功能、神经递质等一系列科学认识的突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神病学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推演,它与社会制度、人道主义思潮、甚至艺术与哲学思辨都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跨学科、跨时代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试图理解和帮助那些在精神世界中饱受煎熬的同伴。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更有效治疗方案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独特的关怀。

评分

读完《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上,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对于早期精神病院的描绘,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那种将“不正常”者隔离开来的做法,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出于某种“秩序”的考量,但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充满压迫和不人道的。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收容院”也孕育了后来精神医学的一些早期观察和实践,是人们试图理解和干预精神痛苦的最初尝试。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百忧解”出现前后精神病学研究和治疗模式的对比。从过去的“束缚”到现在的“化学干预”,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科学的探索、多少失败的尝试?“百忧解”的出现,是否真的带来了“解脱”?还是说,它只是将问题“掩盖”或“转移”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精神疾病的理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生命本质、个体尊严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伦理的考量。

评分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在应对精神失常问题上的漫长旅程。过去,我们习惯性地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纯粹的医学问题,但这本书却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早期那些充满神秘色彩和偏见的“收容院”,到后来随着科学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治疗技术,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疯狂”的理解和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心理分析、行为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感到兴趣。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是如何试图解释那些难以捉摸的精神现象的?它们又如何指导了临床实践,带来了治疗上的革新,甚至有时也带来了新的困境?“百忧解”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背后所代表的生物学模型,是否就能够完全解答精神疾病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精神病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挑战固有观念、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并与社会变迁同步演进的过程。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而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研究心智和行为的科学,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书名中“从收容院到百忧解”的表述,仿佛为我勾勒出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脉络,从早期那些被视为“疯人院”的收容所,到如今各种精密诊断和有效药物的出现,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无数的挣扎、突破与反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历史的转折点,例如,那些早期收容所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囚禁、隔离是否是当时唯一的手段?而“百忧解”的出现,又标志着什么?它仅仅是一种药物,还是背后隐藏着我们对精神疾病理解的重大飞跃?我更想知道,在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医学、伦理、社会观念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医学史,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在面对自身最深层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拜读《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我深切体会到,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反思的曲折过程。书名中的“从收容院到百忧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早期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收容院”,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精神失常者的恐惧与无奈,也记录了早期医学尝试的粗糙与局限。然而,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起点,人类的智慧开始萌发,开始试图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心智深处的困惑。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演变,从早期简单粗暴的物理干预,到后来各种心理疗法的出现,再到分子生物学带来的药物革命。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代表着对人类心智的一种理解模式,也带来了相应的伦理和社会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不断地自我批判和修正。而“百忧解”这类药物的出现,固然带来了希望,但也引发了关于“过度依赖药物”、“掩盖问题本质”的讨论。它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治愈”的同时,如何才能真正帮助个体回归社会,重拾尊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