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岩石的秘密
定价:29.0元
作者:劳顿,潘塔加;埃雷特绘,孙正凡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5329802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这套青少年科普经典畅销美国近20年,发行逾2300,000册。曾获“教师精选儿童图书奖”,“约翰巴勒斯奖——给青少年推荐的好科学书”,“探索频道读书俱乐部精选”。
3、该系列向小读者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以及在那里成长快乐的小生灵。数百幅手绘插图,数百个实践活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动手亲近大自然。提出科学小问题并给出答案,手把手带你触摸大自然。
内容提要
“发现自然”是美国经典青少年自然科普图书系列,让你认识生活中每个角落的自然知识,此系列以详尽的图文方式提供了生动的介绍,适合在后院自己动手探索大自然。由丽贝卡·劳顿、戴安娜·劳顿、苏珊·潘塔加所著的《岩石的秘密》介绍了矿物、岩石、火山、沉积岩、化石、腐蚀、大陆、地震、行星地质学等,另外还有小实验和实践活动。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丽贝卡劳顿为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地理咨询公司写作。戴安娜劳顿在新墨西哥州教地理。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受到业内的认可。
文摘
当恐龙统治地球时,陆地环境温和、湿润,其他动植物同样兴旺。植物进化得很快,包括蕨类、银杏树、针叶树、苏铁(棕榈类的热带植物)。恐龙时代晚期,开花植物发展起来,从而为恐龙和其他陆地生物提供了快速再生长和发展的食物来源。在海洋中,菊石、牡蛎和鳃足动物进化出来,种类繁多。大型食肉蛇颈龙、鱼龙这些认为不属于恐龙的会游泳的爬行动物统治了海洋。带翅膀的爬行动物翼龙占据了天空,逐渐进化到像今天的小飞机大小。在大约2亿~6.5亿年前,其他爬行类,如鳄鱼、乌龟、蜥蜴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岩石中留下了丰富的化石。
恐龙时代发展出了批鸟类,这是德国索伦霍芬石灰岩中发现的,这种年龄为1.4亿年石灰岩颗粒精细,保存下来的化石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小龙虾、水母、翼龙、昆虫和恐龙。在索伦霍芬沉积物细致的特征之中,有世界上已知古老的化石羽毛,属于一种乌鸦大小的始祖鸟,它还有牙齿和带爪子的翅膀,这些是属于爬行类的特征。
在恐龙统治时期,有一类陆生动物保持小体型,通过夜间觅食昆虫,躲避大型爬行动物而存活下来。当恐龙和大型爬行类在6.5亿年前消失之后,这些适应能力良好的小型生物——哺乳动物——继续生活下去,同时还有小型的爬行类(鳄鱼、蛇、蜥蜴和乌龟)、两栖类、硬骨鱼类和鸟类。在接下来6000万年中,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现命形式,如早期的哺乳类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猿和猴子),以及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开花植物、鱼类、鲨鱼,以及海蛤蜊和海蜗牛。
年龄为5000万年的化石使我们能够见到恐龙灭绝之后生存并发展出来的生命形式。保存下来的马的牙齿和足骨证明早期的马是一种矮小的五趾动物,经过几百万年时间,体型逐渐变大,发展出了现代马坚硬而行动迅速的马蹄。早期的藤壶、海胆、海蜗牛和鲸类的化石证明它们的壳和骨骼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比如,海胆有各种形状,古鲸类逐渐长出了牙齿。早期树种的化石表明,随着开花的草类扩张,取代了许多地区的森林,树变得越来越少。在这些新出现的草地上漫游的动物化石证明出现了成群的食草动物,比如猪、骆驼、犀牛、羚羊和马。2500万年前的猿类化石常见于欧洲和非洲岩石中,而类人的灵长类化石可以追溯到1000万~2000万年前。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组成我们世界的“沉默的石头”充满好奇,它们是如此古老,如此坚韧,却又如此沉默。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通往这些古老秘密的宝藏之门。劳顿和潘塔加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用他饱含热情的语言,为你讲述每一块岩石的故事,从它们诞生的瞬间,到它们经历的沧海桑田。埃雷特的插画,更是点睛之笔,那些细腻的线条,精准的色彩,将各种岩石的质感、纹理,甚至是它们在不同光线下的微妙变化,都呈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沉积岩的讲解,那些层层叠叠的纹理,仿佛记录了古代河流、海洋的变迁,每一粒沙,每一颗石子,都可能是一段被时间封存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亿万年的时空旅行,你不仅能够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机制,更能感受到地球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剧烈变化,感受到生命演化与地质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孙正凡先生的翻译,让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变得平易近人,语言流畅而富于逻辑,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地质学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平凡的土地下,隐藏着如此壮阔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抵达,就如同收到了一份来自地球深处的邀请函,劳顿与潘塔加,两位深谙岩石语言的探险家,带领我们踏上了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知识之旅。书中对于岩石分类、形成机制的阐述,严谨而不失趣味,仿佛是为我们揭示了一本用石头写成的地球编年史。埃雷特大师级的插画,更是将文字的冰冷化为视觉的盛宴,那些细腻的纹理,微妙的光影,将各种岩石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亿万年的时光痕迹。我最难忘的,是书中关于变质岩形成过程的描述,那些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矿物重组,如同地球内部一场无声的戏剧,而埃雷特笔下的片麻岩和板岩,便是这场戏剧中最生动的演员。孙正凡先生的译文,更是如同一座连接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的桥梁,他用精准且富于文学性的语言,将劳顿和潘塔加的智慧,以及埃雷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时间以及我们所栖息的这颗星球的深度致敬,读罢掩卷,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界宏伟力量的敬畏之情。
评分我是一名对地球科学略有了解的爱好者,在众多的科普读物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顿和潘塔加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他们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岩石的世界。从火成岩的炽热诞生,到沉积岩的静默堆积,再到变质岩的重塑新生,每一种岩石的形成过程都被详细而引人入胜地解读。埃雷特的插画,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对岩石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一次视觉盛宴。无论是复杂的矿物晶体结构,还是壮丽的火山地貌,抑或是奇特的沉积构造,都通过精美的绘制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岩石循环的图示,将地质年代的宏大尺度和岩石形态的不断变化,用一种直观而又富有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孙正凡先生的翻译,功不可没。他不仅确保了科学术语的准确性,更用流畅的中文将地质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地球作为一个不断演变的生命体所展现出的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自然科学的普遍兴趣,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劳顿和潘塔加并没有将岩石仅仅当作一堆冷冰冰的矿物,而是将它们视为地球生命的见证者,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活化石”。他们的叙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但又巧妙地融入了对地球演变过程的哲学思考。埃雷特的插画,不仅仅是图解,更是艺术的再创造。那些岩石的细节,矿物的晶体结构,甚至是风化侵蚀的地貌,都被描绘得如同高清的显微镜图像,又带着画家的独特韵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著名地质遗迹的介绍,结合了当地的岩石特征和形成原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孙正凡的翻译,在我看来,是一种“信达雅”的典范。他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科学信息,更保留了作者对岩石那种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山川河流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充满了地质演变的故事和时间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我,那是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探索欲的蓝色,点缀着一些闪烁的晶体和古老的岩石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地球深处不为人知的奥秘。当我翻开第一页,孙正凡先生流畅而富有力量的译文便将我引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劳顿和潘塔加,这两位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他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带领读者一步步解开岩石的形成、演变乃至它们所承载的地质历史。书中的插图更是令人惊叹,埃雷特的画笔仿佛拥有了生命,将那些沉睡亿万年的矿物、岩石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有的展现了火山喷发的壮丽,有的揭示了深海热液口的神秘,还有的则勾勒出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奇妙转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钻石形成过程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科学的解释,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和压力的史诗。每当读到关于地壳运动、板块漂移的论述时,我总能感受到地球作为一个活体星球的脉动,那种宏大的尺度感和时间的流逝感,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地球母亲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低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