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唐高力士碑志 《唐高力士碑志》含《高力士碑》和《高力士墓志》两幅精拓,均未曾出版。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是中唐代宦官,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人”。 《高力士碑》碑文叙述其身世、品质、政绩及遭遇,纠正了传说中的失误,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高力士墓志》叙述其世系、出身、为人、功绩、官职、庭情况及死因,是目前有关高力士生平完整、珍贵的手资料。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供职中艺术研究院中画院。美术师,中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美术协会会员,中际交流协会理事,全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副**。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诗词联语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正文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觅那些能够真正触及碑刻艺术灵魂的作品。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碑帖,但真正能做到“精拓”、“未刊本”并兼顾的,却寥寥无几。《唐高力士碑志/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个名字,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套书中的“未刊本精选”究竟包含了哪些珍贵的拓本。对于《唐高力士碑志》,我深知其在唐代碑刻中的重要地位,但过去接触到的拓本,要么是流传久远,细节模糊;要么是现代翻刻,失却了原有的韵味。我渴盼着这套书能提供一份前所未有的、尽可能接近原貌的拓片,能够让我清晰地辨识每一笔每一画的起承转合,感受原碑的力度和神采。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不仅关注书法本身的艺术性,更对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有着极大的好奇。《唐高力士碑志》这块碑,其内容必然与高力士的生平事迹、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我希望这套书不仅提供精美的拓片,更能附带详实的碑文考释和历史解读。这样的内容,才能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碑刻的价值,不仅仅是书法的欣赏,更是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探寻。 我非常欣赏“精拓”二字所蕴含的匠心。这意味着在拓印过程中,必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碑石的原貌。我希望这套书的纸张质感、墨色浓淡、拓印的层次感都能做到极致。这样的细节,对于一个真正热爱碑刻艺术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温度,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指尖留下的痕迹。 我希望这套书的编排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和系统性。例如,对于《唐高力士碑志》的拓本,是否会按原碑的顺序进行排布?是否有对不同拓本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能体现出编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也更能满足我作为一名深度读者的探索欲。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碑刻艺术宝藏被重新挖掘和呈现的希望。
评分《唐高力士碑志/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个书名,瞬间就能激发我对中国传统碑刻艺术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却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碑刻作品情有独钟。 我尤其期待《唐高力士碑志》这块碑的“精拓”版本。在过去的阅读和学习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这块碑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权威,或者说,未能完全捕捉到原碑的精髓。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份极其清晰、细节丰富的拓片,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碑石的质感、墨色的深浅变化,以及每一个笔画的独特韵味。 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拓片集,更能是一份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关于《唐高力士碑志》的碑文,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高力士本身又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我渴望通过这套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块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对于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而言,碑帖的书法风格分析至关重要。我非常好奇,《唐高力士碑志》的书法究竟具有怎样的特色?它是否能体现出唐代书法艺术的某种典型特征?我希望这套书能提供一些专业的评论和解读,帮助我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这块碑的书法艺术。 “未刊本精选”这几个字,对我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它预示着这套书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未知宝藏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封的珍贵碑刻。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发现更多具有独特价值的碑刻作品,并从中汲取艺术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唐高力士碑志/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价值感。我一直对那些鲜为人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碑刻作品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未刊本”的字样,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我非常期待看到《唐高力士碑志》的精拓版本。高力士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碑志,无论是作为史料还是书法艺术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过去接触过的关于他的碑文资料,总觉得不够清晰,或者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套“精拓未刊本精选”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接近原作的可能性。 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呈现出原碑拓片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我不仅仅是想看到清晰的字迹,更希望能够感受到拓印过程中留下的岁月痕迹,比如纸张的纹理,墨色的晕染,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破损。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历史留下的印记,能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碑刻的沧桑和生命力。 作为一个对书法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对《唐高力士碑志》的书法风格充满了遐想。它会是颜真卿那种雄浑厚重,还是柳公权那种骨力遒劲?或者,它会有着一种独特的、属于高力士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堆拓片,更能包含一些关于碑文书法风格的专业分析,让我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它。 我非常欣赏“未刊本精选”这个概念。这意味着这套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可能被主流视野忽略的宝藏。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拓展视野、深入了解中国碑刻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书,能够发现更多像《唐高力士碑志》这样具有独特价值的碑刻作品,进一步丰富我的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
评分这套《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真是令人惊喜!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我一直对书法和碑刻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但又不像《兰亭序》、《神龙本》那样被过度解读和普及的碑帖。《唐高力士碑志》作为其中的一员,能够被收录进这套精选本,无疑是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看到封面上“未刊本精选”几个字,我心里就激动不已。这意味着我有可能接触到一些不常在市面上流通、信息相对稀少的碑刻拓本,这对于一个深度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挖掘宝藏。我期待着这套书能够呈现出原碑拓片最真实、最细腻的风貌,不仅仅是字迹清晰,更要将拓印过程中留下的岁月痕迹、纸张质感,乃至拓工的技艺都尽可能地保留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书写的力量和碑刻艺术的魅力,仿佛能与千年前的书法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非常好奇《唐高力士碑志》这块碑的具体内容。高力士在唐朝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碑志,无论是内容还是书法,想必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这套精选本是否会提供详尽的碑文考证和解读?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拓片集,而是能包含一些专业的学术研究,例如碑文的字义、历史背景、书法风格的演变,甚至是对碑文作者、书写者、雕刻者等信息的深度挖掘。 对于我这样业余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碑帖拓本,是提升书法技艺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套书的拓片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字口清晰,墨色浓淡得当,纸张的质感也能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当然,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拓片收集、整理、保护的知识,那就更完美了。这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学习和研究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精髓,汲取其中的营养,丰富自己的书法视野。 拿到这套书,我最期待的就是翻开《唐高力士碑志》的那一页。我会仔细地端详每一个字,感受它在纸上的力量和神韵。我猜想,这块碑的笔画定然雄浑有力,结构严谨,又带着一丝属于唐代特有的雍容气度。高力士作为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他的碑志,其内容和书法风格,是否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权力结构?这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和探索的。我相信,这套精选本绝不会让我失望,它必将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书法宝典。
评分当我看到《唐高力士碑志/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个书名时,我的心就已经被勾住了。我对中国传统碑刻艺术有着深深的喜爱,尤其钟情于那些未被广泛传播,但却蕴含着独特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的作品。 《唐高力士碑志》这块碑,我早已耳闻其名,但一直未能见到过真正令人满意的拓本。我迫切地希望这套“精拓未刊本精选”能够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拓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碑的风貌,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画的力道、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碑石的质感。我尤其期待能看到那些经过岁月侵蚀,却依然显露出不凡风骨的笔画。 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拓片,更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解读。例如,关于《唐高力士碑志》的碑文内容,它讲述了高力士怎样的生平?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内容,对于理解这块碑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至关重要。我希望编者能够在这方面给予读者更多的信息和指导。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特别关注碑帖的书法风格。《唐高力士碑志》的书法,究竟是何种风格?它又受到当时哪位名家或哪种书风的影响?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阐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块碑的书法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字迹的临摹,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感悟。 “未刊本精选”这个词语,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惊喜。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非常罕见、甚至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碑刻拓本。我期待着这套书能够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宝,它不仅能丰富我的艺术视野,更能成为我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碑刻艺术的宝贵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