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孙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5208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本书讨论了应急通信的总体概念和应用分类,分析归纳了国际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研究的概况,讨论了应急通信系统的总体分类和设计原则,讨论了各类应急通信系统可能适用的技术体制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支持国家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技术性建议。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关心我国应急通信技术发展的相关人士,从事应急通信系统研究和设备研制的技术人员。
一、应急概念讨论
二、应急通信总体概念讨论
三、美国应急通信概况
四、日本应急通信概况
五、欧洲应急通信概况
六、ITU-D关于应急通信应用管理的建议择要
七、ITU-R关于应急无线电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八、ITU-T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九、其他国际组织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进展
十、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应急通信的摘要
十一、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政策
十二、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分类讨论
十三、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讨论
十四、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五、城市和地区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六、现场抢救指挥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推荐
十七、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八、对讲机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九、现场电视转播系统总体框架推荐
二十、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一、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二、应急通信设施的综合利用讨论
二十三、“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值得研究借鉴
二十四、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的关系
二十五、空间转信问题讨论
二十六、关于增强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建议
附录一 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和通信网络应用分类概要
附录二 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和网络防卫框架
附录三 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应急”场景下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本身,更是在教我们如何“思考”应急。书中对时间敏感性、带宽受限性、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物理约束,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举个例子,在分析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灾后快速部署时的潜力时,作者不仅仅提到了其优势,还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其在数据吞吐量上的固有缺陷,并给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这种平衡且不偏不倚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人来说,这种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脚踏实地”的工程考量的书籍,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让我明白,应急通信不仅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在资源极度匮乏时,如何做出最优的“妥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感到非常满意。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着生硬的术语,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教科书。相反,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知识对话。在讲解关键算法或流程时,会巧妙地插入一些历史背景或发展沿革,让技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有了血有肉的发展脉络。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数据可靠性保障的章节,作者用了好几个篇幅来对比不同的纠错编码机制,从理论复杂度到实际的带宽占用,分析得细致入微,而且每切换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都会有一个小结或过渡句,确保读者的思路不会跳跃。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化了大量复杂信息,感觉学习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侧重于某一特定技术的介绍,但令人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全面的“鸟瞰图”。尤其是在讨论系统集成和多技术融合的章节,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功底,他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和资源调度瓶颈。我发现书中许多关于异构网络互联的解决方案,非常具有前瞻性,甚至超出了目前行业的主流实践,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些前沿观点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让人信服。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校准手册”,可以帮助我们修正那些可能因信息滞后而形成的过时认知,重新审视技术选型的合理性。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尤其是在目录设计上,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点,而似乎是设计了一条完整的“能力养成路径”。你从头读到尾,会发现自己对整个应急通信体系的认知是从底层物理层,逐步上升到网络架构,最后落脚到应用场景和管理策略的。最妙的是,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理想情况,而是基于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反向工程分析。这使得书中的每一项技术讨论都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锚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未来标准制定趋势的展望,虽然是推测,但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让人读后对这个领域保持了长久的热情和探索欲。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翻开,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感觉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我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翻开了第一页。里面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系统的构建,逐步深入,丝毫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贴合初学者的认知习惯,比如在解释那些复杂的协议栈时,会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通信模式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对比分析,那部分内容论据详实,图表制作精良,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感觉知识点是真正地被“吃”进去了,而不是浮光掠影地看过。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能初步构建起这个领域的一个宏观认知框架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页边距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