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表面组装技术与集成系统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梁瑞林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56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书中介绍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贴片式电子元器件在印制电路上进行表面组装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在内容上,力图尽可能地向读者传递国际上先进的表面组装技术与系统集成方面的前沿知识,而避免冗长的理论探讨。
本书町以作为电子电路、印制电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方向)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了科院校学生、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梁瑞林,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授。1946年1月1日生。山东省单县人。 1970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传感器、薄膜技术、混合集成电路。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层次科研项目。曾经2次作为中日两国交流学者赴
说实话,我手里已经堆了不少关于电子制造的书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或者只聚焦于某个单一设备的操作手册。这本《表面组装技术与集成系统》之所以脱颖而出,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前瞻性的视角。它不仅仅回顾了传统SMT的成熟技术,更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新兴趋势的探讨中,比如柔性电路板(FPC)的组装挑战,以及异构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的概念如何影响传统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作者对于未来电子产品走向微型化、高密度化所必须攻克的工艺瓶颈,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预测和应对策略的梳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这本书如何能将如此庞杂的技术体系,压缩得如此精炼而又信息量爆炸。它没有那种为了充数而堆砌的内容,每一个章节、每一张图表,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对于那些需要制定未来五年技术路线图的研发管理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和战略视野,其价值远超其定价本身。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表面组装技术绝不是一个成熟停滞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前沿阵地。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将我们老旧的生产线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所以对“集成系统”这块内容尤为关注。翻开这本书后,我对“集成”二字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它不仅仅指设备间的联网通信,更深入到了数据层面的融合与决策支持。书中对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系统在表面贴装环节的数据交互逻辑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特别是关于SPC(统计过程控制)数据的实时反馈与闭环修正机制的描述,简直就是我目前项目组正在攻克的难点。作者似乎对现代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关于超细间距封装(如0201甚至更小封装)的助焊剂残留控制和清洗工艺的章节,处理得极为精细。我尤其欣赏其图示的质量,那些剖面图和流程图,用色和布局都极其考究,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模糊不清,使得复杂的微观结构也能一目了然。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微观焊点到宏观生产线的完整知识图谱,让人感觉到自己正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主打“表面组装技术与集成系统”的著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这个长期在电子制造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看来,它的价值简直难以估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堆砌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标准,但事实是,作者以一种近乎艺术家的细腻笔触,将复杂的SMT(表面贴装技术)工艺流程,描绘得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书中对不同类型元器件的贴装精度要求、不同焊接材料的性能差异,都有着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系统集成”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入了实际工厂中可能遇到的热点问题,比如如何在高密度封装(如BGA、QFN)中实现可靠的锡膏印刷,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回流焊曲线来应对新型低熔点焊料的挑战。书中附带的许多案例研究,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让我立刻就能将书本知识与我手头正在进行的产线优化项目对接起来。光是关于视觉检测系统在AOI/AXI环节中的算法优化这一章节,就足够我深入研究一个季度了。这本书不是让你学会“做什么”,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度的剖析,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材料科学背景出发来看这本关于表面组装的书,我原本预期会感到一些隔阂,因为大部分这类书籍总是过于偏重机械和电子工程。然而,这本书在“可靠性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它没有回避诸如“空洞率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这类硬核问题,而是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支撑了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点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书中关于无铅焊料与传统铅锡焊料在热循环下的蠕变行为对比分析,让我对材料选择的长期后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科学原理,巧妙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工艺窗口设定,这对于负责产品认证和质量保证的团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发现自己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工艺会失败,更能预测在极端环境下系统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工程实用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文笔流畅,逻辑严密,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求知快感。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电子组装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有所突破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表面组装技术与集成系统》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系统性思维”的强调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贴片机、波峰焊炉这些硬件设备的参数,而是将整个制造过程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例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PCB基材的介电常数变化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系统的信号完整性,这在传统工艺书中是很少被深入探讨的。读到关于热管理与应力分析的部分时,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最近在开发一款高功率密度设备时遇到的翘曲问题,书中提供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和材料选择建议,无疑为解决这一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国际标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给人一种极强的权威感和可信赖度。对于那些想要从单纯的“操作员”升级为“系统架构师”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内功心法,它拓展了我对SMT制造边界的认知,让我开始跳出局部的优化,去思考全局的效率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