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居裏夫人文選 | 作者 | (法)瑪麗·居裏 ,鬍聖榮,周荃 ,王鳴陽 校 |
| 定價 | 39.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158494 | 齣版日期 | 2010-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內容極其豐富,由文字、圖像和影像三部分構成。 文字部分:包含六個部分,分為導讀、上篇、中篇、下篇、附錄A、附錄B。上篇為居裏夫人的博士論文《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中篇為紀念已故丈夫皮埃爾·居裏寫的《居裏傳》;下篇為《居裏夫人自傳》 ;附錄A為居裏夫人獲得的各種榮譽介紹、居裏夫人的生平年譜和她的論著目錄,包括諾貝爾奬金授奬辭、諾貝爾奬金獲奬演講辭 、居裏夫人生平大事年錶、居裏夫人的論文和著作、居裏夫人獲得的奬勵和榮譽;附錄B 介紹瞭居裏夫人與中國的關係,包括居裏夫人的中國研究生施士元的幾年文章《我的恩師居裏夫人》、居裏夫人女兒伊倫娜(Irene)的研究生錢三強的迴憶文章《我與約裏奧·居裏夫婦》。 圖像部分:精心選配瞭一百多幅彩色和黑白插圖,每一幅插圖均配有詳細的圖注。這些圖片展現瞭居裏夫人的傢庭環境,童年、少女生活,失敗的初戀,艱難的求學,美滿的婚姻,慈母之愛,喪夫之痛,寡居後的緋聞,艱苦的研究,的成就,公眾明星,社會影響以及為培養中國學生而作齣的種種努力。這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比較全麵地反映瞭居裏夫人的生活經曆、時代環境以及探究過程和研究方法。 影像部分:是一張《居裏夫人》電影DVD光盤。這部電影於年月日在美國上映,葛麗亞·嘉遜 ()扮演居裏夫人,沃爾特·皮金()扮演居裏,片長分鍾。編劇是居裏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居裏。該片大獲成功,榮獲第屆奧斯卡*電影、*男演員、*女演員、*攝影、*藝術指導、*音響和*音樂七項提名。該片在中央電視颱引進播映後,曾獲得第屆飛天奬“譯製片”一等奬。 |
| 作者簡介 | |
| 1903年,36歲的居裏夫人和丈夫皮埃爾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8年後,她獨自一人又“奇跡”般獲得諾貝爾化學奬!1935年,“奇跡'再次降臨——她的女兒伊倫娜和女婿約裏奧又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奬! 居裏夫人一傢3次獲得諾貝爾奬!這個“諾奬之傢”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
| 目錄 | |
| 弁言 / 1 導讀 / 1 序言 / 1 上篇 放射性物質的研究 / 1 引言 / 3 章 鈾和釷的放射性,放射性礦物 /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3 第三章 新放射性物質的輻射 / 24 第四章 放射性嚮本來無放射性的物質傳播 / 52 第五章 放射性現象的本質和原因 / 69 中篇 居裏傳 / 71 序言 / 73 章 居裏傢族,幼年和早期學習 / 74 第二章 年輕時的夢想,項科學研究發現壓電現象 / 78 第三章 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對稱性原理,研究磁性 / 82 第四章 結婚和傢庭生活,性格和品德 / 90 第五章 夢想成真,發現鐳 / 97 第六章 爭取工作條件,成名的煩惱,國傢的幫助, 遲來的改善 / 102 第七章 民族的悲哀,實驗室:“神聖之地” / 113 下篇 居裏夫人自傳 / 119 章 少女時代和結婚 / 121 第二章 婚後生活,發現鐳 / 128 第三章 大戰時期的救護工作 / 137 第四章 訪問美國 / 144 附錄A 榮譽·生平·論著 / 149 一 諾貝爾奬金授奬辭 / 151 二 諾貝爾奬金獲奬演講辭 / 156 三 居裏夫人生平大事年錶 / 165 四 居裏夫人的論文和著作 / 171 五 居裏夫人獲得的奬勵和榮譽 / 175 附錄B 居裏夫人與中國 / 179 一 我的恩師居裏夫人(施士元) / 181 二 我與約裏奧居裏夫婦(錢三強) / 193 |
| 編輯推薦 | |
| 榮獲第二屆中國科普作傢協會科普作品奬。 入選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科普作傢協會“讀書知化學”活動嚮社會公眾推薦圖書。 本書的內容太豐富,是市場上*完整、*經典的居裏夫人文獻。有譯成中文的居裏夫人的博士論文,有居裏夫人自傳,還有居裏夫人寫的居裏傳,有居裏夫人兩次獲諾貝爾奬的授奬詞和獲奬演說,有居裏夫人的中國學生迴憶錄。書中配有一百多幅彩色和黑白插圖,每一幅插圖均配有詳細的圖注。這些圖片展現瞭居裏夫人的傢庭環境,童年、少女生活,失敗的初戀,艱難的求學,美滿的婚姻,慈母之愛,喪夫之痛,寡居後的緋聞,艱苦的研究,的成就,公眾明星,社會影響以及為培養中國學生而作齣的種種努力。還配有榮獲6屆奧斯卡奬七項提名的《居裏夫人》電影光盤一張。 全書圖文並茂,16開仿羊皮捲軟精裝,以哈佛紅為基調,古樸典雅,超值珍藏。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對人文社科類書籍情有獨鍾。我最近在思考,一個人如何纔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是什麼驅動著一個人不斷追求卓越,甚至超越自我?居裏夫人的人生故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文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她的“科學精神”到底是什麼?是單純的好奇心,還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亦或是為人類進步貢獻力量的使命感?我特彆想知道,在她的內心深處,是如何看待科學與人生的?她是否有過迷茫的時候,又是如何找到前進的方嚮的?從她的文字中,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激勵我勇敢麵對學業和未來挑戰的力量。另外,我也對她所處的學術圈子和她的人際關係非常好奇。她是如何與當時的科學傢們交流的?有沒有留下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學術爭論或者閤作故事?這些細節,往往能讓我們更全麵地瞭解一個人。我期待通過這套書,能夠獲得一些關於人生選擇、價值實現方麵的深刻感悟。
評分我最近剛剛開始接觸一些關於物理學和化學的科普讀物,感覺科學的世界真的太奇妙瞭!尤其是那些顛覆人類認知的重大發現,總是讓人驚嘆不已。我聽說居裏夫人是放射性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點。我非常好奇,她是如何在那個相對簡陋的實驗室條件下,一步步探索齣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秘密的?是不是有很多艱辛的實驗過程?會不會有一些她自己也未曾預料到的結果,讓她為之著迷?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地描述她的科研曆程,不僅僅是成功的喜悅,更要展現那些失敗、挫摺和堅持。我總覺得,偉大的成就背後,一定隱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付齣。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改變世界的科學傢,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戲劇性。而且,我對她與皮埃爾·居裏的閤作也非常感興趣,他們的愛情與事業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共同的研究是否讓他們更加默契,還是也帶來瞭新的挑戰?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一位偉大科學傢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她的研究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人物充滿敬意。居裏夫人無疑是其中之一,她的名字代錶著無私的奉獻和科學的偉大。我一直很好奇,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名利”和“榮譽”的?書中會不會有她對自己成就的看法,或者對科學研究的初衷的迴顧?我比較關注她獲得諾貝爾奬的故事,特彆是她兩次獲得諾貝爾奬,這在曆史上是多麼罕見啊!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她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聲譽的?有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或者更加專注於研究?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她內心深處對於科學的純粹熱愛,而不是被外界的贊譽所乾擾。另外,我一直對放射性物質的潛在危險性有所瞭解,而居裏夫人卻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甚至為此付齣瞭生命的代價。我想從書中探尋,她是否意識到這種危險?她又是如何看待這種付齣?她有沒有對後世的研究者留下什麼警示?總而言之,我希望這套書能夠展現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居裏夫人,一個不僅僅是科學巨匠,更是一個充滿智慧、勇氣和奉獻精神的偉大女性。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和社會變革很感興趣的讀者。我覺得,很多偉大的發現和成就,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曆史環境。居裏夫人生長的時代,正值科學飛速發展的時期,也伴隨著一些社會觀念的衝擊和變革。我想瞭解,她作為一個女性,在一個男性主導的學術界,是如何應對當時的社會偏見和歧視的?有沒有遇到過什麼特彆的阻力,又是如何剋服的?我特彆關注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X光技術為傷兵服務的經曆。那個時期,戰火紛飛,她的善舉充滿瞭人道主義精神,也展現瞭科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我希望書中能詳細描寫這段經曆,以及她當時的思考和行動。此外,我也想從書中瞭解,她的研究成果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哪些具體的影響?不僅僅是科學上的突破,更是在人們的觀念、醫療、甚至日常生活方麵,是否有潛移默化的改變?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居裏夫人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傢,她也是一位在特定曆史時期,以自己方式影響世界的傑齣女性。
評分這套書我一直都非常感興趣,一直想找機會入手。我平時就喜歡閱讀傳記類的書籍,因為我總覺得,通過瞭解一個偉大人物的人生軌跡,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啓發和力量。瑪麗·居裏,這個名字簡直就是科學精神的代名詞,她的故事充滿瞭勵誌色彩,也包含瞭無數的挑戰與堅持。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年代,一個女性要怎樣纔能在科學領域闖齣自己的一片天?她的傢庭環境是怎樣的?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她不懈地追求科學真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讀一本傳記,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人物,更像是和他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他們的經曆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她作為妻子、母親的角色,一個頂級的科學傢,如何在復雜的傢庭生活和社會壓力中找到平衡?這些細節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所以,對於這套《居裏夫人文選》,我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居裏夫人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