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
定价:65.00元
作者:周哲玮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111827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全书分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传播学研究、体育文化学研究、体育管理学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休闲体育研究、体育法学研究、学校体育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和书评十个栏目。主要内容包括奥运会与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提升,体育网络传播现状研究,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上海都市体育文化模式初探,我国汽车企业体育营销现象探析,高校推广合球运动的可行性初探,训练、比赛及高海拔地区对运动员感知觉影响的研究,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目录
一 体育社会学研究
转型期中国职业足球领域“扫黑”运动的行动逻辑及其风险分析
机会结构与行动能力:奥运会对青年社会参与的影响
奥运会与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提升
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个社会学的阐释
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体育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功能
米歇尔·福柯:体育、权力、技术与治理术
二 体育传播学研究
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探析
论大众传媒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
体育网络传播现状研究
中国民族体育品牌现状分析
上海“五星体育”频道解析
西方知名体育品牌在华传播现状分析
美国体育报道策略与问题探析
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热运作与冷思考——以搜狐为例
奥运报道中的媒介议程分析——以新浪网为例
中国官方网站与商业网站2007年奥运报道议程比较分析——以新华网奥运频道和TOM在线奥运频道为例
《体坛周报》北京奥运报道的报道特色分析——兼议其奥运报道的议题
《中国体育报》近期奥运相关报道中议程设置特征分析
三 体育文化学研究
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
上海都市体育文化模式初探
北京奥运文化构建浅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奥运”的传统文化内蕴与青年的和谐发展——论人文奥运与当代青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悖论
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认知研究
日本少林寺拳法浅析
四 体育管理学研究
公共体育设施项目社会后评价研究
上海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五 体育产业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澳休闲体育产业现状的对比分析
我国汽车企业体育营销现象探析
六 休闲体育研究
休闲体育锻炼对都市职业女性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Modern China and L,eisure of young people
七 体育法学研究
奥运会背景下的法律地位及侵权行为探析——对《国际奥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注册人员指南》的法律解读
八 学校体育研究
高校推广合球运动的可行性初探
高校游泳教学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应用的研究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法探索——以网球项目教学为例
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索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动机研究——以上海大学为例
对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模式的研究——以上海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为例
上海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九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递增负荷有氧运动对高校退休老年男子肾功能和排尿机能的影响
训练、比赛及高海拔地区对运动员感知觉影响的研究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十 书评
山在那里——评析《如果山知道》
附录
2007~2008学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概况
编集手记
作者介绍
周哲玮(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体育学研究中心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文摘
序言
“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光看书名,就让人对它充满了好奇。2008年,那是一个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一次集体升华。而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这个聚焦在这一历史时刻的学术结晶,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记录。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从书名和出版的背景,我就可以想象到,这必然是一本深度挖掘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社会影响的学术专著。它可能涵盖了从申奥的艰难历程,到赛事组织、运动员表现,再到奥运对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城市发展,甚至是国民心态的深远影响等诸多方面。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我对体育赛事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体育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意义。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我们普通人可能忽略的细节,那些在宏大叙事之下,由专业学者们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中国体育在奥运精神的引领下,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在赛事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又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能够为未来的大型体育活动提供借鉴?这些疑问都让我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一看到《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这个书名,我脑子里就立刻闪过无数关于2008年奥运会的画面——那些运动员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赛场上此起彼伏的国歌声,还有全国人民共同守在电视机前的激动。这本书,既然是以“体育学研究”为切入点,我预感它会带给我一些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或回忆录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中国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挑战的智慧。比如,在场馆建设、技术支持、安保措施等方面,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经验教训?书里是否会分析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背后的科学训练方法和体能储备情况?我期待着能读到一些关于中国体育科研体系的进步,以及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而且,奥运会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奥运会对中国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甚至是社会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我想象,它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奥运遗产的规划和利用,以及如何将奥运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些都是非常实际且有意义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节点,更是一个持续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催化剂。
评分《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学术价值。2008年,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北京奥运会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作为一本体育学研究的年报,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方式,去解剖和分析这场盛会。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所经历的转变和发展。比如,它是否会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在奥运会的刺激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壮大?那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在奥运会的推动下,是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对中国在奥运会项目上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奥运会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例如,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否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改变了国人对体育的认知?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对公平竞争、拼搏进取等价值观的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体育如何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成功,更是中国在多个维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
评分我对于《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这本书,充满了一种“智识寻宝”的期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绝对是中国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显然是以一种专业、严谨的态度,对这一盛事进行了深度挖掘。我设想,这本书不会停留在对赛事结果的简单罗列,也不会仅仅是感性的回顾。它更像是一个放大镜,将奥运会背后的复杂体系、深层逻辑以及长远影响,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从体育学的角度,如何解读中国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是源于多年积累的专业训练,还是某种集体意志的爆发?它是否会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模式,例如职业化、市场化,产生什么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我想象,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软实力”的讨论,比如奥运会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甚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此外,作为一本学术年报,它很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奥运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甚至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这些都是我平时接触不到的精彩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让我能够理解,2008年的奥运会,究竟为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铺设了怎样坚实的基础。
评分想象一下,打开一本名为《奥运与中国——2008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的书,扑面而来的,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应该是那段激昂岁月的历史回响。2008年的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家形象的集中展示,一次全民参与的盛大庆典。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是观众席上震耳欲聋的欢呼,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奥运主题活动,更是中国人民那份前所未有的团结与自豪。这本书,如果它能够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深刻的洞察,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猜想,它或许会对中国体育在奥运会的战略布局进行剖析,例如在哪些项目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绩,又在哪些方面显露出了不足。它是否会探讨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改变?那些在赛场上闪耀的明星,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训练机制和发展路径?更进一步,这本书可能会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奥运会的举办,是否促进了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民众的体育参与度,以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那段历史,理解奥运会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变革与希望的种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