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
定价:30.00元
作者:朱文斌 庄伟杰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42233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著作是多人论文合作而成,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本著作会通中外语言文化,立足学科建设前沿,注重基础应用研究,涉及到“语言与翻译”、“文学与艺术”、“新闻与传播”、“经济与管理”、“外语教学”、“国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文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文学多棱镜——中国现当代文学散点透视》、《胡愈之评传》等3部,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1部,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丛刊共8辑。
文摘
序言
这次阅读《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书中关于“语言的社会建构性”的论述,让我明白了语言是如何受到社会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的。例如,对某些群体或现象的命名方式,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认知和态度。作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当代社会现象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它在维护或挑战现有社会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交流中是否无意识地受到某些语言的影响,又是否在有意或无意中传播着某些观点。这本书促使我更加警惕和审慎地使用语言,也让我对语言背后的社会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尤其对《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中那篇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信号误读”的文章印象深刻。作为一个经常需要和国际客户打交道的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书中列举的几个例子,比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直接的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敬,而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认为是真诚和自信的表现;又比如肢体语言中的“OK”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代表的含义截然不同,甚至可能引起冲突。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提供了实用的应对策略,比如“在不确定时,宁愿保守一些”、“多观察,少评判”等等。这些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容易犯傻的“文化小白”。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仿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对未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这种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其中一篇关于“网络语言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的文章,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了表情包、网络流行语是如何从一种单纯的交流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甚至折射出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我平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发送的“哈哈”、“emmm”,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密码!文章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用也恰到好处,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让我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有关于不同地域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的探讨,我一直对家乡的方言充满了感情,作者的分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它与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并非只是简单的沟通工具,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群的记忆、情感和智慧的宝藏。
评分《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的某些章节,仿佛一剂强心针,让我对语言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之前总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化和功利化,但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却展现了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新的可能性。例如,关于“机器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人机对话的情感表达”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语言作为人类情感和智慧载体的不可替代性。即使是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也难以完全理解和复制人类语言中蕴含的 nuanced 情感和深层文化含义。作者们对未来语言发展趋势的预测,既充满了理性分析,又不乏浪漫想象,让我看到了语言作为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其生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评分《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5辑》的某些篇章,简直像是在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认为语言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存在,但书中关于“语言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的讨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们通过分析诗歌、歌词、戏剧台词等艺术形式,展现了语言在艺术家手中是如何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和意义的。我尤其被关于“隐喻”和“象征”的章节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体现,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体验的桥梁。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些诗句会如此触动人心,原来是语言的能量在背后默默地发挥着作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语言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能够去感受、去欣赏、甚至去创造语言之美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