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激光原理 |
| 作者 | 袁晓东,刘肯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72892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首先阐述激光与普通光的本质区别,使读者对于激光有一个总体认识;接下来讨论激光谐振腔、高斯光束和高斯光束的变换,读者可以了解激光谐振腔和激光光束的性质,掌握激光光束的变换规律和操控方法;通过激光器经典理论和半经典理论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激光放大和振荡的基本规律;激光器模式控制和脉冲激光器部分则主要讲述如何对激光器进行操控来实现激光的高频率分辨或者高时间分辨;*后对于常见的典型激光器作了简单介绍,使读者对于不同类型激光器的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正版现货 激光原理 科学出版社》的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展现。书中对激光产生的基本物理过程,比如受激辐射、粒子数反转的形成机制,讲解得可谓是深入骨髓。它不像有些入门读物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地把爱因斯坦的系数、光腔的谐振条件这些核心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特别是涉及到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部分,作者似乎特别花了心思去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从能带结构到电流注入效率,再到输出功率的限制因素,层层递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密仪器的设计现场。对于我这种希望从底层原理上彻底搞懂激光器工作机制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详实且严谨的叙述方式简直是福音。不过,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毕竟它要求的数学基础和量子力学背景是比较高的,但如果能坚持下来,收获绝对是巨大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之前买过几本关于光学和电磁波的教材,但真正系统性讲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专业书籍却不多见。这本《激光原理》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激光能做什么”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激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精确控制”的工程实现细节。举例来说,它对激光腔模式的分析细致入微,无论是稳定腔还是非稳定腔的几何布局对光束质量的影响,书中都有详细的计算和图示。我特别欣赏它对激光安全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其他教材忽略。比如,当光强达到一定阈值后,材料会发生倍频或参量下转换,书中不仅描述了现象,还给出了相应的微扰理论计算方法,这对于从事高功率激光系统设计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非常全面,横跨了理论物理、光学工程和材料科学,使得整本书的知识结构非常稳固,读起来让人信心十足,知道自己正在啃一块硬骨头,但每啃下一块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评分我之前以为“激光原理”这个主题已经被写得烂熟,市面上的教材大多大同小异,无非是增加一些新近的激光器类型作为点缀。然而,这本《正版现货 激光原理 科学出版社》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处理光与原子相互作用这个基础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哲学高度是罕见的。它不满足于停留在宏观的增益曲线,而是深入探讨了量子涨落对激光阈值的影响,甚至触及到了量子光学的一些前沿边缘。书中的语言风格严谨中带着一种学术的浪漫,它让你在理解物理定律的必然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智慧在驾驭光这一基本要素时的创造力。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激光技术对现代信息社会和精密制造的根本性意义。这种引人深思的写作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敬畏感和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光的史诗,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很多理工科的教材,图总是做得模糊不清,或者公式挤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本《激光原理》的版式设计非常清晰,采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来辅助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讲解激光振荡的建立过程时,一幅清晰的能量图谱配上光子流动的示意图,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效率高出百倍。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与扩展阅读”部分。这些思考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数值计算,而是引导性的概念辨析或小型设计挑战,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学术对话。通过这些拓展材料,我得以将书本知识与我正在关注的某项具体技术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这种注重学习体验的设计,确实体现了科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上的专业水准。
评分作为一名侧重于激光应用和系统集成的工程师,我更看重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这本书在应用案例的选取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沉溺于过时的或过于基础的氦氖激光器讲解,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现代工业和科研中应用最广泛的固态激光器和染料激光器上。比如,在介绍泵浦源的选择和热效应管理时,书中结合了实际的工业冷却方案进行讨论,这对于避免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因过热而性能衰减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对于激光束的质量表征,比如M²因子、光束发散角等参数的测量方法,书中的描述非常贴近实际测量流程,甚至连误差分析都考虑进去了。唯一让我觉得稍微遗憾的是,在超快激光,特别是飞秒激光器的锁模技术方面,内容似乎略显单薄,虽然提到了SESAM(可饱和吸收镜),但讲解的深度距离目前最前沿的拓扑绝缘体或石墨烯等新型锁模器件的细节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考虑到全书的广度和深度平衡,这或许是必要的取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