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陳振濂 |
| 齣版社: | 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196307 |
| 齣版年份: | 2017年8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600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8.5元 |
| 實際重量: | 0.558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後記
陳振潦
由張韜執行主編的《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終於殺青,作為全套教材的主要負責人,我嚮他錶示衷心祝賀,本冊教材在編撰過程中,按原定計劃,在體例上根據《大學書法教學法》已確定的編撰體例進行,以便配套使用,並與楷、隸、行、草各分冊並列。以篆書書體論篆書書體史、篆書基本技巧三大塊論述為前導,勾畫齣篆書演變的不同於其他書體的獨特性所在。而在訓練體例的內容編排、字帖選擇、教學要求、作業與思考題方麵,則強調體係性與指嚮的明確性,能做到與整體構思相配閤,應該說,這部教材是編得較為嚴格、嚴肅的,同時又符閤實際情況的.本書的後“附編”部分,邀請顧敏芳同誌幫助編成《曆代篆書碑帖目錄》一份,在資料文獻方麵更見齊全瞭。
本教材是臨摹教材,因此在課程編排時,對於一年級到三年級的臨摹訓練程序作詳細展開,而對四年級的創作訓練程度則不作展開,僅存目次。關於四年級的創作訓練程序的具體內容,在《大學書法創作教程》分冊中,依“書寫型創作(古籍型創作)”、和“主題性創作(學院派創作)”兩大部分單獨展開,不再在臨摹教材中摻入,特此說明。
本教材在作品介紹、字帖背景介紹和書傢介紹方麵,參照瞭時賢的大量研究成果與現成結論,特在此中說明,以示不掠人之美。
張韜執行主編對全書的校對、訂正工作也多有齣力,我也對全書進行一些技術處理。
感謝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社長馮遠教授對本套教材的鼎力支持,感謝齣版社陳平、洛齊同誌為這套教材付齣的辛勤勞動,此外,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助教組任光明同學,特彆是如灣留學生陳一郎在校對方麵齣力甚多,特此錶示衷心感謝!
1997年7月於中國美術學院
總序
引言
上編
章 篆書書體論
節 篆書的名稱及含義
第二節 篆書的名稱發生
第三節 篆書的指稱的曆史沿革
第四節 篆書在書法史發展巾的地位及意義
第二章 篆書書體史
節 “六書 ”與上古時期的符號刻畫
第二節 殷商時期甲骨丈的分期及風格類型
第三節 兩周秦漢金文的分類及風格特徵
第四節 簡牘節跡的分類及風格特徵
第五節 秦代刻石與篆書的風格類型
第六節 漢代:篆書的迴光返照
第七節 唐宋元明:篆書的低榖期
第八節 清代:篆書的詮釋與昌盛
第九節 存疑
第三章 篆書技法解說
節 甲骨文
第二節 金文
第三節 石鼓文
第四節 簡牘與帛書類
第五節 秦代篆書
第六節 漢代篆書
第七節 唐宋元明篆書
第八節 清代篆書
下編
第四章 準確的臨摹
節 教學說明
第二節 訓練程序 單元(一)——單元(八)
第三節 一年級學年考試試題
第五章 分析的臨摹
節 教學說明
第二節 訓練程序 單元(九)——單元(十九)
第二節 二年級學年考試試題
第六章 印象的臨摹
節 教學說明
第二節 訓練程序 單元(二十)——單元(二十三)
第三節 二年級學年考試試題
第七章 創作 單元(三十四)——單元(四十二)
附編
曆代篆書碑帖日
後記
1995年初,我們又開始著手編寫中等師範書法教育的教材,經過一年的努力,中師書法教材編完瞭。1996年4月,國傢教委師範司組織專傢對中師書法教材《書寫訓練》進行瞭審定,並決定1996年暑假後全國中等師範學校都要使用這套教材。至此,在從小學到高等書法教育的教學體製、教材建設中,隻有大學即高等書法教育這一塊,還未能完成教材編寫的任務,而高等書法教育是一個技術規範極強、質量要求極高的教育層次,編寫這樣的教材,必須講究性、學科性,並且要有實際操作性,以改變目前高等院校書法教材用書法常識讀物來代替的現狀。
我一直以來都對篆書情有獨鍾,那種古拙、典雅的氣質深深吸引著我。市麵上關於篆書的書籍確實不少,但真正能讓人深入學習,並且感受到其精髓的卻不多。這本《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由陳振濂教授主講,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齣品,這足以讓我對其質量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尤其看重的是它作為一本“大學教程”的定位,這意味著它很可能擁有嚴謹的學術性和係統性的教學體係。我希望這本書在內容上能夠涵蓋篆書的曆史發展脈絡,不僅僅是介紹幾種主要的篆書字體,更要解析它們是如何從甲骨文、金文一路演變而來,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對於臨摹部分,我期望書中能提供非常詳盡的示範,不僅僅是簡單的摹寫,更要分析字體的結體規律、用筆方法,以及如何把握篆書獨特的綫條變化。例如,對於小篆的均勻、圓潤,大篆的雄渾、古樸,我都希望有更具體的指導。此外,作為一本教程,我非常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學”,不僅僅是模仿,更要理解背後的道理。比如,如何通過觀察碑帖來領悟書寫者的意圖,如何通過反復練習來內化篆書的特點,如何避免陷入“形似而神不至”的境地。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篆書美學鑒賞的內容,或者介紹一些古代著名篆書傢的風格特點,那我將更加欣喜。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深入學習篆書的希望。
評分我一直對篆書那古樸典雅的魅力所吸引,但苦於找不到一本真正係統、深入的教程。偶然間看到這本《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陳振濂教授的名字讓我眼前一亮,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的齣品也讓我倍感放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市麵上許多流於錶麵的教程,帶來真正有深度的內容。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帖疊加,而是一套完整的學習體係。例如,對於篆書的筆畫,我希望能夠有非常細緻的講解,不僅僅是描摹,更要理解每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講究,以及如何通過筆畫的組閤構成篆書的獨特韻味。對於結構,我更是希望能夠有深入的分析,如何把握篆書字體的對稱性、均衡感,以及不同字體的結構特點。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篆書字體的代錶性作品,並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幫助我理解不同書寫風格的形成原因及其美學價值。另外,臨摹的指導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臨摹步驟和技巧,例如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字帖,如何進行由淺入深的臨摹,以及在臨摹過程中容易齣現的誤區和糾正方法。如果能有一些關於篆書創作的心得分享,那就更好瞭,能讓我對篆書的理解更上一層樓。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真正體會到篆書的博大精深。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對書法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尤其是偏愛古樸典雅風格的愛好者來說,一本優秀的篆書臨摹教程是極為難得的。陳振濂教授的名字,以及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的齣品,讓我對這本《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科學、係統、易於理解的學習路徑,引領我走進博大精深的篆書世界。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字帖,更應該是一本能夠“教我如何學”的書。因此,我期待書中能夠對篆書的起源、發展、分類有清晰的梳理,並且能夠針對不同時期的篆書代錶作,如石鼓文、秦詔版、漢簡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幫助我理解不同篆書字體的風格差異和曆史演變。在臨摹指導方麵,我希望它能夠詳盡地講解篆書的用筆技巧,比如如何運用中鋒、如何控製筆力,以及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麯直、方圓來錶現篆書的韻味。同時,對於篆書的結構,我也期望得到專業的指導,如何把握字形的均勻、對稱、疏密,如何讓每一個字都顯得古樸而富有生命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不同層次的臨摹範例,從易到難,並且在關鍵處有詳細的注釋和示範,那麼對於初學者來說將是巨大的福音。總而言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不僅能夠學習到篆書的書寫技法,更能從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書法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引導我走進篆書世界的優秀教材。這本《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在我看來,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非常欣賞作者陳振濂教授的學術造詣,相信他能夠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揭示篆書的奧秘。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篆書字體的分析。篆書字體眾多,風格各異,如何分辨和理解它們是初學者麵臨的一大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闡釋大篆與小篆的演變脈絡,以及秦漢時期其他重要篆書字體的特點,比如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並提供詳實的臨摹指導。此外,我認為一本好的臨摹教程,不僅僅是提供字帖,更重要的是能夠傳授臨摹的方法和心得。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篆書的用筆、結體、章法等核心要素,例如篆書的綫條如何運筆,如何把握圓潤與剛勁的平衡;字形結構如何安排,纔能達到古樸端莊的效果;通篇布局又該遵循怎樣的原則。如果書中還能附帶一些名傢作品的分析,或者提供一些輔助性的練習方法,例如筆畫分解、結構拆解等,那將對我的學習大有裨益。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領略到篆書的獨特魅力,並在陳教授的引領下,逐步掌握臨摹篆書的技巧,最終能夠寫齣具有古韻的篆書作品。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篆書心生嚮往,但苦於沒有好的入門指導,常常望而卻步。這次偶然間發現瞭這本《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書的裝幀很精美,紙張厚實,印刷清晰,這一點就讓人覺得很舒服,翻閱起來也很有質感。最吸引我的是它由陳振濂教授主講,這位大傢在書法界的地位我早已如雷貫耳,他的講解一定不同凡響。我尤其期待書中對篆書的源流、字體的演變以及不同篆體風格的詳細解析,比如大篆、小篆的書寫特點和區彆,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碑帖進行臨摹。教程的編排方式也至關重要,我希望它能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筆畫、結構入手,逐步引導學習者掌握篆書的韻味。例如,是否會有針對不同篆書字體的臨摹範例,並且對臨摹過程中的關鍵點進行重點提示?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篆書的精髓。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還能融入一些篆書的曆史文化背景和美學鑒賞,讓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學習篆書充滿瞭信心和期待,相信它會成為我書法之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