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王金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04670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作家、文物收藏家王金昌的《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书中回忆了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作者的古玩情缘;再现了早期党人张申府给的亲笔信,国民党将领亲历西安事变的回忆及抗战日记,张学良亲信朱光沐与朱五的情书;展示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历史照片。很多资料鲜为人知。本书用散文笔法记叙了作者的收藏经历,在平淡委婉的故事叙述中,让读者体味收藏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人生的沧桑,读来轻松有趣。
内容提要
本书稿是作者的收藏记录。用纪实笔法叙述作者在潘家园的收藏经历及其心得,文中再现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的原始照片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红色特务潘汉年冤案始末;创始人张申府1949年给的信;国民党元老陈修夫解放后写的自传;国民党中将张丰胄抗战期间日记;宋希廉回忆瞿秋白及就义经过的材料;朱光沐与赵五的情书;平民知识分子董毅在抗战期间于北平写的日记;12·9活跃分子魏东明的自传;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吴印咸在期间的遭遇等配合相关的图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收藏故事中让读者体味古玩的文化意蕴与沧桑的历史时间与人物,读来轻松有趣。
目录
章 潘家园入门
刺激与启发
我的启蒙老师
从马路市场到潘家园
初涉古玩
巧遇陶瓷鉴赏专家冯先铭
青花瓷与清代督陶官唐英
茅台镇与杏花村
流往海外的宫廷铜版画《中国皇帝出行图》
逛地摊逛出的尴尬
第二章 潘家园淘史
现代史拾遗小记
百年旧照包含的民族屈辱
张申府致的一封信
文人政治家瞿秋白——宋希濂回忆瞿秋白及就义经过
朱光沐与朱五的情书
民国人物陈修夫自传
张丰胄忆西安事变及其抗战日记
沦陷时期的北平风俗画——董毅及其北平日记
“一二九”运动的活跃分子魏东明
毛岸英给向三立同志的一封信
山西万泉县干部给毛的一封信
一张办好公共食堂的布告
吴印咸的“”遭遇
一份反“封、资、修”文件
第三章 潘家园结缘
古玩市场结缘分
钟爱青花瓷的老牛
宋元瓷掌眼大师老王
收藏古董木雕的小杜
“破烂王”王富
周树吾与我的红色文物收藏
重游北京后海古玩市场
后记
作者介绍
王金昌,河北成安人。近年在《十月》等刊物发表散文、中短篇小说多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有的拍成影视作品。出版有《红色典藏》等著作。现居北京。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时间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迹。作者通过对一件件旧物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力量,它能够磨砺,也能够沉淀。他讲述的那些故事,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厚重,也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残酷。同时,他也让我看到了,即使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精彩。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感慨,也带着一种对过去生命的敬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触摸到时间的脉络,感受到它在万物上留下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作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工”,他将自己几十年来在潘家园淘金的经历,以及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故事之中。他笔下的潘家园,不再是杂乱的旧货市场,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宝藏之地。他讲述的那些“淘宝”经历,充满了戏剧性,有惊心动魄的“捡漏”,有与同行之间的智慧较量,也有对赝品与真品的辨析。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古董,更是关于人性的观察,关于眼光与判断力的培养。每次读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我都会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能体会到那种发现的喜悦,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的遗憾。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历史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对“历史的温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常常认为历史是冷冰冰的,是文献和数据的堆砌。但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温度的,它体现在那些流传下来的物件之中,体现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中。作者通过对一件件旧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物质追求,甚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充满了人情味,有温情,有幽默,也有感慨。这种“有温度”的历史,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可能忽略的旧物,它们也许比我所知的,拥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物件的灵魂”的探讨。作者认为,每一件古董,都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叙述者,承载着它曾经的主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它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他会讲述如何与一件心仪的物品“对话”,如何从它的材质、工艺、磨损痕迹中解读出它的故事。有时候,他会对一件心爱的藏品倾注巨大的情感,如同对待一位老友。这种人与物的精神连接,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旧物,也许它们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也许它们也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记忆。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过去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他试图在冰冷的物件中,唤醒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无数个过去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那种感觉既神秘又迷人。
评分阅读《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潘家园的古玩街巷,见证他一次次与心仪的物件“不期而遇”。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温情脉脉,有的引人深思。作者的讲述,总是带着一种浓厚的个人色彩,他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那些冰冷的物件也充满了生命力。我能够感受到他对古董的热爱,对历史的痴迷,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时代印记”的解读。作者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上,读出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他会通过一件家具的造型,判断出它属于哪个时期的风格;他会通过一件服饰的材质,推测出当时的社会阶层;他会通过一枚旧的奖章,还原出一段曾经的峥嵘岁月。这种“以物证史”的能力,是作者深厚学识和丰富经验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总是需要通过宏大的事件来理解,有时候,微小的物件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作者的解读,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充满了好奇。
评分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历史,大多是宏大叙事,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而《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却将焦点投向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市井小民的生活,那些日常使用的器物。一件旧瓷片,一块古老的木雕,甚至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都可能成为作者深入历史的钥匙。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个朝代的政治格局,但他会通过一件官窑瓷器,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奢华与精致,通过一把旧时的扇子,让你想象出曾经的文人雅士是如何在夏日纳凉,挥洒才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历史解读方式,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个微观的历史断面,从中可以窥见更广阔的历史图景。作者的讲述,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感叹,他的语言如同他手中的物件一样,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饱含着生命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传承”的思考。他不仅仅是在收藏和研究古董,更是在努力地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爱上历史,并且能够珍惜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他对于每一个藏品的呵护,不仅仅是对物品本身的珍视,更是对背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宝藏。作者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延续着历史的生命,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评分最近偶然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书号9787500467014。翻开书页,一种穿越时空的尘埃感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板正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古董商,在向你娓娓道来他与一件件旧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从那些泛黄的书页,古朴的插图,以及作者略带沧桑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潘家园那喧嚣又迷人的集市,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们,看到了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浮的物件,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古董,更是承载着一段段尘封往事的载体。书中的叙述,并非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和独特的视角。他会讲述如何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物品中,慧眼识珠地发现一件真正的瑰宝,那种发现的惊喜,挖掘的艰辛,都跃然纸上。有时,他会像侦探一样,从一件残缺的物件上,抽丝剥茧,追溯其来源,考证其年代,甚至还原其背后曾经的主人。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具个人风格,充满了一种“江湖气”和“匠人精神”。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会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但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的叙述,时而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拉家常,时而又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做学术考证。这种游刃有余的叙事技巧,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轻松有趣,又不失深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往往却能揭示出重要的信息,或者烘托出浓厚的氛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着实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