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孔子改制考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康有为,姜义华,张荣华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00121208 |
| 出版年份: | 2010年6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45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9.8元 |
| 实际重量: | 66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孔子改制考》:国学基本文库
《孔子改制考移》教人读古书,不当求诸章句训诂名物制度之末,当求其义理。所谓义理者,又非言心言性,乃在古人创法立制之精意。于是,汉学、宋学,皆所吐弃,为学界别辟一新殖民地……虽极力推挹孔子,然既谓孔子之创学派与诸子之创学派,同一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则已夷孔子于诸子之列。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导人以比较的研究。
——梁启超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牲、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光绪朝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辛亥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反对共和,后半生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述近千万言。
孔子改制考序
孔子改制考卷一 上古茫昧无稽考
孔子改制考卷二 诸子并起创教考
孔子改制考卷三 诸子创教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卷四 诸子改制托古考
孔子改制考卷五 诸子争教互攻考
孔子改制考卷六 墨老弟子后学考
孔子改制考卷七 儒教为孔子所创考
孔子改制考卷八 孔子为制法考
孔子改制考卷九 孑乙子创儒教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 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一 孔子改制托古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二 孔子改制法尧舜文王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三 孔子改制弟子时人据旧制问难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四 诸子攻儒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五 墨老攻儒尤盛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六 儒墨争教交攻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七 儒攻诸子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八 儒墨盛并称考
孔子改制考卷十九 鲁国全从儒教考
孔子改制考卷二十 儒教遍传天下战国秦汉时尤盛考
孔子改制考卷二十一 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
附:进呈本《孔子改制考》序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
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在书中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这被反对派视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无父无君”的叛逆行为,该书也因此险遭毁版的命运。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硬核”的,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和哲学基础,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精髓。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对相关领域的文献驾驭能力相当老练。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学术术语和理论框架,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挑战,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孔子思想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结构相互作用时的深度所打动。他并非孤立地看待孔子,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其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言论的表面理解,而更要深入探究其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演变和发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让我看到一个更为立体和鲜活的孔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疑问和思考,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个火种,在我心中点燃了对中国古代思想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发现其中许多地方都过于简单化了。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动态的孔子形象,一个在历史舞台上不断被解读、被改造、被赋予新生命的人物。作者对于“改制”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思考如何能够借鉴历史的经验,进行有效的变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这个符号是如何被不同政治力量所利用和解读的,以及这种利用和解读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孔子思想本身的内涵。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重塑,更是对我们当下思考方式的挑战,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一步探索中国思想史的奥秘。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中对史料的梳理和辨析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小心翼翼地挖掘,又像一位精密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书中引用了大量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古籍片段,并且对这些片段的来源、成书年代、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讹误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种严谨的态度,不禁让我对作者的学养有了极高的敬意。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一些传统史学观点提出的挑战,以及作者基于新证据所进行的别样解读。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既有认知框架的审视和突破。我一直在思考,孔子思想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何处,为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能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并适应不同的社会变革。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和复杂的孔子形象,一个并非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神祇,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被思考、被辩论、被改造的智者。这种解读方式,比单纯的颂扬更有力量,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论证方式,让我感觉作者在进行一场严肃而深刻的对话。他并非一味地陈述观点,而是不断地与前人进行“对话”,指出他们论述中的不足,同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对话”并非争吵,而是一种互相启发、共同求知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到他所期望的结论。这种写作方式,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研究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福音。它让我能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同时,也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我常常在想,当代的社会转型,是否也能从古代的“改制”经验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上的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而有韧性,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字体选择的排版方式,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作者在内容上必然是下了苦功的。从目录的编排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很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似乎能够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中。我对其中关于“改制”的讨论充满了好奇,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而“改制”二字则更进一步,暗示了作者可能要触及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中所扮演的更为主动和批判性的角色,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解读、被重塑的著作,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的搜索方向似乎得到了印证,并且有望找到更深层次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