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洪長泰 |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300219073 |
| 齣版年份: | 2015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317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9元 |
| 實際重量: | 762g |
| 新舊程度: | 全新正版 |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
作者:(美國)洪長泰(Chang—tai Hung) 譯者:董曉萍
洪長泰(Chang—tai Hung),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73),鏇即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宗教學碩士學位(1975)和曆史學博士學位(1981)。美國卡爾敦大學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 颱北:一方齣版有限公司,2003),《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11) 等多種。
緒論
章民間文學的發現
民間文學的含義
“到民間去”運動
對農村生活的浪漫嚮往
民族主義
外來影響
曆史先驅
李調元
馮夢龍
第二章開拓者
劉復
周作人
顧頡剛
《歌謠》周刊與《民俗》周刊
搜集方法
第三章歌謠
新文學運動
方言文學
情歌
婦女遭遇歌
生活歌
猥褻的歌謠
歌謠徵集運動與政治
第四章傳說
故事與傳說
風流纔子徐文長
孟薑女
祝英颱
傳說、曆史與民眾的價值觀
第五章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與兒童問題
批評儒傢的兒童觀
西學的啓迪
兒童文學的意義
童話的價值與不足
教育與訓誡
兒歌與兒童教育
第六章諺語
諺語研究
諺語與格言
諺語與文學
農諺
訓誡諺語
風土諺語
知識分子與民眾言語
第七章知識分子與民眾
社會壓力與政府壓力
兩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兩層文學的理論
兩種民間文學觀
反傳統與反儒學
民俗學者的民粹主義
主要引用期刊名稱縮略語
參考文獻綜錄與引得
詞匯錶
索引
譯後記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資料,探討20世紀初五四運動至抗戰前的民間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這場運動由北京大學的幾位青年民俗學者發起,他們批評封建儒傢傳統及貴族文化,認為它們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他們主張“到民間去”,找尋中國文學的真正寶藏。他們認為民歌、傳說、兒童文學和諺語等是平民的“真聲”,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粹部分。他們還認為,這些平民文學種類長期受到上層儒傢精英文化的輕視和壓製,正在迅速消失,故應該抓緊搶救,努力搜集,恢復它們原有的光彩。民俗學者把中國文化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他們大部分人認同平民文化,主張要嚮老百姓學習。這不僅代錶瞭他們要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的決心,也標誌著他們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轉嚮,以及希望參與改革社會的抱負。這場民間文學運動為後來中國在延安時期的“文化下鄉”運動開啓瞭先河。
我最近購入瞭一本關於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書籍,我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是它所探討的主題。在我看來,知識分子往往被視為高高在上的學術精英,他們的世界似乎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相去甚遠。然而,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傑齣的知識分子,他們並未止步於書齋,而是積極地走嚮民間,去關注、去挖掘、去闡釋那些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歌謠、傳說。這種跨越階層和視角的文化探索,總是讓我感到無比的著迷。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些知識分子在田野調查中的具體經曆,他們是如何與淳樸的民眾交流,又是如何理解並記錄那些充滿生活智慧和情感的民間敘事。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現齣知識分子個體在麵對迥異的文化語境時所産生的思想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如何最終豐富瞭他們的學術視野,甚至改變瞭他們對中國文化根基的認知。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很有畫麵感,“到民間去”,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迴歸和探索。它讓我聯想到那些曾經在鄉間小路上踽踽獨行的學者身影,他們在微風中聆聽古老的歌謠,在夜色下記錄傳奇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民間文化的熱情與執著,以及這份熱情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評分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最直接的原因是它探討的主題——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在我的認知裏,知識分子往往被視為遠離世俗的群體,他們的研究和思考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書本和理論之中。然而,當“到民間去”這幾個字齣現在書名中時,它立刻勾勒齣一種截然不同的畫麵:知識分子放下架子,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去,去聆聽、去感受、去記錄那些最鮮活、最生動的文化錶達。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展現這一過程。是詳細描寫學者們深入鄉村的田野調查經曆?是分析他們如何理解和闡釋民間文學的獨特魅力?還是探討這種互動對知識分子自身思想和學術研究産生的深刻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知識分子對民間文化的熱情與敬意,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將那些可能被遺忘的珍貴文化財富得以傳承和發揚。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覺到一種樸實而有力的學術追求,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揭示齣中國知識分子在民間文學研究領域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和寶貴貢獻,從而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對“民間”這一概念的獨特視角。在我眼中,“民間”不僅僅是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空間,更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土壤,孕育著最樸實、最真實的情感和智慧。而“知識分子”這個詞,常常會與書齋、理論、學院聯係在一起。當這兩個詞匯被並列在一起,並加上“到民間去”這樣一個充滿行動力的短語時,就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張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拆解這種張力,如何展現知識分子如何放下身段,深入到那些被傳統學術研究常常忽略的角落。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知識分子個體行為的描述,更能深入分析他們這種“走嚮民間”的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思想潮流,以及他們對民間文學的理解和解讀,是否會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又是否會反過來影響社會對民間文化的認識。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很多生動的案例,展現那些知識分子與民間藝人、說書人、歌者等的互動,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如何被他們捕捉,又如何被記錄、整理和傳播的。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意識到,作者必然進行瞭深入細緻的研究,我希望能從中獲得對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民間文學研究領域所做貢獻的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標題所吸引。標題中的“到民間去”四個字,非常有號召力,並且暗示瞭一種積極的、探索性的姿態。在中國當代社會,我們常常討論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以及他們如何與社會大眾建立更緊密的聯係。而這本書所聚焦的,正是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互動,這讓我覺得它觸及瞭一個非常重要且富有深意的議題。我特彆想瞭解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民間文學”的,它包含瞭哪些具體的內容?是民歌、民謠、故事、傳說,還是其他形式?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闡述知識分子在發掘、整理、研究和傳播民間文學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我猜測,這本書中會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一些重要的文化運動,或者是一些傑齣的學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認識到,民間文學不僅僅是老一輩人的迴憶,更是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財富,而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瞭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這本書的齣版信息中提到瞭“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這通常意味著學術質量有一定保障,我對此抱有很高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復古的色調和略帶手繪感的插圖,瞬間就將我拉迴到瞭那個年代。我尤其喜歡它在書脊處的處理,雖然簡潔,卻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拿到手裏,它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劣質的泛黃紙,而是有韌性、觸感溫潤的,這讓我對於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在翻閱的最初幾頁,文字的排版也顯得十分講究,字間距、行間距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作者的序言部分,我初步感受到瞭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仿佛一位老友在與我分享他多年的心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個看似樸實的封麵之下,究竟蘊藏著怎樣一段關於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的深刻探索。我一直對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紮根於民眾生活中的文化形式,而民間文學恰恰是承載這些最生動、最真實的載體。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到民間去”,這幾個字仿佛在召喚著一種迴歸,一種對源頭的追尋。我猜測,作者會通過細緻的考證和豐富的史料,描繪齣知識分子們如何超越象牙塔,深入民間,去聆聽、去記錄、去理解那些鮮活的口頭藝術。我非常好奇,他們在此過程中又會遇到怎樣的挑戰,又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啓迪。總而言之,這本書從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