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要想成功地表现一个民族,特别是它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浪漫的艺术家可以使用艺术的语言,通过民歌演唱来实现这个目标;严谨的学者运用学术的语言,通过民俗研究或人类学考察,同样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然而,在这两种途径之外,负责的立法者运用法律的语言,通过法律创制,依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从表面上看,隐者的归隐是从朝廷返回到山林,是从政治返回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质,归隐是从外物返回到内心,是从他者返回到自我。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归隐的终目标,就是要走向这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因此,归隐的方向,不是向前,不是向后,而是向内。归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类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过程。
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已经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论授权规则》等。
上编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3
治道之辨:柏拉图与孟子/20
谁之法理,何种法意?/31
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48
中国法理学界的“立法者与阐释者”/63
中编
法律与时间/83
法律与空间/102
法学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122
“征服”还是“转化”/138
寻找中国法学的时空坐标/157
下编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迈向何方?/189
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203
法律的象征性及其意义/222
再访法的阶级性理论/236
关于法律哲学与法律科学的随想/262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274
后记/281
本书汇集的文字,是我近四五年间陆续写成的学术思想笔记的一部分。它们的体裁,介于论文与评论之间;多数篇什,与其说是俨然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是一些个性化的学术思想评论。在写作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梦想:力图使学术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力,同时,也希望为思想层面上的阐释找到某些学术性的支撑。我担心,没有思想的学术,虽然可以做得很精致、很工整,但却可能流于匠气与琐碎(象山所谓的支离事业);而没有学术的思想,虽然看上去很飘逸、很玄妙,但却可能不着边际、大而无当(庄子所谓的屠龙技术)。写一本书,能够兼具思想与学术之美,能够益人神智,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直悬挂在我心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把这本小册子题为“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别无深意,主要是想凸显两种不同的圣贤气象,以及由此“开”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想传统与政治法律实践。表面上看,“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中西关系。但是,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为古今关系,因为,在当前的语境下,孔子常常被归属于古代或传统,苏格拉底则象征着或现代。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