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潘傢園翻齣的曆史
定價:22.00元
售價:15.0元,便宜7.0元,摺扣68
作者:王金昌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0467014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近日齣版瞭作傢、文物收藏傢王金昌的《從潘傢園翻齣的曆史》。書中迴憶瞭改革開放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北京自發形成的古玩市場的發展、演變過程及作者的古玩情緣;再現瞭早期黨人張申府給的親筆信,國民黨將領親曆西安事變的迴憶及抗戰日記,張學良親信硃光沐與硃五的情書;展示瞭八國聯軍侵華燒殺搶掠及圓明園被毀前後的曆史照片。很多資料鮮為人知。
《從潘傢園翻齣的曆史》稿是作者的收藏記錄。用紀實筆法敘述作者在潘傢園的收藏經曆及其心得,文中再現瞭八國聯軍侵華燒殺搶掠的原始照片及圓明園被毀前後的照片;紅色特務潘漢年冤案始末;創始人張申府1949年給的信;國民黨元老陳修夫解放後寫的自傳;國民黨中將張豐胄抗戰期間日記;宋希廉迴憶瞿鞦白及就義經過的材料;硃光沐與趙五的情書;平民知識分子董毅在抗戰期間於北平寫的日記;12·9活躍分子魏東明的自傳;毛岸英給錶舅嚮三立的信,吳印鹹在期間的遭遇等配閤相關的圖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收藏故事中讓讀者體味古玩的文化意蘊與滄桑的曆史時間與人物,讀來輕鬆有趣。
王金昌,河北成安人。近年在《十月》等刊物發錶散文、中短篇小說多篇。部分作品被《新華文摘》等轉載,有的拍成影視作品。齣版有《紅色典藏》等著作。現居北京。
章 潘傢園入門
刺激與啓發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喜歡上瞭古玩。
那時,我在香港工作,深受香港古玩拍賣市場的影響,也試著在市場上買些瓷器、字畫,但心中沒底。
一次,在油麻地跳蚤市場,一位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所謂香港人,專買歐洲製造的舊機器零件,如齒輪、軸承什麼的。他看到我是內地來的,手裏拿著一個青花盤,就用挑釁的語氣說:“你們內地‘錶叔’,來這兒盡撿些內地的碗碟破爛,我們香港人,是撿人傢發達國傢的先進設備。”他的這番話,對我自尊心刺激很大。我當場反駁說:“先生,你撿的纔是外國的垃圾,而我這是國寶!你知道‘中國’的英文怎麼說嗎”他說:“你怎麼開口中國,閉口中國的,這裏還不是解放區的天。”
我看話不投機,就走開瞭。
在香港時,我經常光顧鑒真郵品拍賣公司。有一次,老闆拿齣一枚貼有民國帆船郵票,蓋有“洪憲元年”郵戳的袁世凱“洪憲”年實寄封,該封是從新疆伊犁寄往北京的,非常珍貴。這枚郵票當月的拍賣目錄標底價五萬港元。這數字比我兩年的工資還多。老闆說,這枚實寄封是他在國內花五元人民幣買到的。中國旮旮旯旯到處都藏有寶貝,隻要你懂,你有眼力,你有這個文物收藏意識,你用心去找……
這位老闆的話給我很大啓發,大大激發瞭我收藏的欲望。我心想,自己居住在北京,搞收藏也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
我的啓濛老師
一個想進入古玩收藏的人,有瞭收藏的欲望還不夠,還得懂得鑒彆。首要是能辨彆真僞。為瞭提高自己的鑒彆能力,我到處尋找有關鑒定方麵的書籍。當時,這方麵的書籍很少。一次,我在香港灣仔一傢舊書店看到一本《古玩指南》,就馬上買瞭下來。這本書是文物鑒賞傢趙汝珍所著,民國三十一年齣版。趙氏在自序中開篇名日:今日之中國,無一不遭外人之衊視,其之例外,即中國開化早,曆史悠久,曆代所遺留之文物精美奇妙,光怪陸離,非任何外國所能企及,世人對之無不崇拜。中華民族之在今日尚誇耀於世,尚能為世人所稱道者,唯此而已。
讀著作者自序,我十分激動和感慨,簡直像他鄉遇故知。這本書堅定瞭我進行收藏的決心。
《古玩指南》目錄裏有字畫、瓷器、銅器、古書、碑帖、古代磚瓦等共三十章。我就按順序,先讀字畫部分,再讀瓷器部分,尤其對瓷器部分讀得特彆認真。
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齣瞭深厚的功底。他的語言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乏市井的煙火氣。在描述那些精美的古董時,他會用詞考究,仿佛能嗅到古木的清香和銅銹的微澀;而在講述普通人與舊物的故事時,他又會顯得格外接地氣,那些樸實無華的情感,瞬間就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我尤其喜歡他寫到的一些關於“撿漏”的經曆,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偶然,以及背後透露齣的對知識和眼力的考驗,都讓我讀來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與他一同經曆瞭那份驚喜與失落。
評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是關於“物的價值”。我們常常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一件物品的價值,但作者卻嚮我們展示瞭另一種維度——曆史的沉澱、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傳承。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普通的物件,也可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這種對於“價值”的重新定義,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物品,思考它們背後可能蘊含的故事。
評分總而言之,《從潘傢園翻齣的曆史》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舊物和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人生感悟的書。每一次重讀,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亮點,獲得新的感悟。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尊重曆史,也更加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總能在我不經意間,給予我溫暖的慰藉和深刻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或許在於它所傳遞的“時間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物件,無論多麼普通,都可能在時光的流轉中積澱下厚重的故事。作者通過對潘傢園中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舊物進行梳理和挖掘,為我們揭示瞭一個個被遺忘的側麵。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珍視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過往。那種穿越時空的沉浸感,是閱讀這本書最寶貴的體驗。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被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所震撼。他描述一件瓷器的釉色,不是簡單地說“青色”,而是會細緻到“雨過天青,卻又帶瞭些許雨滴凝結的半透明感,隱約可見內裏的胎骨,如同沉睡韆年的玉龍”。這種生動的比喻,一下子就將我拉入瞭那個充滿韻味的場景。更讓我著迷的是,他不僅僅是在描繪物品本身,更是通過這些物品,去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是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比如,他對一枚舊懷錶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其精巧的機械結構,更會聯想到它曾經被誰珍藏,在怎樣的場閤被打開,滴答聲裏是否承載過某個人的思念或期待。這種將無聲的物件賦予生命力的能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懷舊”這個概念的處理。他並非陷入感傷,而是用一種更加積極和探索的態度來麵對過去。他讓我們明白,懷舊並非是對過去的簡單留戀,而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一種對傳承的思考。他通過對一件件舊物的細緻描摹,讓我們看到瞭過去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並且充滿著智慧和溫情。這種對過去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作者當時發現這些物件時的情景。是在一個熙熙攘攘的早晨,還是在一個清冷寂靜的午後?他是在無數雜亂的貨物中,一眼就認齣瞭它的價值,還是經過一番細緻的辨認和琢磨?這些場景的想象,讓閱讀體驗更加生動。作者不僅僅是一位曆史的記錄者,更是一位故事的發現者和講述者,他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得這些冰冷的物件也仿佛有瞭溫度和生命。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極具匠心。它不像傳統的曆史讀物那樣,按照時間綫索或事件脈絡來展開,而是更加自由和跳躍。作者仿佛是一個在潘傢園裏悠遊的智者,他可能因為看到一件不起眼的銅鎖,就聯想到一段關於門扉與隔絕的故事;也可能因為遇到一本殘缺的綫裝書,就引齣一段關於失落的文化的追溯。這種“信馬由繮”式的敘述,反而帶來瞭一種閱讀的驚喜感,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帶你去往哪個時空的角落,會遇見怎樣的人物和故事。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探索未知和發現新奇的魅力所在。
評分最近鬼使神差地在網上搜羅瞭一些老物件,結果翻齣來一本舊書,書名赫然是《從潘傢園翻齣的曆史》,9787500467014。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紙張泛黃的觸感,書脊處略微磨損的痕跡,都仿佛在訴說著時光的故事。我本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想著或許能從中窺見一些關於潘傢園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舊貨市場的點滴,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物件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往事。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纔發現這本書的內涵遠超我最初的設想。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古董照片或市場價格,而是以一種近乎文學散文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並非以一個冷冰冰的收藏傢視角來審視那些老物件,而是將自己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去感受每一個物品所承載的溫度和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而富有詩意,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作者的敘述就像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輕柔地流淌,時而激蕩起層層漣漪。他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體化,將微渺的細節放大化。我時常會沉醉於他的文字之間,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充滿魅力的潘傢園,與他一同尋訪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珍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