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交換技術
定價:32.50元
作者:化雪薈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3030911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章 緒論
第2章 電話技術與語音信號的傳輸
第3章 數字交換網絡
第4章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
第5章 呼叫處理的基本原理
第6章 信令係統
第7章 典型數字程控交換機示例
第8章 分組交換
第9章 綜閤業務數字網ISDN
0章 ATM交換技術
1章 IP交換技術
2章 交換新技術介紹
3章 實訓部分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確實不錯,紙張手感很好,閱讀體驗算得上是頂級的享受。我嘗試從“協議演進”的角度來審視它,特彆是從傳統的生成樹協議(STP)嚮TRILL、SPB等扁平化二層架構的過渡。書中對這些新協議的描述是清晰的,它成功地解釋瞭為什麼需要取代STP,以及新的設計理念是什麼。然而,這種清晰度似乎是以犧牲復雜性和實際部署難度為代價的。我記得在講解SPB時,它對MAC-in-MAC封裝的原理闡述得非常透徹,但這恰恰是部署中最容易齣錯的地方——在與現有設備進行兼容性對接時,MTU的調整和數據包邊界的處理往往是噩夢。書中對這些“邊界問題”的討論極其簡略。此外,關於網絡編程模型,比如eBPF在交換機數據平麵上的應用潛力,這本書的介紹更像是對未來展望,而沒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API接口示例或驅動層麵的交互說明。它更像是一部曆史迴顧錄和未來設想的混閤體,缺乏將曆史經驗轉化為當下實踐的橋梁。對於想要快速掌握新技術並應用於現有遺留係統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略顯不足。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忙著在籌備我們部門的新一代核心交換機升級項目,對延遲和可編程性這兩個指標極其敏感。因此,我主要關注的是這本書在高速背闆架構和基於ASIC的深度包檢測(DPI)方麵的論述。坦白說,這本書在描述光層技術和PHY層麵的突破時,展現瞭紮實的功底,尤其對矽光子技術在未來交換機中的應用趨勢分析,頗具前瞻性。然而,當話題轉嚮軟件層麵,特彆是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如何與這些高速硬件無縫對接時,我就開始感到睏惑瞭。作者似乎更偏嚮於描述“應該”如何實現,而不是“如何避免失敗”的工程實踐。比如,在討論虛擬交換機(vSwitch)與物理交換機之間的狀態同步問題時,它隻是簡單地提到瞭“需要一個統一的管理平麵”,但對於如何處理跨域的二層廣播風暴抑製、如何保證VM遷移時流錶狀態的原子性更新,這些技術難點,書中幾乎沒有深入剖析。感覺作者在編寫時,更多的是在整閤已有的標準和願景,而非基於大規模、高並發環境下的血淚教訓。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容災切換時序的微秒級分析,而不是宏觀的“高可靠性”口號。這使得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行業白皮書閤集,而不是一本能指導工程落地實施的硬核技術手冊。
評分作為一名專注於網絡安全和閤規性的顧問,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現代交換設備在安全特性方麵的最新進展,特彆是零信任架構(ZTA)在數據中心交換機上的具體實現路徑。這本書的篇幅很大,覆蓋麵廣,但在安全章節的處理上,明顯感覺是“點到為止”。它提到瞭基於端口的安全(Port Security)、MAC地址綁定,甚至還涉及瞭基本的ACL(訪問控製列錶)配置,這些對於任何一本基礎網絡書籍來說都是標配。然而,對於當下至關重要的微隔離技術,例如如何利用交換機的硬件能力實現基於上下文的策略下發(例如,結閤身份認證服務器的動態VLAN或VRF分配),幾乎沒有詳細的說明。更讓我失望的是,在處理DDoS緩解方麵,它隻是泛泛而談,沒有提供任何關於交換機如何利用TCAM或NPUs進行流量清洗和限速的底層邏輯描述。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幫助我在滲透測試和安全審計中發現交換機配置漏洞的深度信息,比如如何識彆和繞過某些內置的安全機製。這本書似乎更專注於確保“連通性”,而不是“安全性”。對於我們安全人員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是理解網絡架構的基礎,而非其安全防護的實戰價值。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導覽,但缺乏一張精確的尋路地圖。它涵蓋瞭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幾乎所有關鍵技術名詞,從光縴到軟件定義網絡,你幾乎可以找到所有你需要知道的術語解釋。這對於一個全新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能夠迅速構建起現代數據中心網絡的知識框架。但是,當我試圖深入瞭解特定廠商(例如Arista、Juniper或華為)在實現這些通用技術時的差異化策略和性能調優技巧時,這本書就顯得力不從心瞭。它在描述協議時,總是傾嚮於采用最通用的、標準化的描述,這很好地保證瞭其普適性,但也犧牲瞭對實際工程中“版本差異”和“定製化優化”的關注。例如,在虛擬化和容器網絡集成這部分,它隻是提到瞭Overlay技術的重要性,卻沒有深入探討VXLAN與BGP EVPN的控製平麵同步機製中,如何處理路由黑洞或策略漂移的問題。總而言之,如果你想用這本書來通過某個廠商的認證考試,它可能提供足夠的理論基礎;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能駕馭復雜異構網絡的“全棧”網絡專傢,這本書需要被輔以大量的廠商文檔和實戰經驗手冊來補充其在工程實踐層麵的空白。
評分這本《現代交換技術》的書,說實話,我期待瞭很久。我本職是做網絡維護的,每天跟各種路由、交換機打交道,對這個領域的技術更新速度是深有體會的。不過,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的感覺嘛,有點像吃瞭一頓豐盛的自助餐,食材很新鮮,種類也多,但總覺得主廚在擺盤上花瞭太多心思,而忽略瞭火候的精準控製。比如,關於MPLS的深度探討,它花瞭大量篇幅去介紹概念和曆史,這對於初學者當然是友好的,但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解決實際故障的工程師來說,真正關心的那些復雜標簽分發協議(LDP/RSVP-TE)的BGP集成優化點,描述得就顯得有些淺嘗輒止瞭。我翻到講SDN控製器部分時,那種感覺更明顯瞭,理論模型講得頭頭是道,仿佛在描繪一個理想國,可真要落地到OpenFlow的實際數據平麵編程,或者像Cisco ACI/VMware NSX那樣的商業化封裝方案時,具體的命令行參考和故障排查的“黑魔法”卻很少提及。整本書的結構偏嚮於學術介紹,導緻在應對那些實際網絡波動時的“急救指南”方麵,有所欠缺。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教科書式的定義堆砌。總而言之,它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或復習資料,但要成為一本能放在手邊隨時解決生産問題的“工具書”,還有一段距離。書中的圖示很精美,這一點我必須承認,色彩搭配和邏輯流程圖清晰易懂,這是它的一大亮點,能幫助快速建立宏觀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