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
定价:40.00元
作者:李继志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67121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包括四个部分。一,理论基础梳理。主要包括行为经济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和制度选择理论、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与制度的交互影响研究。将调研对象按发起人主体进行分类,构建不同发起人类型组织的博弈模型,分析影响不同参与主体行为及造成机会主义选择的因素,探讨参与主体行为与组织制度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模型。从社员收益、组织运营、组织发展以及社会影响等四个角度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参与主体行为和组织制度指标,分析行为和制度对绩效的影响。四,探讨通过改进合作社制度、规范主体行为,从而提升组织绩效的策略。
目录
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合作社的演进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历史演进
2.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2.3 、理论基础
第3章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与组织制度的交互影响
3.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合作行为
3.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制度
3.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困境
3.4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与组织制度的交互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4.1 演化博弈论
4.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参与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4.3 影响演化博弈主体行为的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情况分析
5.1 湖南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简介
5.2 湖南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 湖南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对绩效的影响
6.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绩效评价概述
6.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
6.3 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
7.2 优化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表
附录二 合作社成员调查表
附录三 合作社生成机制调研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继志,湖南宁乡人,女,管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有湖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财务学会理事,湖南省工商管理学会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与发展。讲授本科生《基础会计学》《金融会计》《资产评估》《会计专题》和研究生《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专业课程。获2016年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理科组三等奖,2014年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基础会计学组)一等奖,2014年湖南省教育系统“芙蓉百岗明星”荣誉称号。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课题2项,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省厅级课题5项;在《消费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财会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科研、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本,教材3部。
文摘
序言
这本《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的书名,乍一听,就勾起了我对当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常常面临各种挑战。书名中“参与主体行为”这几个字,立刻让我联想到,合作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员、管理者乃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决策。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加入合作社?在日常运营中,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地跟随?这些行为又如何影响着合作社的决策效率和资源配置?而“组织制度”更是触及了合作社的“骨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类型的组织制度(比如股权结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方式等)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是不是有些制度设计能有效激发社员活力,促进合作社的良性运转,而有些则可能导致内部矛盾,阻碍合作社的壮大?书中是否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制度优化建议,帮助合作社突破瓶颈?最后,“组织绩效”是这一切的最终检验。究竟什么样的合作社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否能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否能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给出具有操作性的见解,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读罢《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生动且充满张力的农村画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合作社描绘成乌托邦式的理想组织,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运作逻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参与主体行为”的细腻刻画。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民社员的个体行为分析,更是将目光投向了管理者、甚至是被忽视的基层干部、技术推广人员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搭便车”现象的探讨,以及不同激励机制如何影响社员的贡献意愿。书中对“信息不对称”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导致个体理性选择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而“组织制度”部分,则更是让我看到了合作社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书中对传统契约理论在合作社语境下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尝试构建更适合中国情境的分析框架。我一直在思考,在快速变化的农村市场环境中,一套僵化的制度设计,无疑是合作社发展的“绊脚石”。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灵活且具有适应性的制度设计思路,帮助合作社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最后,关于“组织绩效”的衡量,作者似乎超越了单纯的财务指标,更加关注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生态效益以及对农民能力提升的贡献,这让我对合作社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这个书名,仿佛是为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合作社能够蓬勃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火车头”,而另一些却沦为形式,甚至昙花一现?书中关于“参与主体行为”的探讨,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农民在合作社中的“理性选择”与“非理性行为”的。是否会深入分析社会资本、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和行为的影响?例如,传统的邻里关系、村落文化,是会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助力,还是会成为阻碍?而“组织制度”的设计,在我看来,更是合作社能否“走得稳、走得远”的基石。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制度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例如,是采取“股份合作制”更能激发社员的积极性,还是“会员制”更能保持合作的初衷?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制度创新案例,以及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雷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既能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集体目标,并且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制度体系。而“组织绩效”的评估,则是我最关心的一点。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经济效益指标,深入探讨合作社在提升农民议价能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所发挥的综合作用。
评分对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农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环节。书名中的“参与主体行为”这四个字,立即让我联想到合作社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博弈。农民个体之间的信任基础如何?管理者是否真正代表了社员的利益?外部力量(如政府、企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介入是否会扭曲合作社的初衷?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来化解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部矛盾和群体性失语现象。毕竟,一个松散的联合,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而“组织制度”的分析,更是本书的核心看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制度设计上的差异,例如,股权多元化对决策权的影响,以及收益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员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是否存在一种“最佳实践”,能够平衡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并有效抵御外部风险?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地域广阔、情况各异的农村,能否形成一套普适性的制度范本?最后,“组织绩效”的评估,无疑是衡量合作社生命力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套多元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账本,而是要深入考察合作社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议价能力、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实际成效。
评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行为、组织制度与组织绩效》这个书名,让我对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前沿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合作社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书名中的“参与主体行为”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描绘和分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模式的。是仅仅关注农民社员的个体理性选择,还是会更全面地纳入合作社的管理者、甚至是一些潜在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而“组织制度”的论述,对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能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其“合作”的本质,而不是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包办”或者“垄断”?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股权结构、治理机制、收益分配等关键制度要素,并分析它们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改革建议,帮助合作社在瞬息万变的农业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最后,“组织绩效”的衡量,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效益层面,而是能够更加关注合作社在提升农民福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性贡献,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合作社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