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尹优平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4946645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基于区域层面研究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从一般理论分析和实证比较角度来探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以空间和时间为两个基本维度,提出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找寻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全书按照总分式的框架结构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展开分析,首先考察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的不协调失衡现状,重点阐述区域金融内、外部协调发展的四个层面,然后找出区域金融系统各层面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政策措施,得到了合适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区域金融改革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政策理论视角。
尹优平,1970年出生,山西省新绛县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并获奖,参与编著《银行、企业与市场》、《中央银行稽核实务大全》、《国际银行金典》等著作5部,在《中国金融》、《金融研究》、《统计与精算》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视角
1.3 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辨析
1.4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1.5 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
1.6 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1.7 本书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1.8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实践考察
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描述及分析
2.2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
2.3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实证分析
3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3.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
3.3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与层次结构
3.4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的数学模型与经济分析
4 中国区域金融内部协调发展(一):机构层面
4.1 区域内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概述
4.2 区域内银行业的协调发展
4.3 区域银行业与证券业机构的协调发展
4.4 区域银行业与保险业机构的协调发展
4.5 区域银证保等金融机构发展的综合协调
5 中国区域金融内部协调发展(二):监管层面
5.1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及现状考察
5.2 区域内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
5.3 区域内金融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
6 中国区域金融外部协调发展(一):区际层面
6.1 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
6.2 中国区域间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协调
6.3 中国区域间金融机构的展业辅助合作
6.4 中国区域间金融风险联动防范
7 中国区域金融外部协调发展(二):政策层面
7.1 区域间金融政策协调的一般理论分析
7.2 区域金融政策协调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7.3 区域金融政策协调的内容
8 研究结论及政策推论
8.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及路径选择
8.2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图,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政策调整以及技术革新而不断演化。我惊叹于作者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脉络的精准把握,无论是过往的经验教训,还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似乎并没有简单地将区域金融发展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各大城市的金融业态,更是那些隐藏在区域协调发展背后的微观经济主体,它们如何被不同的金融政策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区域金融格局的形成。书中对于金融创新如何跨越区域界限、普惠金融如何触及更广泛人群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思考,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区域金融的界限是否正在模糊?又或者,这种技术驱动下的融合,是否会加剧原有的区域不平衡?这些疑问,似乎都在书中找到了引人深思的解答,也促使我更加关注中国金融体系的内在动力和未来走向。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视角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用来解读中国经济版图上金融力量的分布与流变。我脑海中自动勾勒出一条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金融资源如何分配、如何对接的轨迹。书中对于不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我想必然会涉及诸如制度性障碍、市场化程度、人才聚集能力等关键因素。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量化这些差异,又是如何评估不同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益的。是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区域如何通过引入外部金融机构,又或者某个政策如何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本流动,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金融现状的认知,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它促使我思考,在追求金融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平衡与普惠,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宏大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阅读之前,我设想它会深入剖析中国广袤土地上不同区域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以及这种协调发展如何影响整体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增长。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不同区域金融中心(如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如何协同合作,又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平衡,从而推动国家整体金融实力的提升。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探讨金融创新在不同区域间的传播与适应机制,以及政策如何引导和促进这种跨区域的金融要素流动。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经济带在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和挑战?是否会关注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制度改革,融入国家金融发展的大局?一个真正优秀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应该能够呈现出中国金融市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克服区域差异,实现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国家经济战略和人民福祉的生动图景。我深信,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不仅能增进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更能为全球金融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必然触及了金融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禀赋等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我脑海中呈现出的,不是一个单一的金融市场,而是一个由无数节点和链接构成的动态网络,每个节点都代表着一个区域,而链接则象征着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流动。书中对于不同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我想必然会揭示出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区域的金融业能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区域则面临着瓶颈?我尤为关注书中对于金融创新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促进产业升级的论述。一个成功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必然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它提供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搏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与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思考着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书中对于金融风险在区域间传导的分析,是否触及到了具体的金融产品,又或者是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规避这些风险,从而保障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金融科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科技无疑为打破地域限制、促进金融普惠提供了新的可能。书中是否能够展示一些创新的金融科技应用,是如何帮助欠发达地区获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又如何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解读,充满了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