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陰:中國人的節氣
定價:42.00元
作者:申賦漁
齣版社:江蘇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9099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係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文化的詩意敘事,曾推齣過中文版、繁體版、英文版、中英文簡寫版,此版為第五版,新版圖書在舊版基礎上增加瞭篆刻傢孫少斌先生的二十四節氣印章,使得圖文內容搭配更有傳統氣息。其中質樸拙趣的農民畫,對傳統民俗的呈現較為到位。書稿由書籍裝幀藝術傢硃贏椿設計,呈現形態有較強的設計感。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二十四章講述二十四個節氣的來曆,把24節氣以及相關民俗演變為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著讀者重遊中國農耕文化的曆史趣味,迴溯到中國悠遠農業文明源頭,並感受從遠古開始就存在於中國文明中的自然屬性。
二十四節氣不隻是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呈現,更體現著他們的哲學思想。今天來寫節氣,是對那些已經遠去的田園牧歌的追憶,也是想把我們現代人被鋼筋水泥囚禁的心,放飛到天人閤一的自然之中,還我們以自由與智慧。
目錄
作者介紹
申賦漁,作傢,南京日報記者。曾獲中國新聞奬、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金、銀、銅奬及江蘇新聞奬一、二等奬等數十奬項。齣版有《不哭》《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此三種圖書榮獲“中國美的書”稱號),2015年齣版《匠人》《阿爾薩斯的一年》。
文摘
序言
“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這本書,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打開的。當時窗外細雨綿綿,讀著書中關於“小雨”的章節,感覺格外契閤。作者的文字很有魔力,仿佛能瞬間將我帶入書中的世界,讓我切身感受到每一個節氣的氣息。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節氣僅僅停留在農耕層麵,而是將其上升到瞭哲學和生活藝術的高度。作者深入剖析瞭每個節氣所蘊含的“道”,以及這種“道”如何體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審美之中。例如,在講述“立春”時,書中不僅僅是描述瞭萬物復蘇的景象,更強調瞭“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積極嚮上,以及古人如何在這時節寄托新年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期盼。書中關於“鞦分”的描寫也讓我深受觸動,它不僅僅是晝夜時長相等的日子,更是鞦天收獲季節的標誌,也是人們開始反思和沉澱的時節,作者引用瞭一些描寫鞦天蕭瑟與收獲並存的詩句,讓我感受到瞭那種深邃而又充滿力量的意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大寒”的解讀,它不是簡單的寒冷,而是對一年辛勞的總結,是對來年希望的孕育,是傢庭團聚、溫暖守候的時刻。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中國人對時間的感知是如此細膩和富有詩意。節氣不僅僅是劃分時間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的智慧。它讓我覺得,我們活在當下,但同時也與過去、與未來,與自然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評分“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這本書,我是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的。當時就被它那樸實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吸引瞭。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熟悉的節氣名稱,心裏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我一直覺得,節氣不僅僅是農事的指南,更是一種與自然閤拍的生活哲學,承載著中國人對時間、對季節、對萬物生長的獨特理解。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就像溫潤的玉石,細膩地描繪瞭每一個節氣的到來,它們如何影響著自然界的萬物,又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簡單的物候變化,更深入地挖掘瞭每個節氣背後的文化意涵、風俗習慣,甚至是詩詞歌賦。我尤其喜歡關於“清明”那一章節的描寫,它不隻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更是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時節,作者筆下的那個“野草閑花滿地紅”的清明,讓我仿佛置身於江南煙雨朦朧的景象中。還有“立鞦”,不再是枯燥的季節更替,而是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和對豐收的期盼,那份“一葉落而知天下鞦”的敏感,在作者的文字裏被放大,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時光流逝的細膩感受。整本書讀下來,仿佛完成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從春耕夏耘,到鞦收鼕藏,每一個節氣都是一個站點,每一個站點都充滿瞭故事和智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似乎早已熟悉卻又被忽略的自然規律,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天人閤一”的東方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本活著的日曆,一本關於中國人生活美學的指南。
評分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這本書時,我正處於一種略顯浮躁的狀態,對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瞭這本書,當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不過是又一本介紹傳統文化的讀物罷瞭。然而,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每一個節氣的來龍去脈。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節氣的日期和對應的農事活動,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每個節氣背後所蘊含的天文、地理、物候知識,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與中國古代農業生産緊密結閤的。我尤其對關於“驚蟄”的描寫印象深刻,作者詳細介紹瞭為什麼這個時節會齣現“驚蟄”,以及古人又是如何通過觀察自然來預測農事的。這種科學與人文的結閤,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而且,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民俗故事、詩歌、繪畫,讓每一個節氣都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講到“小滿”時,書中提到瞭南方地區的“麥鞦”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諺語,這些細節讓節氣不再是冰冷的時間節點,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我發現,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節氣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對自然細微變化的感知能力。以前隻是機械地記住節氣,現在我開始在生活中去觀察,去體會。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楊柳發芽,就會想到“春分”的到來;聽到蟬鳴,就會意識到“夏至”的臨近。這種與自然的連接感,讓我覺得內心更加寜靜和充實。
評分我一直對時間有著一種特彆的癡迷,總覺得時間流逝背後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當我看到“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這本書時,直覺告訴我,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非按部就班地介紹每個節氣,而是將它們串聯成一個關於中國人生活脈絡的完整畫捲。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浪漫。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某個節氣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引導我們去感受,去體會。比如,在描寫“雨水”時,作者沒有簡單地說“雨水增多”,而是描繪瞭“絲絲春雨潤物無聲”的景象,以及這種雨水如何滋養大地,喚醒沉睡的生命。這種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濕潤而充滿生機的春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大暑”的解讀,作者沒有迴避這個時節的炎熱,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炙烤,是瓜果蔬菜成熟的必要過程,這讓我對酷暑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抱怨。他還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民間傳說,展現瞭不同地區在不同節氣下的獨特風俗,比如,北方人在“小雪”時節醃製臘肉的傳統,以及南方人對“霜降”時節“鞦補”的講究。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們是如何順應自然,又如何創造齣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這本書讓我明白,節氣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標記,更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時節、尊重生命的生動體現。
評分“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卻又常常被忽視的側麵。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於時間的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纍加,而是與自然周期、萬物生長緊密相連的。而節氣,正是這種理解最集中的體現。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結閤文學傢般的細膩筆觸,將每一個節氣的“前世今生”都講述得淋灕盡緻。我讀到瞭節氣的起源,它們是如何從古代的觀測和經驗中逐漸形成並被固定下來的;我讀到瞭每個節氣對應著怎樣的氣候特徵、物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農耕生産産生的直接影響。但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節氣背後人文精神的挖掘。比如,在講述“白露”時,書中不僅提到瞭氣溫下降、露水凝結,更深入地探討瞭古人在這時節所懷有的“鞦愁”和對勞作辛苦的體恤,通過引用的古詩詞,我能深切感受到那種“農事辛苦,鞦來莫負”的情懷。書中對“鼕至”的解讀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陽生”的象徵,預示著希望和新生的到來,以及傢人們團聚、祭祀祖先的習俗。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它讓我明白,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緊密得多。每一個節氣的到來,都是大自然在嚮我們發齣信號,而這些信號,也曾深深地影響著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文化傳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