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
定价:19.80元
售价:13.5元,便宜6.3元,折扣68
作者:党明放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6817660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以典系文,以文肯典。融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于一炉。 阅读这些文字,能够体味古人生活中的优美与悲怆,感知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它蕴含着古人的生命体验,浓缩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忘情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体味一下古人生命的悲怆与优美,感知一下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不仅可以丰富你的思想,而且可以精练你的语言。
民为邦本
唇亡齿寒
秦庭之哭
退避三舍
结草衔环
不贪为宝
从善如流
东道主
众志成城
挟天子以令诸侯
百步穿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图穷匕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抱薪救火
伯乐一顾
二桃杀三士
不耻下问
祸起萧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脍炙人口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守株待兔
长袖善舞
老马识途
掩耳盗铃
道听途说
管鲍之交
高山流水
化干戈为玉帛
运筹帷幄
围魏救赵
负荆请罪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破釜沉舟
一字千金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韦编三绝
卧薪尝胆
明珠暗投
毛遂自荐
约法三章
吴市
鸡鸣狗盗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以身试法
载酒问字
倒履相迎
坚壁清野
手不释卷
大器晚成
得陇望蜀
梁上君子
举案齐眉
人琴俱亡
煮豆燃萁
孟母三迁
家喻户晓
萧规曹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屋藏娇
杜鹃啼血
凿壁偷光
江郎才尽
望尘而拜
洛阳纸贵
杯弓蛇影
闻鸡起舞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箭双雕
红叶题诗
黄粱一梦
逢人说项
飞黄腾达
天衣无缝
破天荒
月下老人
请君入瓮
牛角挂书
开卷有益
悬梁刺股
弄巧成拙
闭月羞花
覆水难收
抛砖引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程门立雪
沉鱼落雁
过河拆桥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解铃还需系铃人
万事俱备,只东风
附:条目笔画索引
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语出《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太康是夏王朝继大禹、启之后的第三代君主,骄奢,丧失君德,致使民心涣散,但他却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到洛水的南面打猎,去了三个月还不回来。有一个穷国的君主后羿,趁着夏朝人民不能忍受太康虐政的机会,就起兵反叛。
太康有五个兄弟,均以侍奉他们的母亲为由跟随太康,这一天,他们驾着车载着他们的母亲在洛水湾等待太康的归来。这兄弟五人在怨恨太康无德无道的同时,就追述祖父大禹的教导写了几首诗歌。其中首说:“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就自然安宁。如果一个人屡屡不听劝告而去犯错误,就必然要激起。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古制,天子六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是这样:在内迷恋,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国不灭亡的。”第三首说:“那陶唐氏尧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会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悲伤!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里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侮又岂可挽回?”
邦:国家;本:根本。意思是说:人民只可亲近不可鄙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坚固,国家才能安定。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包蕴着丰富的可资教化国人的精神资源,诸如:生生不息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民本哲学;正德、厚生相统一的精神与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学传统等等。北宋诗人苏舜钦《诣匦疏》:“则又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与陈悴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恤哉?”
亦作“民惟邦本”。明代文学家宋濂等撰《元史·岳柱传》:“民惟邦本,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
读完《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我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罗列了多少个典故,更是因为作者以一种近乎传道的姿态,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光芒重新点燃,并以最鲜活、最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书中对“愚公移山”的解读,让我不再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关于坚持的故事。作者层层剥离,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改造自然”的朴素愿望,以及在面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人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愚公”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决心? 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经典,在作者笔下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他不仅仅讲述了福祸相依的哲学道理,更结合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说明了生活中所谓的“不幸”往往是通往更大“幸运”的铺垫,反之亦然。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得失。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描绘古代社会风貌的典故的细致刻画。例如,“不齿于后”这个词,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含义,更通过对当时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探讨,让我窥见了古人对于名誉和节操的看重。这种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画面感和生活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古人的喜怒哀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即使是之前从未接触过某些典故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与古老的中华文明,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先贤对话,汲取智慧。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我便立刻被书中字里行间所流淌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远而神秘的文化典故,变得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破釜沉舟”的故事,在书中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战争哲学和心理学解读。作者不仅仅讲述了项羽的决绝,更深入地分析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个体所能爆发出的巨大潜能,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必然逻辑。这种对人性在绝境中爆发的描写,让我热血沸腾,也对“信念”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书中对“衣食住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故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例如,对“衣冠楚楚”这个词的细致分析,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更引申出了古人对仪容仪表和礼仪的重视,以及这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和文化风尚。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人的生活景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于“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的典故的解读。例如,对“一诺千金”的阐释,作者不仅仅讲了故事,更升华了其背后所代表的君子之风和诚信的重要性。这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肯定和弘扬,让我倍感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内心对这些品质的追求。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独树一帜,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约。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典故内容,调整叙述的节奏和语气,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重感,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例如,在描写一些战争场面的典故时,文字便显得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一一呈现。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典故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文化认同感的启蒙之作。它让我明白,那些古老的典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评分打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文化宝库。作者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典故,更像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情感,去理解那些事件的深层含义。 “负荆请罪”这个典故,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作者分析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揭示了真正的君子是如何在冲突中展现出大度和格局的。这种对于人际关系和智慧处事的探讨,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让我深刻理解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正内涵。 我也被书中对“画蛇添足”的阐释所打动。作者不仅仅指出了这种行为的荒谬,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所隐藏的“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以及在追求完美过程中,往往会适得其反的教训。这种关于“度”的哲学思考,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对一些描绘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典故的描述,也让我倍感亲切。例如,“曲高和寡”这个词,作者通过对古代音乐和文学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侧面,也体会到了艺术追求与大众接受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得整本书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述“狐假虎威”时,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狐狸是如何利用老虎的威势来欺骗其他动物的,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典故的书,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人生、体悟智慧的文化启迪之作。它让我明白了,那些古老的典故,并非尘封的遗迹,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智慧传承。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沉静的封面所吸引。随后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时,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其出处和基本含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比如,在解读“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时,作者没有止步于“以为自己听不见就没人知道”的浅层解释,而是引申出了对认识事物本质、尊重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思,并巧妙地联系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某些“自欺欺人”的现象,发人深省。又如,“卧薪尝胆”并非仅仅是励志故事,作者还着重分析了勾践复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隐忍、谋略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洞察,让读者在钦佩其毅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无奈。 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的介绍,更是令人惊喜。那些曾经只在某些古籍的只言片语中瞥见的典故,如今被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例如,关于“杯弓蛇影”的心理学解读,以及“草木皆兵”背后军事策略的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编排的精巧。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既有按主题分类的,也有按历史时期梳理的,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而且,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诗词歌赋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例如,在介绍“风声鹤唳”时,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前秦苻坚兵败逃亡的凄惨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失败者的绝望。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它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基因。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它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导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思考,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在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时,似乎总能捕捉到最触动人心的那一面,并将其放大,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光辉与历史沉淀。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书中得到了非常人性化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谴责褒姒的荒唐,而是深入分析了周幽王在权力巅峰之下,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享乐,最终导致王朝覆灭的悲剧性。这种对权力腐蚀人心的警示,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让我在掩卷之余,不禁为历史的教训而深思。 书中对“杯弓蛇影”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细腻地剖析了这种“疑神疑鬼”的状态,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因为过度焦虑而产生的“自我设限”现象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类比,让古老的典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关于古代生活智慧的典故时,所展现出的温情脉脉。例如,对“结草衔环”的解读,作者不仅讲述了报恩的故事,更强调了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朴素情感,以及在人情冷暖中,那些微小善意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那一面。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时而如潺潺流水,细腻委婉;时而又如激流勇进,慷慨激昂。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典故和主题,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而富有张力。例如,在讲述一些军事策略的典故时,文字的节奏明显加快,充满了紧张感和策略性。 总体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向我讲述了那些关于智慧、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动人故事。它让我不仅认识了典故,更理解了典故所承载的文化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