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画诗演绎人生
定价:108.00元
作者:曹柏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01118390
字数:
页码:5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画诗演绎人生》是曹柏崑先生对自己所做书画和诗歌的整理及说明。曹柏崑先生自幼习书,先后师事穆子荆、陈东生、刘光启诸先生,数十年临池不辍。主张“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人评其书:“杨柳依依弄纤巧,金戈铁马动地惊”。所作书法方中带圆,刚柔并济,儒雅洒脱,自成面目。曹柏崑著的《书画诗演绎人生/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由曹先生自行挑选所做书画三十七幅,说明所做书画的时间背景及书画所成背后的故事,并说明书画所用的各种技法。该书后半部分由曹先生遴选所做诗歌中的四十篇,其中包括绝句、曲牌等,每一篇后同样有所成的前后故事。该书是一部曹先生艺术作品的整理和总结,是一部的社科文艺类作品。
目录
人生篇
砥砺自强为民族争光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人也堂堂字也正正——记穆子荆先生
铁骨清风,终身良师——追忆陈东生先生
怀古生远思——记书画批评家刘光启先生
成人梦开始的时候
南开、书法和我
南开玉我,书法成我
祸兮福兮,福兮祸兮
岁月蹉跎,人未蹉跎
从为南开母校书写纪念周总理碑文谈起
谈谈我心目中的政协
汉字·书法·民族文化
弘扬的民族文化,继承我国书法优良传统
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献给六十年大庆的思考
心里要真正装着群众
太阳潮
青年宫人
此时正是梦圆时
谈文述史平台阔
“文史翰墨”首届中华诗书画展印象
一朝习字,终身受益
谈老年书法教学
深谨之至,奇宕乃生一《天津图书馆馆藏任公墨宝拾萃》序
精神升华的必然——浅析弘一大师的书法
“弘体”的启悟
精神腾跃成文章——李叔同故居落成感言
铁骨铮铮非等闲
李鹤年先生诞辰百年感言
心迹双清——长歌当哭悼龚望先生
梁崎先生105年诞辰祭
健翮犹在傲倬云
高山仰止
说不尽的梁崎,道不完的龚望
笔如椽气如虹——评张百成的书法
百年陈东生
书法篇
写经与兰亭——临摹“议善男子”残经的点滴体会
写经书法价值初探一兼谈继承与创新
希望在于继承
书法现状面面观
正道就在脚下
民族艺术瑰宝——书法
书法的本质是写人
大道之行
津沽书法与津沽文化
书法教学“五步法”
关于教材《楷书习字五步法》的总结
《八十四法》实用价值初探
《学书三部曲》序
对书法线条形式的再认识
点画之间
“童体”辨析
谈“味”
用线条说话
用笔篇——擒纵
用笔篇——藏锋
五体书纵横谈
“技进乎艺”在明清书法中的体现
楷书寻真
宝中之宝——《大智度论卷三十》赏析
书碑感言
怎样读帖
“画与书归”——文徵明书法赏析
“画与书归”——祝允明、王宠书法赏析
书写扇面方法谈
书法与人生
书法与健康
书法贵寻真,健身须养心
音乐与书法——听莫泽尔教授讲座
《书法迩言》前言
书法研究班教学体会点滴
师范大学书法教学之我见
书法毕业创作一席谈
中国书法教育的希望
临摹与创作
始知真放在精微
绘画篇
画画我有话说
刘光启先生教我习书画(一)
刘光启先生教我习书画(二)
《南宗抉秘》述略
宾虹六题
又想到倪云林
从“老懒无惊”说开去
有董其昌法,无董其昌以前法——书画鉴定方法一种
“似与不似”的学问
谈实论虚
画鹰悟“写意”
禅为心画——展览思辨
“彩绘天津”书画创作感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为老年朋友读报
谈书论画
书与画的联系——是天然,并非必然
笔墨与书画
书画同源大有文章的跋语
诗歌篇
读画诗抄百首
题画诗百首
杂诗百首
附录
曹柏崑艺术简历
曹柏崑艺术成就
曹柏崑著作编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曾柏崑,回族,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幼习书,先后师事穆子荆、陈东生、刘光启诸先生,数十年临池不辍,主张“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人评其书:“杨柳依依弄纤巧,金戈铁马动地惊”。近年精研文人画,诗书画共融,极大地拓宽了书法道路。
文摘
《书画诗演绎人生》:
我的母亲
春节时还忙里忙外、招待亲朋,节后一个多月便匆匆离我们而去了。谁能接受,而谁又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呢?
痛定思痛,我却觉得母亲永远永远健健康康地活在我们心里。
七十多岁的时候,母亲还是头发黑黑的,腰板挺直,每天出去采购总是满载而归。她左手拎着菜,右手拎着包,左邻右舍见了都免不了说声'这老太太真行!'楼上楼下见了都要说声'小心啊,奶奶!'母亲笑容可掬地说:'没事,我还行。'有时还免不了和人家唠唠家常。母亲爱说,尽人皆知。人们夸她是贤妻良母,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父亲常教导我们:'父亲的恩好报,母亲的恩不好报。'我爱我的母亲。儿时她不曾戳过我一指头;上学了,她照顾我吃照顾我穿;成家了,我的孩子都成人了,她还把我当孩子,早问吃晚问暖。母亲是位典型的劳动妇女。没文化,真是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可她的胸怀啊,却像大海一样宽阔。淳朴、善良、勤俭都不必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那样地轻物重人。在她眼里,一个淡淡的,轻如鸿毛,一个浓浓的,重于泰山。
都说'破家值万贯',女人重物是天性,其实又岂止女人,许许多多的概不经过一番苦修苦行,很难进入轻物的境界。可母亲不然,轻物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出身劳动人民家庭,嫁到一个殷实之家后,偏偏赶上家道中落。为r挽救濒临破产的小工厂,她只好带着儿女随父亲来到工厂里做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还不说,晚上睡的是地铺。原来的一屋子家具,什么桌子、椅子、柜子统统留给爷爷奶奶享用了。为了资助叔叔上大学,她还把父亲的被褥,衣服都拿了出来。就这样她没有丝毫的怨言。她同情人、怜悯人,时不时地都要拿出钱物施舍他人。进到国营工厂后,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她用劳动所得积攒下来的钱,为我们重新添置了床和桌椅。那时我上了中学,我好·高兴啊,终于可以在桌子上写作业了,因为上小学时我是一直把凳子当作桌子用的。谁知那场的'',家中又被抄了个精光,床没了,桌子也没了。我们只是哭,可母亲却依然平静。不是用话语,而是用行动坚定了全家人生活的信心和决心。用木板搭个铺,从姥姥家拉来个柜,亲戚家又给张桌子,家于是又成了个家。虽然旧,虽然破,但全家人的生活倒很充实。学习、工作依然如故。在母亲的影响下,姐姐妹妹们都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母亲对于物质生活似乎麻木得很,有也可,无也可。她看得那样开、那样淡,好像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也压不垮她。我人过中年,每每思考这人生的苦辣酸甜,总觉得母亲轻物的思想是读书读不来的。'虑淡物自轻',母亲能把身外物置于身外,大概和她并未读书有关吧。
母亲对物看得轻,对人可看得重。她爱人、疼人、关心人。母亲孝顺出了名,因为每天都要给姥姥送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一条街、一条巷真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父亲养病在家,她服侍吃喝拉尿,从早到晚围着病人转。姐姐的孩子、妹妹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都是母亲拉扯大的。就是外孙媳妇住院生小孩,她也要熬鱼汤、鸡汤送去。在母亲眼里,什么分内分外,只要能干都是份内事。对家里人如此、对亲戚如此、对外人也如此。粮店服务员多找了钱,刚刚回到家一经发现,转身就给人家送回去,不要人家一声谢,好像只有这样才心安理得。即便是对过去有过于自己的人,她也原谅人家,从不知记恨。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封面那种带着微微的肌理感,触摸起来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作品。纸张的选择也特别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略带哑光的质地,墨色在上面晕染开来,显得沉静而有韵味。尤其是一些配图的色彩还原度,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那些古代书画的精微之处,即便是放大看,细节也丝毫不含糊。我得说,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绝对是精益求精的,每一页的裁切都干净利落,装订得也十分牢固,翻阅时丝毫不用担心散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是一种享受。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用心,光是这外在的品质,就值回票价了。对于爱书之人,特别是对书籍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制作工艺绝对是值得称赞的。它让阅读体验从内容延伸到了触觉和视觉的全面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体悟”过程。 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艺术品鉴赏层面,而是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上升到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我以前看画,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笔墨的精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画家在落笔那一刻的心境如何与画面产生共振,以及这种共振如何映射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抉择上。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文人情怀,拉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当代生活场景中去。它不是让你“记住”什么知识点,而是促使你“重新思考”你如何度过每一天,如何以更富有诗意和审美的眼光去对待那些平淡无奇的瞬间。这种由外向内的,对生命哲学的唤醒,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鉴赏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精神调频器”。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裹挟,失去了与自我内心进行深度对话的时间和意愿。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你慢下来。它不是要求你成为书法家或画家,而是教你如何用艺术的思维去“过滤”生活中的嘈杂信息。例如,作者对某一书法家“气韵”的描述,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工作中的“急躁”和笔触中的“僵硬”是何其相似。这种跨领域的对照和反思,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都需要内在的沉淀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看世界的方式也多了一层厚重的底色,这对于寻求内心平静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收获。
评分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洞察力。 整本书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技法分析,再到最终的情感共鸣和人生哲思的提炼,过渡得非常自然,毫无跳跃感。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构建起他对于“诗、书、画、人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理解体系的。这种结构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很多同类书籍往往是知识点的堆砌,读完后知识零散,难以形成体系认知,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艺术门类是如何共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这种系统性的构建,体现了作者非凡的结构设计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雅俗共赏”典范! 我通常对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深奥的哲理和艺术鉴赏,用一种极其亲切和娓娓道来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的遣词造句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和活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就像是听一位饱学之士在茶馆里跟你慢悠悠地聊人生感悟和笔墨间的乾坤。那种深入浅出的能力,真的不是随便一个写作者能达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是能找到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东西瞬间变得立体起来。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的双重满足感。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知识普及,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